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愈:考试进行时

(2010-03-04 11:13:16)
标签:

韩愈

长安

唐宋八大家

文化

 考试进行时

唐德宗贞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86年,十九岁的韩愈离开安徽宣州,来到首都长安,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又承载着嫂嫂与家族的期待,韩愈这次来参加考试,是踌躇满志的,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

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赠徐州族侄》)

 

十九岁的韩愈,是怀抱着雄心壮志来到长安的,从这首诗的气势来看,他并没有将科举考试放在眼中,对他而言,这次考试只不过是实现他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至于能否走得通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毫无疑问,韩愈是抱着来之能战,战之即胜,而且是一战而胜的雄心来到长安的。

那么,韩愈应试科举的结果究竟怎样呢?

韩愈科举考试的结果很糟糕,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惨痛,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这对于信心满满的韩愈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自己觉得“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县斋有怀》)。面对含辛茹苦的嫂嫂,面对家族败落的现状,面对昔日辉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第二讲考试进行时煌的家世,他觉得脸面羞愧。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

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出门》)

 

长安城中有千家万户,却不知该往哪里去,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啊!可是我心中清楚我所追求的理想并没有破灭,我相信上天是不会欺骗我这个执著追求理想的人的!到底是年轻气盛,虽然第一次闯科举的门槛就名落孙山,但他并不真的气馁、悲观绝望,而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再说了,初试锋芒,岂能言败?我们再战一次!

贞元四年(788年),韩愈鼓足勇气卷土重来,再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是结果还是令人非常失望,他又一次失败了!韩愈的心情可想而知,在给另一位同样没有考中的朋友的诗中,他写道: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摇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落叶送陈羽》)

 

我与你都像落叶与断根的蓬草一样没有归宿,在这长安城中偶然相遇,在寒冷的夜晚彼此安慰着对方,临别之际不禁泪如雨下!

其实,此时此刻,困扰韩愈的已经不仅仅是再次没有考中的羞辱与绝望,摆在他面前的首先是生计问题。韩愈后来回忆说:

 

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殿中少监马君墓志》)

 

我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穷困潦倒,已经没办法活下去了!据说白居易年轻的时候来长安,遇到大诗人顾况,顾况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长安城花费太大了!想要活下来太不容易了!

活不下去怎么办呢?只好祈求别人的帮助!我们之前讲过的杜甫,早年在长安求功名,也是陷入饥寒交迫之中,他在诗中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早上去敲富人家的门,晚上跟在人家的马屁股后面跑,吃的都是残羹剩饭,看的都是白眼,心里真是非常的悲伤难过。而晚唐诗人曹邺来长安参加科举的时候则更惨:

 

悴如冻灰,癯如槁柴。……饿肠火迫,满眼花黑。……暮雪严冽,入夜断骨。穴衾败褐,到晓方活。(《寓居对》)

 

他说自己憔悴不堪如同寒冷中的死灰,瘦得好像干柴一样,饥寒交迫,满眼昏黑,到了严冬下雪天气,穿着破败不堪的衣服,几乎冻断了骨头,到天亮人才慢慢活过来。

韩愈的情况没有这么惨,他的运气不错,在街道上拦到了一位骑高头大马的资助者,这就是当时居住在长安的北平王马燧。韩愈为什么能够在马前拦住马燧呢?原来他的一位堂兄曾经做过马燧的属下,在与马燧出征吐蕃的时候战死了,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所以马燧念及旧情,非常同情韩愈,将他带回宅邸,给他提供吃穿住用,还让两个儿子跟随韩愈一起读书。

也许正是在马燧的帮助下,韩愈才挺过了心理与生活上的难关,参加了第三次科举考试!俗话说“事不过三”,可是命运仿佛在故意考验韩愈的承受力,韩愈这第三次考试依然名落孙山!

我们现在很难揣度韩愈当时的心情究竟如何?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参加过高考,如果连续三次都未能考中,那种绝望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我们知道,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都是科举考试的骄子,日后也都成为了文坛的大腕儿,韩愈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也是唐代第一流的大散文家,怎么连续考试三次不中呢?

