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阅读
(2013-01-31 20:52:25)
标签:
理想课堂阅读 |
分类: 书的世界 |
半年了,今天终于把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读完了,阅读期间透过书中的智慧在自己脑海里好好审视自己的课堂,真不知那还是不是课堂,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很汗颜呀!所以,有很多章节反复再读,随手划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摘录下来,有些看似很浅简,但在平时教学中常常被自己忽略了,现在抄录下来方便今后的再学习。
前言·向世界开一朵自己的花
P1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
P2敬畏并服从事实,理论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事实的工作。
我们的艰苦练习只为向世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有着所有经历并深切感受过的词语与理论,但永远不会有一个词语,能够解释它的全部。
正文
P3 预习是确保学生拥有真正的独立学习机会,有方向的预习是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朝向高处的。右手栏的设置,是提醒教师在课堂上要清楚每个环节中每个学生应该如何做,只有这样,才是进入了真正的学习状态,而不只是旁观者。
P5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师生实际的教学实践(讲过的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只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
P6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
P13教师失去解读文本的能力,因此也就丧失了鉴别、判断、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开始是匍匐于教学参考书之下,后来是迷失于网络的无边信息之中,殊不知没有独立的解读能力,信息不会自动转化为知识。
P14一般来说,在初读一篇没有太大障碍的文章时,我们会迅速得到一个整体印象,也会对文章的主旨有个大概的了解。这种整体的大概了解,往往基于我们的“前有”、“前见”,即我们头脑中原有的经验结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已经有了固定的看法,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些吻合我们意见的信息,如果我们正巧找到了这种信息,我们就会贸然地认为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
P15一种真正的自然观,首先是不应该人为地把自然划分为高贵部分和罪恶部分。
P22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三类目标:
A类:即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类:教学核心目标,是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既体现文本核心价值,又是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目标要求在课堂上用大量时间进行教学,不用大量时间教学的一律不得列这核心目标。有些经典文本,其文本内容就是核心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有些思想、情感见长的文本,其核心目标也可能是思想与情感。但这二者应该是少数,更多的时候,在中高段及以后,文本内容是前提性的A类目标,思想情感是延伸性的C类目标。
C类: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并不是文本核心价值,不需要用大量时间教学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
P24课后习题其实就初步蕴含了各类教学目标。
P25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教学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要在规定动作的不同程度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师在课堂上教过的不能算是目标,只能视作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方法。
P26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地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的效果的检测、修正与提升。
P27预习不一定是否课前预习,事实上,它应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新教育预习设计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
P28预习不是为顺利扫清教学上一些“上课时感觉不漂亮的元素”,而是为了让学生独立地对核心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学生用已经习得的技能,解决基本知识问题。
P37杜威认为,思维过程“既是组织思想的方法,又是做学问的途径”,即学习的最佳办法,是遵循思维发展规律的方法。所以他从思维的五步法类推出他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即:
1. 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使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愿意连续下去的活动。
2.人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学生思想的刺激和活动目的。
3. 学生要通过调用已有知识、查阅新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
4.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形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学生要通过实际活动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使这些方法更加清晰具体,并且检验它们是否有效。
P40其实反思更好地是直接在上面用红笔作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板块及清单任何一处成败作批注。这比泛泛而写的老生常谈更有益。
P46维持课堂纪律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训诫与惩罚;游戏与奖励;知识内在的魅力。
让知识焕发魅力是一种理想的课堂境界,是教师不懈的人生追求,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比它更可行,也更为高明的境界或方式,它就是“训练有素”。
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接近问题解决的工具和方案,尝试着进行解决。
P47新教育有效教学在程序上的训练有素包括:
预习:布置、运用、检测、评估。
小组研讨:分工与主持、效度评估。
课堂对话:聆听与反对。
课堂练习题:时间、准确度、评估。
许多时候整个课堂是预习的充分展开……或者说把预习当成是最本真的学习。
P48笔记——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聆听、边参与、边记笔记的学习习惯。对笔记的方法要进行心地专门训练,如批注法、关键词法。对重要的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笔记。笔记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思维能力的整理,所以在高年级,应该通过图示法,将预习和笔记结合起来,即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用智慧脑图进行笔记。
