籬邊朱氏歷屆續譜序

2023-12-25 21:06:44
标签: 文化

 沛  國  堂

 衡陽縣“籬邊朱氏”派語:

 方科連子正,永武世尚基。

 必廷言慶廣,應天錫鴻禧。

 


 國史曰乘,家紀曰譜。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洪武年間,方康方濘棠棣自豫章【譜載「豫章.江右.吳西.均屬贛。疑為推測,無洪武年間的譜牒佐證】遷衡城朱家巷。【方濘公:行四.字平泰,偕夫人顏氏徙外失考。】

 溯吾族始祖方康公:行三,字平安,由衡城而蔔居永福鄉(明朝為十六都十區)之籬邊,處南嶽之龍脈,得九峰之屏障,嵐煙溪韻古木蒼蒼。水口【籬邊左側下首東向兩百米之去水】石橋【石橋為三片大石頭拼成,長度四米、寬度一米零六、厚度零點三八米,橋頭兩端為天然石基,石橋與石基河床垂直度三米,處上絲塘至樓沖之間。而今駐足石橋懷古,古道沿溪流而上,尚可仰天然七步石梯入籬邊跡象】尚在,籬邊祖墓依然。篳路藍縷開基創業,迄今二十四世六百余載矣,椒聊蕃衍瓜瓞綿綿。然滄海桑田,後者亦有近遷郴桂安化遠徙秦蜀雲貴,學而優則仕,商賈行者遍及華夏。沛國郡望,自周受姓,兩朝天子,一代聖人。

 【方康公:字平安.行三.元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年)八月二十一日午時生,壽六十四歲。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癸卯十月十九日戍時歿。葬十七都堯江壬山丙向。配.鄒氏:元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年)九月初五日酉時生,壽七十五歲。明宣德八年癸醜(1433年)六月十七日午時歿。葬牛形山艮山坤向】

 遙懷先輩櫛風沐雨,寒霜拂杵夜雨鳴機,士服詩書,農安稼穡。膏火孤燈雖逝,長衫遺韻流芳。承唐魏之遺風,世有隱德,無愧湖廣望族書香門第。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逾四百載之源流僅傳抄秘帙,逢祭期少長鹹集搜羅遺墨以倡斯舉。頻遭兵戎保甲差役之滋擾,歷經天災賦稅遷流之余波,合族心願,流年未果。臨終喚兒曹於病榻,囑譜牒祠宇之未竟,燭光螢火仰天浩嘆。子孫愈蕃恐年久或紊兮,先輩之遺願焉能遲延無期乎?

 嘉慶庚午年(1810年)於必亮公(行四.字漢英1694年-1770年)處索拾墨帙一函,紹唐公爰倡族賢議興茲事,萬眾一心,即命男廣昭拜請族祖廷笏公(士賢公:1747年-1818年)、胞弟彤華合議,於辛未歲(1811年)蔔吉日集於公所定慧庵,宵衣旰食,月燭星燈,數月筆耕略葺草牒。合族舒眉,鞠躬堂前告先靈,以慰遺恨於泉臺。藎籌付諸剞劂,未料廷笏公匆匆仙遊,而公帑緊缺,遂寢其謀,耽延付梓。

 道光辛巳(1821年)春始創正譜,應發公年方弱冠,學成歸來,遂奉命入譜局,協同堂叔玉軒公(1778-1823年)繼續譜業,臥薪嘗膽窮盡心力,膏燈螢光熟宣小楷,天降大任於叔侄也!

 康公子三:科明、科遜、科堯。遜次子連熙公為大宗,熙子三:子傑、子英、子祿。子傑長子正鑒公為小宗;次子正荃,配姚氏(夫妻俱葬黃門前山內),荃子三:永瓏(字玉宇配孫氏)、永原(字本德配趙氏)、永揆(配王氏),三兄弟偕夫人俱生歿失考。

 鑒子四:永海、永深、永理、永圯。圯子四:武常、武登、武臣、武連。常、臣、連、僅傳數代而已。登之子世位。世位子三:長尚賢、次尚賓、三尚質,兄弟三人開吾族之三房。【分布於籬邊上老屋、籬邊下老屋、上絲塘(尚誌堂)、新塘沖、七十擔、寧家屋、泉塘沖、雞公沖、朝日廟邊、皂角坪、白丫沖、白楊皂......】