实事求是地说,与宋代相比,唐代进士考试的难度大多了!这首先表现在录取人数很少。唐代将近三百年时间,录取进士的总人数不过三千多人,平均每年十余人。但是实际上每年的录取人数是不均衡的,据史料记载,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平均在一两千人左右,录取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四十人,最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考中的几率大体上也就是百分之一二。

因为录取的人数很少,所以有不少人都是坚持不懈的多年老考生了!晚唐的几位著名诗人,如黄夤考了十七年,黄滔考了二十四年,孟棨考了三十多年,前面说白居易居则不易的顾况,他的儿子顾非熊也是考了三十多年,而刘得仁考了三十年直到死也没有考中。更滑稽的是,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因为平定内乱,朝廷为了表示庆祝,特别优待考生,那一年录取了五位老考生。老到什么程度呢?有两位都年过七十岁了,有三位年过六十岁,估计都是考了二三十年的资深考生了!

如果看了这些例子,我们就觉得韩愈连考三年不中也不算什么!当然,我们之所以举这些例子不是要给韩愈的未考中进士拼命找借口,而是为了说明,在唐朝,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真正的人才,要脱颖而出有多么的艰难,特别是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这样既有自己独立个性又有非常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要想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要在这中规中矩的进士考试中脱颖而出却又能保持本色就尤其困难!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第四次,也就是在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终于考中了!这一年他二十五岁,也就是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的年龄,应该说还是非常年轻的!

韩愈前三次都未考中,为什么这一年就能考中呢?难道这一年的考试人数少,录取人数多么?也不是,这一年考试的人数依然有千余人,考中进士者也不过二十三人,也只是百分之一二的比例。总的来看,韩愈在这一年考中有以下几个原因,从这些原因当中也许可以看出他之前为什么会三考不中的另一部分原因:

第一,这一年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陆贽。陆贽曾经担任宰相,是唐德宗时期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数一数二的文章大家。他的文章多是句式整齐、辞藻华丽的骈体文,这也是当时文坛上最流行的文体。但是陆贽善于将战国秦汉时期的散体古文章法融入骈体文当中,能够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韩愈写文章推崇战国秦汉时期的散体古文,主张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要统一,反对当时流行的只重外在形式华丽整齐的骈体文,但是为了考试也只能学习骈体文,所以他的文风应该深得陆贽的喜爱,一举得中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这一年的副考官有著名的古文大家梁肃。副考官的主要责任就是向主考官推荐优秀的考生。梁肃与韩愈的兄长韩会是多年的好友,梁肃是主张学习古代的散体文的,这一年韩愈考中,与梁肃的极力推荐是分不开的。当时的翰林学士郑余庆也很赏识韩愈,可能也向陆贽推荐了他。

第三,韩愈连续三年参加进士考试,虽然屡屡败北,但是他文章的名气却是越来越大,在当时有一定的知名度。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韩愈的考中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四,这一年考中的这二十三人,都是当时文章知名、人品杰出、才华横溢的名士,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日后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不少人做了宰相,很多人成为韩愈在思想、文章、政治上的挚友。这其中有八个人都是梁肃推荐的。这一榜当时被人们称为“龙虎榜”。

由此可见,要想考中进士,不仅你的文章风格做派要得到主考官赏识,还必须得到得力之人的推荐,还要有一定的知名度的积累,而要将这所有的因素都集合到一起,是多么的不容易!

现在,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韩愈终于考中了进士,按道理,可以顺利地进入仕途了吧?但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按照唐朝科举的规定,考中进士的人还只是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要想真正进入仕途做官,还必须经过吏部(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的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被授予正式的官职。换句话说,考中进士,对于韩愈来说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考试更艰难,命中率也更低!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韩愈开始参加吏部组织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我们想来,韩愈有了参加四次进士科考试的经验与教训,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该问题不大了吧?

没那么简单!

