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内容见《完备版.上篇》)刘里远
第三节
老虎厥嘴、抬头、甩尾动作解读
(一)老虎厥嘴动作解读
(二)老虎头部动作解读:老虎抬起了头!
(三)老虎尾巴活动解读:老虎摆尾了!
第四节虎耳虎爪特征解读
年画虎异型的虎头、虎眼、虎牙以及超大的虎耳而虎尾表明,年画虎完全是主观臆造而来的怪物“虎”,其虎身纹理与周照虎高度一致,显然是剽窃而来!
(一)周照虎耳朵变化解读
(二)老虎爪部特征辨析
第五节虎照树叶研究
(一)老虎头顶大叶解读:自然叶还是人工叶?
(二)背部大叶解读:老虎背部树叶的发生巨大移动变化
第六节虎照现场研究
打虎派一直认为周照虎只有猫大,而用来打周照虎的年画虎已经比豹子大多了,接近成年虎的体型,对此我们除了无奈地笑笑外,还能说什么呢?!
第三节 老虎厥嘴、抬头、甩尾动作解读
许多打虎专家一致认为,周老虎长达半小时里丝毫未动。事实上,除了前面的丰富复杂的眼动运动外,那只卧虎凡是可动的地方都动了:嘴动了!舌动了!头动了!尾动了!唉!就差翻身打滚了!
(一)老虎厥嘴动作解读

图11 老虎厥嘴研究
周老虎总吐着舌头,一直成为一个疑点,本人曾经分析过,各照片上舌头的形状是有变化的,但由于清晰度的原因,没有出现在《终结版》中。实际上,能够基本看得清舌头的也就6号和12号两张照片。从图中可看到6号的舌头显得长而窄,12号的舌头则宽而短。舌的右前端明显增厚突起,在这两照片上也可以看到差别。然而,最大的差别还在于上唇的形状和角度,12号照片的两上唇的夹角明显大于6号照。如图所示,将两张照片的上唇线描点后进行重合(蓝点线和红点线),可以看到其差异相当显著。这表明,老虎的嘴在动,相对于12号照片,6号照片有一个厥嘴的动作。27号和36号照片的唇舌部不太清楚,但可以看到,在这两张照片中上唇呈直线状。与6号和12号的曲线型上唇相比,形变明显。同时可以看到,随着上唇的变化,鼻唇沟的长短和深浅也有明显的变化,这反应出整个上唇部的一体化动作,如同26号照片中看到的眼额部联动一样。这些变化不仅与老虎自身的嘴部动作有关,而且也与拍摄角度有关。不仅表明老虎的活体的,而且还是立体的。其实,上唇线的变化的本质是整个上唇部的变化结果,从图中不难看出各照里蝴蝶上唇的形态变化。厥嘴动作是活体虎的强有力证据!
当然,在打虎派看来,这些变化仍然可用相机抖动和模糊来实现,因为其相机是万能的,无所不能。静止的可以动起来,而运动则是假相。哈哈!这可不是玩笑,这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芝诺的著名论断:世界的本质是静止的,一切运动都是假象。嘿嘿,打虎竟然打出一大帮古懂哲学家,弥足珍贵呢!
(二)老虎头部动作解读:老虎抬起了头!
半卧位老虎的头是抬离地面的,因此,身体后部可以静止不动,但头部绝不可能一动不动,一定会有小幅度的前后左右移动。其移动可以从虎头与周围环境参照物或虎头与虎身的相对移动做出判断。图12是40张数码照片中最后两张照片,凭肉眼可见,最后一张里老虎睁大眼睛,呈警觉状,头上抬,鼻尖从前一张遮挡的树叶下露出来,虎面缩短,因此显得比较宽。
虎头下面的几根树枝都非常清晰,可以作为参考。在此选择图下方的横行树枝(粗箭头所示)作为参照片物,计算左眼中央到树枝的垂直距离与两眼瞳中央距离(瞳距)的比值,结果左图为3.0,右图为3.3,差异很明显。右图相对左图的变化比为1.1(3.3/3.0)。同理计算嘴下方树叶的相对比值则为1.35,即眼睛与树叶的各自变化不成比例,显然,虎头与树叶间发生了相对移动。如果假定老虎两瞳孔间距离为12cm,则虎头上抬约2.6cm。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抬头动作了,并与周正龙最后的拍摄回忆相吻合:老虎受惊,最后发出吼声。第40张照片与第29张照片的眼睛相似,呈警觉状,面部三角几何分析基本重合(省略),表明老虎在拍摄过程中并非那么“乖巧听话”,而是曾经警觉过,随后平静下去,最后再次警觉起来,中断了拍摄。