 集思廣益,夙夜匪懈。遵歐式以為系圖,倣蘇眉以列齒錄;析源流以昭遠近,序世次而謹名義。遠搜世系旁考支派,繪山圖考其卒葬,家訓規約,碑銘傳贊,記序發微闡幽,以及禮儀無不詳且悉備,公莊糧餉,皎若列眉。溯源窮流增其舊典,敬宗收族詳述遷播。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錄名入牒,以慰遷客尋根而洞悉派系;表文豎碑,以召子姓復歸而拜謁祖塋。「兩易寒暑,共勷厥成。譜竣之後,異姓猖獗,訟經兩載,案譏二憲,均蒙清斷削,遂以杜亂宗之弊第」而遭逢劫波。白雲蒼狗,籬邊何辜?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眾長輔佐,三代逸筆,編纂四百余載籬邊之朱氏「通誌」,集明遺南楚孤傳一脈僻居斯邑之綿綿續典矣。

 壬申歲(1872年)端月初八,天益三友公(太學生冊名湘林,1826年-1904年)倡修續譜,即於二十二告祖立約,整頓人心,擇其任事名次,推薦應發中和公(1874年.時年七十三歲)為編纂,復與慶融有樂公(1816-1897年)攜手總理。古稀之年掌燈邀月,不辭辛勞逐字校閱,齒錄珍藏於密室,先靈解惑期幽夢。墨牒竣工而開鐫未果,越四年(1876年)中和公驟歸道山。而今祖遺定慧庵尚在兮,芒鞋輕裾何曾飄遠?步諸公之後塵兮,霜鬢蒼顏豈敢言老乎?

 同治辛未冬(1871年)千乘公(1806年-1871年)臨終囑天耀而泣曰:「余大事未就,詎忍暝目以逝耶?」耀含悲而恭以對曰:「不廢遺訓!」

 光緒辛巳(1881年),慶融有樂公(1816-1897年)、天益三友公與族眾,囑天耀榮臣公(號邦柄1845年-1914年)接力續譜。一襲長衫吟譜館,滿頭霧鬢閱春秋。將中和公之遺牒重加校正,遺牒之未載者,更新匯輯,生齒漸繁傳序亦一一加增,恪遵原譜昭穆分明,嚴戒疏謬謹遵遺規。壬午夏月(1882年),籬邊朱氏二修族譜得以付梓,距初創家乘六十一載,距應發中和公二纂譜牒底稿亦一晃十載。悲頌《籬邊續修源流總序》之遺言:「矢公矢慎,毫無私見,妄參異議,上可告無罪於先人,下可垂程法於後輩,吾一身兩修,三代同誌也」。公之絕筆,拳拳赤子情懷,先生遺韻,耿耿儒家風骨。然《籬邊朱氏二修族譜》付梓之際,公已撒手人寰七載離歌兮,音容宛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祖訓焉忘?!萬古史冊,家國並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榮臣公時值盛年再續譜業,一管狼毫,斟字酌句,十九代之宗派昭若列眉,五百載之通史明明郎朗,實謂朱門之幸也。雅韻流芳,集故楚名儒之贊序;家乘萬古,匯歷代先賢之才略。於故紙裏追尋雪泥鴻爪兮,難禁掩卷遐思悲喜交集歟。

 遙懷癸亥遁月,《籬邊朱氏三修族譜》(共印正譜二十一冊)於朱氏宗祠行頒譜盛典,風雲際會,少長鹹集;盡古禮,頌雄文,祭天地,拜祖宗,遷客騷人濟濟一堂,舊學遺老融融滿座。彈指四十一載,吾族之慶典盛況空前。

 撫今追昔,忠良繼世光耀史冊;鑒往知來,仁孝傳家丕振宗風。滾滾年輪,歷代先賢殫精竭慮;茫茫史帙,幾朝夫子皓首窮經。一晃百載,錫菊公(字長久、185年-?)、錫春公(字聯芳、1876年-1942年)與諸公音容宛在,長衫螢燈窮盡心力,敬宗收族,傳承譜牒。故國山河依舊,籬邊耕讀依然。

 籬邊.泉地,阡陌相連風月同天,自古守望相助慶吊往來。於三修族譜之際,兩族誼結宗盟,編排班次「昌期新運啟學序毓名賢」載入譜牒,有泉地遺老禮權先生長衫飄來,旁征博引妙筆生花地巧作《合譜序》,以伯仲關系正名。回首當年三友公(太學生)與族儒彬彬濟濟,相邀禮權公代筆以述或有隱情。堂前舊巢,莫言王謝之燕;曠野沙丘,枉辨劉李之陵。世事如棋,難免巧合。於是乎,十代派語、一篇序言,承載籬泉朱氏「宗盟之約」也。

