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师大康震
北师大康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1
  • 关注人气:2,0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卖油翁卖的什么油

(2010-11-05 14:08:54)
标签:

卖油翁

唐宋八大家

康震

杂谈

    在欧阳修存世的五百多篇散文作品中,《卖油翁》是一篇寓哲理于情趣的小品文章,它只有短短一百四十八个字,却通俗易懂、寓意深刻,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成为人们最熟悉的欧阳修作品之一。那么,《卖油翁》讲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故事?它的寓意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来看这个故事的第一位主角——陈尧咨。陈尧咨者,四川阆中人,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高中状元。曾任通判、知州、知府、安抚使、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等职。陈尧咨性情刚烈,办事果断。担任地方官的时候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也许是因为状元出身,所以他为人心气极高,也不免盛气凌人,为政不循法度,多用酷刑,乃至致人死命。尧咨去世后谥曰康肃,所以人称陈康肃公。

    《宋史》本传记载老陈擅长书法、精于射箭。他曾经悬挂一枚铜钱作为目标,一箭射出,洞穿钱中方孔,是为绝技。由此看来,陈尧咨此人不仅文才高妙,而且精于武道,也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了。才华横溢的人往往比较自恋,陈尧咨自然也不能例外,《卖油翁》开篇第一句话就说: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有一天,我们这位举世无双的神射手在自家后花园练习神射。一会儿一中,一会儿一中,越来越神了!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个卖油的老头子,大概没见过什么世面,更没见过神射,就放下挑油担子,站在那儿细细地看。你看就好好看,像陈尧咨这种比较自恋的人,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曾巩第十二讲卖油翁卖的什么油你要看他射箭,必得腆着脸露出非常羡慕的神情看,他才高兴,而且最好是一边看一边拍手叫好,他才高兴。这个卖油的老头子哪里懂得这么多人情世故?他看着看着就不好好看了,他开始“睨之”,就是斜着眼睛看,不但斜着眼睛看,而且“久而不去”,也就是说一直斜着眼睛看很久!不但斜着眼看很久,而且看到老陈十发九中之后,居然不拍手叫好不露出仰慕的神情,而只是“微颔之”,略略点点头,意思是说:还行还行。

    你想陈尧咨这么自恋的人,别人对自己什么态度他是很敏感的,他大概看惯了人家腆着脸的仰慕神情,对今天这位老头子斜眼看很久的神态很不习惯,甚至很不舒服。于是放下官老爷的架子,收起弓箭,走过来,问: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看你在这儿巴巴儿地站着斜眼看了半天了,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功夫难道还不够精到吗?老头儿挺老实,实话实说,我不懂射箭,但是看了半天,“无他,但手熟尔”,您这个射箭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就是手法熟练而已嘛!什么?!我一神射手,我举世无双,我……让你一句话全抹杀了——

     尔安敢轻吾射?

    你是什么人?居然敢藐视我这天下第一神射手?居然敢看不起我的神射之功?别激动,千万别激动,我是不懂射箭,但是我会卖油哇!我要卖油就得舀油,舀了油还得朝油瓶子里倒油哇,我说的手法纯熟就是指我这倒油的功夫罢了!不会射箭?会倒油?好,那就倒油,倒来给本神射手看看!好,看看就看看。老头子也不客气,这就开始演示: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取个小葫芦,稳稳放到地上。又取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嘴儿上,葫芦的嘴儿正好对着铜钱的小方孔。然后,舀了一小勺油,瞄着那铜钱的方孔慢慢地倒进葫芦嘴儿里去。不一会儿,都倒进葫芦里去了,可是铜钱的方孔没沾着一点点油星儿!绝不绝?绝!陈尧咨眼睛都看直了。可是比起他来,老头子就低调多了,倒完了油,他平平淡淡地说了句: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就是倒油倒得实在太多了,太熟练了,天天重复这一个动作,怎么能不熟练?没啥神秘的,更没啥好夸耀的。跟您射箭一个道理吧?说您“但手熟尔”不为过吧?陈尧咨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在后花园里碰见这么一位。好了,自己是百步穿钱的射箭功夫,人家是倒油穿钱的倒油功夫,都够神的。对这样的老头子,还能说什么呢?