图12 老虎头部的移动(自No.39,
40):示虎头上抬,眼睛圆睁。粗箭头示头下横枝,可计算出虎头上抬的距离。细箭头指示颈部虎纹与面部虎纹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图13此以最简单的方式,将二图按瞳距相等的标准缩放到同样大小,以图下横枝(粗箭头)为标准,使二图平行相对。将右图以50透明度叠加到左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躯体部位纹理完全吻合,但颈部和头面部纹理几乎完全不能吻合。说明不仅虎头上抬而且有侧移。

图13
将图6右图以同等比例、50%透明度叠加到左图,躯体纹理完全吻合,而颈部、头面部完全不吻合(蓝箭头)
图14再以另一种方式来显示抬头的幅度。老虎抬头的幅度,应以嘴部最大,而眼部由于离脊椎―颅骨关节较近,位移较小。但是,图中唯有眼睛变化容易精确定位,所以,仍然评估眼睛在抬头动作中的位移量。同样,避开复杂的几何学计算,直接显示眼晴位移的距离。调整两张照片的大小,使(1)老虎头部下面的横枝处于同一水平,(2)老虎头顶叶子自右起第三齿尖处于同一水平,这样,在等距范围里,中间的头部运动就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从两张虎照左眼的中心引出的平行线存在一个明显的位移值:右眼比左眼明显升高;从两张虎照嘴下面的叶子尖端引出两条平行线,可见左图叶了高于右图。就是说,虎眼与虎嘴下叶子间发生了相反的移动。毫无疑问,第40张照片里老虎头部明显上抬了。再看看露出的鼻尖,就知道那里的抬高更明显。

图14
最后两张虎照(No.39,40)里眼睛的位移值:右眼比左眼明显上移。黄色箭头指示虎眼与虎嘴下叶子间的变动方向相反,只能是虎头移动了。
其实,头部的运动是相当复杂的,包括与身体的联动,除了上面看到的头部上抬外,左侧颈部与面部纹理间的位置关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头上抬(包括侧移),会使面部纹理的成像发生几何改变,即纹理形状与原来不一样。而虎身未动,故其纹理可以全部重合。将第40张照片的左侧面部纹理取出来,适当增亮色彩,叠加到第39号照片上去,二者存在多种错位。在图15中,先以两眼中心距离相等为标准,调整照片大小。然后不考虑任何参照物,强行旋转,使之尽可能重合。其中只有颈部纹理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而面部纹理则表现为向右平移,向上抬起,即向右上扭脸的动作。许多网友声称,通过旋转可以使两张虎照完全重合,这里清楚地看到,仅颈面部这一小块就重合不了,那些所谓的完全重合显然是精度不够或其它原因造成的。

图15
最后两张照片的颈面部纹理叠加比较:底图为第39号照,第40号照(亮色纹理)经旋转叠加上去,颈部纹理可完全重叠,面部则出现复杂的错位。
(三)老虎尾巴活动解读:老虎摆尾了!
老虎这类的动物,就像我们熟悉的牛马一样,卧着的时候,虽然身体不动,但尾巴却会经常甩来甩去,这种习性与躯赶昆虫有关。因此,周照虎的老虎活动最大的部位可能就在尾部。但是,由于尾部被树叶遮挡,很难观察到。可喜的是,已经从两张照片中找到了老虎甩尾的证据。在周照虎里,尾巴通常位于大腿后面,接近根部是长一段白毛节段,该处常常明显向上拱起。其后节段白毛区域明显变短(图16左上)。在图16右上图上,尾巴暴露部分最多,且明显离开大腿,移向后方。在图16左下图中一段较细的尾巴直立起来。在图16下图中,尾巴位于大腿之上,与大腿交叉重叠(前面有一个树枝,其纹理与大腿纹理方向不同)。比起前面细小的老虎变化来,这里的变化实在太显著了,而且与动物的习性一致。必须注意的是,在虎尾竖立或前置时,原来虎尾的地方虽然也是暴露的,但那儿并没有虎尾,只有绿草,也是虎尾移走的证据。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周照虎的尾巴与年画虎显著不同。年画虎的尾巴约大腿的一半粗(笑)。