 民國二十年辛未季秋,《泉地朱氏三修族譜》面世,凝聚乾元公脈下衡州後嗣之敬宗睦族。往事如昨,兩族三修族譜相隔八載。「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宗祠乃供奉與祭祖之所,宗製產生於周,宋代朱子提倡家祠,各家族允許建立一棟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四龕祠堂,無愧為族權與神權之交織中心。凝聚民族團結,與塔橋廟宇交相輝映,成為獨特的人文景觀,記錄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乃宗族之聖殿儒教文化之坐標,具有無與倫比之歷史價值。古往今來,更為宗族之神聖圖騰。

 先民偏居於斯,五百余載,接續香火支葉碩茂,朱門之散落村莊,詩書禮樂,炊煙裊裊。

 光緒癸巳,有樂公,三友公乃倡修籬邊朱氏之宗祠,群策群力戮力同心。遵古祠規製,召能工巧匠,泮池石欄左右互襯,明堂寬廣水出吉方,藏風聚氣坐北朝南。門坊、儀門、門廳、享堂、寢堂,雄偉壯觀古色古香。遙懷先輩躬耕於斯,「結屋依泉石,彈冠謝俗塵」,代有通青烏精醫蔔之高人,儒者、隱者、不勝枚舉,鐘靈毓秀之斯地方為淵明悠悠夢旅逸筆難賦之桃源也。其「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遷客騷人,何妨駐足以顧?左為去水石山緊鎖,牛形山奇峰突起,實謂天工開物栩栩如生;右向堯江,環步定慧庵祖屋,迥眺九峰之屏障;坐靠荒唐背,重巒疊嶂南嶽龍脈;門對龍上,數裏溪韻鳥語花香。

 祠堂竣工谷旦,數十臺三眼銃焰燃雲霄,六百載古銅鑼聲震石鼓。束漢服、行古禮、祭天地、叩祖先。勿需彈冠相慶,自有絲竹管弦。逾五百載之期夢兮,吾族有祠也。

 陵谷滄桑,飽經憂患,驅逐韃虜三民主義,趕走倭寇迎來解放,「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一九五八年興修水利,籬邊之下首水口築力背水庫大壩,毀宗祠、掘夜臺、籬人千行淚,邊客萬古愁。籬邊鋪、籬邊灣、籬邊宗祠、古井長廊、亭臺樓閣,一並化為一湖平鏡。明基清瓦,任水波蕩漾,哪堪顧幽夢還鄉史海鉤沈?鸞翔鳳集之祖遺根基,承載六十五年輝煌之朱氏宗祠,轉瞬付之東流,夫復何言?可堪回首?!丁亥辜月,有詩客匆回桑梓,臨波憑吊,作《籬邊朱氏宗祠記》以賦煙雲,結語曰:「衡州有座古祠堂,仁孝傳家永闡揚。歷代先儒埋劍氣,流年後學醉詩香。離人難舍刀頭夢,舊宅時催筆底傷。一記朱門圖尚誌,雄才輩出耀三湘」。

 歲月如梭,時值癸酉,於鴻有公(字培階1920年-2004年.)、鴻雁公(字鶴鳴1931年-2021年)、禧幹公(字雁群.號再初1929-2009年)、禧照公(字冬陽1933年—)之倡議,續修族譜。「仁孝傳家」六百載,尚誌祖堂址未遷。幸有民國遺老,吾族之曠世宿儒天弼公(字轎綱.又名復楚1928-2000年.陸軍炮兵中尉)也,孤抱逸筆,鬥酒百篇。且從贛豫刀頭夢,寄語籬泉萼跗緣,遵「籬、泉」三修族譜「宗盟」之約,作《四修譜序》。歷經兩載,於乙亥孟冬月谷旦,逾千人鹹集,肅立於朱氏先祖之神位、仁孝傳家之尚誌祖堂,舉行頒譜大典,續其遺訓增其新規,銘文以告兩族遷衡西之鼻祖於泉臺雲爾。

 光陰荏苒,逝者如斯,縱事過境遷,往事刻骨銘心。培階公歷經金戈鐵馬,雄武未減當年;鴻雁公為官清廉虛懷若谷,德高望重秉公正直,為譜牒竹杖芒鞋千裏奔波;雁群公幾度世事滄桑,嘔心瀝血為譜牒文獻,呼鄉邑瑰儒籬邊集序!彈指二十八載兮,諸公背影猶在。衡嶽蒼蒼,蒸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禧照公已逾杖朝之年兮,尚耳聰目明,民國之遺老衡嶽之壽星,世事洞明從政清廉!每當拜望叔尊,必虛心請教籬邊之過往,蓋積聚點點滴滴,方具為此文啟筆之勇。