第一次,韩愈没有考中。也许是吸取了考进士的教训,他很快给当时的主考官考功员外郎崔元翰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主要表达了这样几个意思:

一、说明考试的结果不公正。韩愈说,考试刚刚结束的时候,那些“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问其所从来,必言其有自。一日之间,九变其说”。意思是说,那些消息灵通的家伙,考试刚结束就开始到处传播消息,说某某考中了,某某也考中了,问他们消息从哪里来的,都说消息绝对准确。可是一天之内,说法倒有九种。这一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的有三十二人,其中大家都认为有希望考中的不过两三个人,结果出来之后,三个人考中,其中两人乃是意料中的,名实相副,可是有一个人名不副实。

二、说明自己为什么考不中。韩愈说自己“凡在京师八九年矣,足不迹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大夫士之口”。来长安城已经八九年了,但是却从来不去公卿士大夫家里走后门,所以士大夫们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可能考中呢?问题是,韩愈为什么不愿意走动走动呢?他自己认为,之所以能够考中进士,乃是陆贽赏识的结果,这就是一个人的命,我甘愿在小房间里安安稳稳地谈论古今,潇洒自在。我想要走走后门,拜访拜访高门权贵,奈何我没有去投名片的勇气,想要学那些小人去走后门,奈何我嘴巴笨,说话直,担心事情办不成,反而落得个奴颜婢膝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半夜里想来想去,还是顺其自然算了!这样怎么能考中呢?

三、表明自己还年轻,还有机会。他说,我今年不过二十六岁,古人说四十岁才开始做官,我现在距离四十岁还有十四年,“岂为晚哉”?虽然我现在的生活非常艰难,“无僦屋赁仆之资,无缊袍粝食之给。驱马出门,不知所之”,没钱租房间,没有吃的穿的,但是我只要坚持不懈,就这样坚持到死,“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我相信老天爷会看到我的努力,一切都还没有结束,我不相信就会一直这样穷困下去!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韩愈又参加了第二次博学宏词科的考试,结果还是没有考中。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韩愈坚持参加了第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仍然没有考中!

算一算,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来长安求取功名,至今已经十年时间,将近而立之年,却依然在考试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他的朋友崔立之来信劝他不要气馁,坚持考下去,韩愈在给他的回信中激动地说:“然尚有似不相晓者,非故欲发余乎?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你还是不了解我,要不然为什么还来故意激我呢?不然,你为什么不以大丈夫的眼光来看我,你这样说我简直就是把我看做了一个小人!

韩愈接着说:我听说吏部举行博学宏词科,选拔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然而看看之前为应考所做的官样文章,真的类似于耍把戏的戏子们做的文章,我心里别提有多别扭!可是没办法,为了应付考试总得学着做吧!结果一考试,还是考不中,我还怀疑我自己水平不够,谁知道把别人的文章拿来一看,我心里就明白了,我没什么好惭愧的!

韩愈真是气急了。他对着崔立之大发牢骚,说如果是像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古代豪杰之士,参加现在这样的考试,一定会觉得羞耻,一定不会跟这些钻营的家伙同道竞争!可是我却做不到这一点,不得不跟这些人同场考试,真是耻辱啊!

崔立之在回信中劝韩愈不要着急,他说你就像春秋楚人卞和。卞和给楚王献美玉,奈何前后两任楚王不仅不识货,反以为他是骗子,砍掉了他的两只脚。不过卞和很有耐心,一直等到后来的楚王剖开石头发现真的是美玉,不就好了?真能碰上赏识你的人,就是像卞和那样被砍两足也不足惜,你大可不必如此急躁。韩愈一看这个就急了,他回答崔立之说:“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您安慰我的心意我领了,可是做官难道除了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好走了吗?您肯定认为我是死等着走这条路了,看来您还是不了解我。我不是卞和,我手里的美玉献不献还不一定呢!我的脚也本来没有被人砍过,您就别替我瞎操心了!韩愈这番话的核心思想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虽然跟朋友发了一通牢骚,但是韩愈还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正月二十七日,他给当朝的宰相上书,请求宰相重用自己。

在给宰相的第一封长信中,他向宰相讲述自己坎坷的遭遇: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滨于死而益固,得其所者争笑之,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悼本志之变化,中夜涕泗交颐。

 

大意就是:我今年二十八岁了,考了四次进士方才考中,考了三次博学宏词科都没有成功。如今连个九品官都没有当上,连个方寸蜗居都没混上。真是无家可归,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的边缘,狼狈不堪、惶惑焦虑的样子被众人耻笑。本想退隐乡里从此不再求取仕进,可是一想到要改变夙志,心里真的很难过,半夜不由得痛哭流涕!