图16
老虎尾部的运动:左上图来源于No.29,尾部根部稍向上拱起;右上图来自No.31,尾巴向后甩开;左下图来源于No.26, 尾部后段直立在身后;右下图可能是胶圈照片,示尾巴位于大腿之上。
注解:图16左上图的虎尾斑纹从根部算起,依次为纹1、纹2(箭头处)、纹3和纹4。其中纹1-纹2间距长,纹2-纹3间距短,纹3-纹4间距较长。右上图中纹1-纹4皆清楚,与左上图一样,但纹2-纹4离开了大腿,其间有空隙。有人认为那只是一片树叶挡在了前面,那么,此处虎尾的宽度将增加一倍。右下图大腿后面的淡黄色条段因为缺乏黑色纹理,不便判断为虎尾。如果是虎尾的话,那么也是离开大腿后侧的。如果其间的绿色间隙也算作挡在前面的树叶,同样,相当于纹2处的虎尾宽度会成倍增加。后面直立的虎尾有人认为是树桩,但任何树桩都不可能形成那种黑白分明的环纹形,现场考察,那个位置最粗的小树就是那根尾部小树。
第四节虎耳虎爪特征解读
(一)周照虎耳朵变化解读

图17 老虎右耳朵变化图。自15号胶卷照片片,上方插图分别是6、12、27、29号数码照的右虎耳。
大山魂解读的老虎左耳耳背朝前的现象,是确定无疑的。从图17还可以看到到,那一直不清楚楚的右耳也是有明显的变化。如在没有背部大叶遮挡的照片中,12号照片和27、29号照片相比,前者呈平坦的圆桩,后者则明显呈锥形,即代表耳朵的白色区域明显增高,近三角形。这种变化或者是老虎的耳朵活动引起或者是立体耳朵在不同角度拍摄产生的。这种变化对于判断一只耳朵的变化明显不足,但对于否定纸板论就意义足够重大了,因为要靠相机把这个部位的形状拍出那么大的变化来,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第15号胶卷照片中,可以看到,老虎的右耳明显呈尖锥状或三角状,比数码照中的任何一张都更像一个正常的耳朵形状,或许这就是周正龙所看到的“竖耳”变化。图17显示了数码和胶卷照片的各种耳朵形态,其“变”是显而易见的。
(二)老虎的爪部特征:宽钩型
由于老虎卧于草丛之中,其趾端多隐藏不见。稍微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终于从众多照片中找到老虎前肢的部分爪端图像。图18显示老虎左前脚的三个爪,其中最右侧一个(小趾)最清晰,爪基部和中部都比较宽大,尖端呈向下的弯钩状,与图1的爪痕相一致。