P49如果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者,以及方向明确者,那么他应该自己知道相当长期内学习的整个向……家长也应该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达到的水准。
学习标准是为了避免重新沦入应试的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同时,又相信测试的知识作用,并承诺把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当成教学的第一生命力。
P58课程,即把美好事物编织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一个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表达。这个完整的表达,应该有自己特定的主题,有主题诗词,有主题音乐,有主题画面。
P85优秀的科学课堂,应该在课堂重视这一切:人类面对宇宙及生命现象而战栗,而感动;对未知的漫长探索,知识的艰难的形成过程,期间的种种困惑、尝试、失败以及豁然开朗后的狂喜。这个过程中,将继续保持对搅乱领域的敬畏和惊奇。如果消除了对事物及其奥秘的惊奇,人类就会走向麻木及早熟……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重新经历。经历最初的困惑与探索,以及喜悦。
P86课堂教学上的三个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就不应该是教师隔在知识与学生之间,用某种手段,将现成的知识转交给学生。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来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境界有效教学框架中的强调学生预习,也是确保每个学生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而不只吞食由教师仔细嚼烂的软化了的知识,即现成的结论。
P87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P122语文教学,要能够进行去——走得进文本,还要能够出得来。出得来有两层意思,一层出来,是对文本进行知性分析;另一层出来,是对我们的学习行为进行知性分析。
P128当然,人生开始时,你的生命是混沌的,那么第一次让豁然开朗,就是你人生的启蒙,那个启蒙的人就是你人生的启蒙老师。你母亲就是你人生的启蒙老师。
P142“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之后,“怎么教”真是大有学问。
P149——P150理想课堂所追求的是“倾听”与“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如果说,以“说话(发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堂旨在倡导学生的自我表达的话,那么对话的课堂(倾听与应对)旨在倡导相互间的理解,并通过对试试看异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产生共同体成员之间息息相关的共鸣。如日本的佐藤学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样的倾听不仅要能够听懂表达者所说出的话中之意,而且还要能够”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广场……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P150如果课堂上没有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个体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于肤浅的层次,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P151我们认为,在教室里,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在知识面前,教师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虽然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他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但,他确实应该有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
唯此,我伴和能,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
……仍然存在着一点危险:我们的教室可能已经脱离于世界之外,脱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它可是一个完美的象牙塔,它可能将培养出一批不关心人类命运的智慧儒雅之士
理想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也唯有此,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它已经成为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为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经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
P152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P190“简朴生活、清贫思想”你把这八个字记到你心里去。这一辈子你要去发展,你要去做官,你要去获得人生的成功,越成功我越为你祝福,你要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记住了吗?你要把老师对你的期望,父母对你的期望一一实现,记住了吗?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这节课陶渊明带给我们的这八个字(干国祥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话)
P210应该说,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视界”开拓方式。问题在于:“读厚”未必带来“读透”;同样存在危险的情况是,如果没有指出引进的文本与课文本身的关联方式,这很可能不是一种互文见义的方式,倒是一种借课文这个瓶子,装了另外一种老酒的“误读”。
P212其实要想达到课堂吸引人的目的,还得来源于文字本身和如何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积极的思维挑战中。而驾驭这样的课堂,我们自身的本体性知识及能力实在欠缺。李老师的课正是为竞赛所累,为形式所累。此课上,学生智力挑战的机会明显缺乏,只是忙于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一些甚至不需要多少智力投入的活动。(摘选这段,是觉得这是目前公开课及赛课的共病)
P218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词假声抒情的、一举手一投足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如果没有找到通达“让知识焕发内在的魅力”的途径,没有能够实现或呈现课堂上的“知识魅力与师生生命、社会生活深刻共鸣”的理想效果,而仅仅是达到了“有效”、“明确”,那么语文课的实实在在的研究与探索,会始终在公开课的完美表演前败下阵来。
摘选的都是理论的多,书中干国祥精彩老师课例中那宠大的思想及信息量我无法摘取记录,只能部分录于脑海中。这本书读完了,有些内容还反复读数次,但要真在自己教学中实践运用,达到自己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无论是知识的底蕴还是人文的情怀都欠得不得了。读书,修行路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