韩愈向宰相抱怨现行科举制度的弊端,他说:

 

而方闻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试之以绣绘雕琢之文,考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画,不由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

 

现在科举考试,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层层选拔,从州县一直到礼部、吏部,考生的文章如果是雕章琢句、律仗工整、句式短长符合规定的美文,就一定能够被选中,反之则不然。可是这样一来,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虽然有治国安邦、变风易俗、安边抚远之才,如果不符合这条标准的话,就不可能被选中了。

韩愈的潜台词很明显:我就是那个有真才实学却屡屡不能符合标准的人!宰相您就关注关注我吧!

信交上去了,但是没有任何回应,于是在十九天后,也就是二月十六日,韩愈再次上书宰相:

这次韩愈有点儿急了。他给宰相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听说遭了火灾水灾的人呼救,周围听到的人,不管是不是他的亲人,哪怕是他的仇人,只要不是想要他死的人,都会伸出援手救他的命。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情势确实紧急,那个人确实可怜啊!现在我就是那个溺水的人,掉到火坑里的人,我正在大声疾呼,您还是伸出手救救我吧!

为了打动宰相,韩愈开始列举历史上的例子:“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大意是:春秋时代,齐国宰相管仲捉到强盗,从他们当中选出二人,作为人才推荐给国君。晋国大夫赵文子曾推荐七十多位仓库管理员给国君,让他们担任重要的职务。我虽然出身低贱,但是总比强盗、仓库管理员强一些吧?我真是着急得糊涂了,慌不择言,词不达意,您就可怜可怜我吧!

信呈上去了,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二十九天后,按捺不住性子的韩愈第三次上书宰相。这一次他的话说得比较直:我听说周公吃一餐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一次澡三次握着湿漉漉的头发赶出来,为的是及时见到贤能之士。周公时代任人唯贤,奸佞不存,四海承平,礼乐法制健全,国泰民安,风俗淳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样文明富裕的时代,周公尚且如此重视人才,这就是为什么后人如此推崇他的原因啊!

可是现在呢?宰相您做到任人唯贤了吗?朝中没有奸佞之臣吗?四海太平吗?礼乐法制健全吗?国泰民安吗?风俗淳厚吗?风调雨顺吗?如今的国家比周公的时代还繁荣昌明吗?我们并不指望您像周公那样三吐哺三握发,但作为宰相也应该尽到推举人才的起码职责吧?不应该默默无声不了了之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您不能装傻充愣不吭声啊?我上书四十多天了,没有收到您的任何回信,想去拜访您,可是看门的不让进,您看看怎么办?

韩愈是真的着急了,他说:如果是在古代,我在周王室求不到官,还可以去诸侯国嘛,去鲁国不行就去齐国,齐国不行就去宋国,宋国不行就去郑国,郑国不行就秦国,秦国不行就楚国,总算有的选择,可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四海之内都是大唐王朝的,我不在唐朝做官就得到国外去,您说,您让我上哪儿去?

很奇怪,就算韩愈是说破了嘴皮子,宰相们没有一点反应。后人往往凭借这三封信嘲笑韩愈的人品,嫌他过于急功近利,急躁冒进,其实这是不大公平的。在韩愈的时代,参加科举考试跑关系走后门是家常便饭,没有门路就很难考中!比如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正是因为认识了岐王,又通过岐王结识了当时有权有势的九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才考中了进士!而晚唐大诗人杜牧,也正是由于自己的老师吴武陵给主考官推荐《阿房宫赋》,才高中第五名。李商隐则是因为好友令狐綯在主考官面前的鼎力推荐方才考中。凡此种种都说明,在唐朝,科举考试的请托之风是多么严重,对科举士子的命运有多么大的影响!

韩愈没有能够考中博学宏词科是非常遗憾的,他将无法正式担任朝廷的官职,但是他在京城长达十年的考试经历,对于他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着巨大的帮助,也为他日后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有着巨大的帮助。

现在,韩愈不得不作出一个抉择:是继续考下去,还是回老家种地,或是另谋他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