 欣逢盛世,癸卯嘉月,為敬宗睦族而群賢畢至,倡議續譜大業,參會代表有:昌義(族長)、禧俊、禧國(字立新)、禧剛(字剛生)、昌端、昌增、昌渺(字金喜)、昌新、昌明(字河鋼)、期國(字冬雲)、期榮......清明仲秋又為譜牒進程而召開全族代表擴大會議,並特邀禧健叔與籬邊眾長老,相聚一堂惠風和暢,實謂「天時地利人和」也,分工到人各盡其責。付梓日期議定子春之際。眾誌成城萬眾一心,群策群力有條不紊。

 自民國十二年癸亥夏月《籬邊朱氏三修族譜》頒譜大典之後,滄桑巨變狼煙四起,倭寇侵犯血雨腥風,自然災害民不聊生,迎來解放百廢待興。煉鋼鐵、修水利、築鐵路、集體工,開天辟地渤澥桑田,宛若一部風雲跌宕之歷史劇本兮,史筆堪描?《籬邊朱氏四修族譜復印前言》囑咐:「分房收集各房齒錄從民國十二年起生歿望各房推選能人做好四修族譜齒錄收集工作」,恭聆前賢之囑告兮,心有怯怯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當自強。

 方康公(字平安:1360-1423年)自明初遷衡復蔔居籬邊,恰如劉祖煥先生(進士)之贈序曰:「予家距籬邊地才數裏許,童時與其長老遊,衣冠樸素,語言質直,謂得古唐魏之遺風,抑聞世有隱德者,其後必昌,今籬邊朱氏如此,他年必有名臣大儒相繼而起,稱衡邑著姓籬邊首焉,其姑持予言,以為左券」

 廣輪公(字玉軒)曰:「矧世際隆平,可不仰體聖天子孝治天下之至意,而興尊祖敬宗敦本睦族之念哉」

 祿宣公舞象之年(十六歲)榜書「朱氏宗祠」,聲播湖湘,名驚石鼓(書院)。籬邊宗祠之布局,巧奪天工雄偉壯觀,雖塵封譜牒,然其規模與人文足以萬古流芳。

 定慧庵乃吾族之公產(相守祀田),族譜記載許多先民出家於斯,與籬邊居士一道浮沈問字,緊挨籬邊,集「禪庵、公產、譜館、書院」於一體,敢定與「結廬在人境,悠然見南山」有天壤之別,畢竟聚集過幾朝隱者煮茗問道陽春白雪。此外,承載幾屆族譜之艱辛付梓。遙懷文能安邦武可定國之先賢們仙風道骨長衫飄飄繼聚於斯,忍家國之痛兮,抱經緯之才而終老林泉,夫復何言哉?夫復何言!

 尚誌祖堂【十六都十區地名上絲塘老屋中庭原系開周公遺業而遵時定魁兩公神主存焉迨後兩公各置屋宇以備春冬祀事】,乃廷旦公(字開周、號舒齊、鄉謚惠懿。1697年-1780年)之遺業。「仁孝傳家」乃吾族之家規。尚誌祖堂亦屬祭祀與行家法之所。任滄海桑田,吾族之先民不屑於科舉功名。而今祖堂重建,乃敬宗睦族之壯舉也。

 余自乙亥年拜讀族譜,表文於網絡尋根溯源已逾兩旬。搜尋籬邊朱氏之派語竟杳無音信,呼喚秦蜀雲貴之子姓而鮮有問津。困惑流年兮,無奈霜鬢蒼顏。

 余敬閱吾籬邊之歷代遺韻,敬慕眾儒之清詞妙句翰墨書法,逾六百余載之族史,期待後賢大儒繼續接力深入考證,更期待自籬邊之遷外子姓早日問津祖籍認祖歸宗。

 悠悠族史,余憾愧拙筆難賦。有勞昌義族長運籌帷幄,與諸公一道全力以赴為族譜大業夙夜不懈。遙眺東臯,一並致謝!蒙先祖之遺德,聚今朝之群雄,壯哉籬邊!敬宗收族,以明朱門淵源宗法製度;敬宗睦族,定將蘭桂騰芳萬代榮昌。

 是為序。

 二十一代孫昌盛謹識

 二零二三年癸卯桂秋月谷旦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