 

    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这篇小文章很成功。他的成功就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传递出来,形象生动,发人深省。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卖油翁》一般节选到“康肃笑而遣之”这句话为止。事实上,这篇文章在最后还有一句话,却被课本编写者删去了,被删掉的这句话就是: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意思是:我讲的这个故事跟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又有什么不同呢?你注意,这可就有学问了,如果只是读完了前面的故事,觉得这也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故事。但加上欧阳修的这最后一句话,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了。

    先来看庖丁解牛。这是《庄子》里的一个故事。说有个厨子为梁惠王宰牛,宰牛刀所到之处,牛的皮肉与骨头都豁然分离,迎刃而解。一头壮牛不知不觉中就四分五裂了。梁惠王很震惊:你真是最牛的宰牛专家!真是太高了,如何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呢?厨子答曰:这还真不只是个技术活儿。我最初宰牛的时候,跟一般的厨子没两样,后来宰牛宰久了,眼中的牛就不是牛了,看到的只是牛的筋骨与脉络。我的宰牛刀只顺着牛骨的缝隙、关节的空穴、骨肉的空当来运行。我的刀只须轻轻挑断筋骨、骨肉、脉络连接的那个部位,从来不会去剁整块的肉与骨头。所以剁肉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剁骨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我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宰杀了数千头牛,还像新的一样,就是这样!梁惠王听罢抚掌大笑:好!这真是养生之道啊!

    明明是宰牛,为什么说是养生之道呢?有两个要点:第一,宰牛的核心是将牛分解开,如何分解最为快捷?就是斩断牛的骨肉、经络连接之处,斩断那些关键之处,一头牛自然就分解开了。所以宰牛的核心是斩断关键之处。第二,宰牛的核心是人刀合一。只有人刀合一才能将人的精神与刀的锋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斩断关键的任务。所谓人刀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总之,庖丁解牛的思想就是八个字:天人合一,解开关键。解牛是如此,解开人心头的关节、关键之处也是如此。

    那么,如果让卖油翁看到庖丁解牛,会不会又说但手熟尔呢?那就不会了。这肯定不只是手熟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活与生命境界的问题。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必然是与自然规律、生命规律融为一体的人,就好像宰牛刀与宰牛者合二为一一样。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必然认得清自然的生命的规律,就好像宰牛者对牛身体的骨肉关节了如指掌一样。既然牛与宰牛者相通了,刀与人合一了,那么牛的四分五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人们心头的各种各样的纠结与矛盾也会自然而然解开了。推而广之,陈状元无非是人箭合一,卖油翁无非是人油合一,他们都是认清规律、合于规律的人,是有境界的人。

    轮扁斫轮也是《庄子》里的故事。说齐桓公手下有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名叫轮扁。有一天,他在堂下制作车轮,桓公在堂上读书。他就问桓公:您在看谁的书?桓公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圣人还在世吗?桓公答:已经死了。轮扁叹口气说:那您读的不过是糟粕罢了!桓公大怒,要轮扁说出个道道来,不然就弄死他!

轮扁不慌不忙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好比制作车轮,车轮要做得又圆又光滑,很难。我制作车轮几十年了,才达到现在的水平。我现在已经七十岁了,想把这门手艺传给我的儿子,可是更难。他做出来的车轮总是达不到我所要求的标准。可按理说,制作车轮的那些诀窍、秘诀我都告诉他了呀,为什么他就是做不好呢?细细一想也很简单,真理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一点点摸索到手,仅仅凭借学习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

道理确实很明白,就比如你看了《菜谱大全》未必能成为高级大厨,看了《游泳全攻略》未必能成为游泳健将。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体验除非亲身反复实践是得不来的。由此观之,轮扁的儿子恐怕至少也要到六十岁才能真正领会制作车轮的真谛。由此观之,齐桓公在堂上像模像样地读圣人之书,岂不是距离圣人之道更远?真理哪里是这样狂读不已读到手的?是要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悟到的。

    欧阳修之所以认为《卖油翁》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有异曲同工之处,主要就是在强调一种做人的境界。庖丁解牛的重点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轮扁斫轮的重点在掌握真理的境界,卖油翁的重点则在于熟能生巧的境界,也就是纯熟无比、臻于化境的技术,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领悟真理的至高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