图18
第24号照片的老虎左前脚,示末端的三个爪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周虎照有三点与年画虎有本质区别:
1.虎耳:年画虎的耳相当大,而周照虎的耳相当小。二者根本不同。
2.虎尾:年画虎的尾平直粗壮,根部近大腿的一半粗。而周照虎的尾细小得多,且根部向上拱起,节段较小。二者根本不同。
3.虎爪:年画虎左前肢未端止于年画的边缘,见不到爪,而周照虎则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一排爪。年画虎可以看到的爪呈细钩型,而周照虎呈宽钩型。二才根本不同。
4.虎眼:年画虎是一种典型的西方美女的蓝眼晴,而不是正常的老虎眼晴,而周照虎是实实在在的动物眼晴。
5.虎头:周照虎为圆形头,是典型的华南虎头型,而年画虎是倒三角形头,与属于任何老虎头型。
6.虎牙:年画虎的一对犬牙是上颌位,这与任何现存动物皆不符合,属臆造。
由此可见,周照虎中被树叶遮挡的耳部、尾部和爪部,恰恰与年画虎根本不同,且表现自然,因此,俨然断绝了周照虎来自年画虎的可能性。而异型的虎头、虎眼、虎牙以及超大的虎耳而虎尾则表明,年画虎完全是主观臆造而来的怪物“虎”,其虎身纹理与周照虎高度一致,显然是剽窃而来!
第五节 虎照树叶研究
(一)老虎头顶大叶解读:自然叶还是人工叶?
老虎头顶那片大叶子,是以否定整个虎照做假的身份出名的。现在终于可以在高分辨的照片上看到那片叶子的真面目了。从图2可以看到,放大的叶片很脏,尤以箭头处最为明显,是长期尖埃混合雨水形成的污垢,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这叶子绝非人工制造并由拍摄者带上去的。叶子其它部分的尖土污垢分布自然,没有手指捏拿的痕迹,因此,排除了人为将这片叶子摆到老虎头上的可能性。叶面上污垢相对集中分布在一些纵行的间隔里,表明叶面并不平整。从叶子边缘可以看到一些枯痕,这是正常老叶现象。
图19
老虎头顶大叶的放大照片(自No.6):叶片自然积累污垢,叶齿有枯痕,没有手指痕迹
(二)背部大叶解读:老虎背部树叶的发生巨大移动变化
照片中有一个十分令人惊奇的现象,如图20所示,6号虎照的背部和面颊部帖着一片大叶子(红色箭头),在12号虎照,在那里出现了两片大叶,6号照中那片大叶依然存在,但已经从面颊部移到虎头后面。在这片大叶上方,新出现另一片大叶(蓝色箭头)。这两片大叶的色泽、边缘和质地都不同,应属于不同种类的叶子。可在27号虎照,原来的大叶看不见了,新出现的那片大叶下降到虎背上和虎头后面,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最后。这种带有过渡性的树叶变化,很难想像是人为的拖泥带水的置换。最好的解释应该是:那后来的大叶属于老虎尾部斜伸过来的小树枝叶片,由于虎尾的活动,使得原来被压住的细枝弹起,出现在虎背上方,再继续受虎尾影响,下降到虎背上。把这种显著的变化与早先确定的虎尾摆动结合起来,确实是令人兴奋的事。
不值一提的是,背部大叶的长度最多30cm,
却伴行整个虎背,并达到虎头后面。打虎派由此提出老虎身体只有一片叶子长,造出老虎如猫的谣言。实际上,老虎呈反C型卧位,身体大部圈在头部后面了,照片中可见的虎头宽度与虎身长度比约1:1,即虎身与虎头等比。即使背部大叶长20cm,那么,虎头宽也有近20cm,这已经是只一相当大的虎头了,亦即,是老虎相当大的了。

图20 老虎背部大叶的三种特独变化。上:自6号虎照,中:自12号虎照,下:自27号虎照
第六节虎照现场研究

图21 虎卧现场图
现场勘察表明,老虎卧身于一个纵深约20米的草坪中央处。这个坪的中间是一条比较平坦的小道,老虎左侧那棵小树(亦称小弯树)位于右侧的一个小坡台上,其高度约10-20cm,老虎卧于小树左后方的平地上。以小树高度最低值60cm计算,宽头宽度约20cm(详见《现场研究》),虎身长约150cm。将身体最全的24号照片虎抠出,放入在大石块处拍摄的现场照片中,可以大致再现实际状况(图21)。由于两张照片的机位和拍摄参数皆不同,无法精确合成。由于平面叠合,胸部抬离地面,使虎位抬高,但整个虎高约小弯树的一半。从平地和小坡台的树叶数量,可以大致了解老虎的大小。
打虎派一直认为周照虎只有猫大,而用来打周照虎的年画虎已经比豹子大多了,接近成年虎的体型,对此我们除了无奈地笑笑外,还能说什么呢?!
刘里远(此为真实署名文章,回应、引用或转载务请遵照法律法规进行。)
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6/17/17/19/11b3aeee2f0.jpg
大巴山之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