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赏析』《中国孩子》: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无情?


标签:
文化娱乐 |
分类: 江南纪事·且买清愁 |
http://s6/mw690/500303bdtx6Bga4IOe955&690
http://s7/mw690/500303bdtx6Bga3mLgq76&690
父母,自古以来就会触及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对于父母们的功劳,我们无法言语,因为无与伦比。儿女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他们柔软如水,却又坚毅如钢。我们爱她的温柔,爱她的唠叨,爱她的白发,爱她的皱纹,爱她的一如既往;我们爱他的霸道,爱他的沉默,爱他的大手,爱他的驼背,爱他的故作坚强。
但是,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有些却退步了。有人成了“有奶便是娘”,有人成了六亲不认,有人已不是人。我们不禁思考,感恩为何被遗忘了?我们为何想不起怀胎十月历经千辛的母亲,却奉钱财为准则,是谁杀死了那个感恩的自己?在《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的害喜害口一集中王先生曾对学生们说:“人是经过十月怀胎生出来,谁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呀,你们的一举一动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生怕自己的疏忽,造成一辈子不可挽回的失误。生下来前三年,孩子不会走,全都要靠父亲怀抱中长大,是父母的心血抚养而成,所以父母去世了,儿女们为了感谢父母恩情,三年内守孝,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常常想起父母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爱护,在古代时,如果是做官,遇到父母亲去世,官都可以不做,也得为父母守孝的。”这让我深有体会,看着我刚出生不久的小妹,是真的,体会到了冷了怕她冻着,热了怕她中暑的感受。父母为了让孩子尽量不要受到伤害,永远的危险的前面毫不犹豫的挡着。孩子父母捧在手心的温暖,世间最大的幸福对他们来说莫过于看着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看着他们的“作品”是那样的美好,而又那样的百看不厌。
可是,为什么作为孩子的我们,却变得那样的无情?作为本来就应该常回家看看的行为,却要用法律才能强制实施,这不禁让人倍感心酸。当道德必须要用法律才能保证,那说明我们的堕落是多么的离谱。现在的有些孩子,吃的穿的用的全是父母给的,却对他们的父母那样的不敬,甚至敢公然辱骂,那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在古代,若是不孝之人,那肯定是人人避而远之的,为官更是不可能的。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甚至还有为母卧冰求鲤的,寻母弃官奔走的,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礼义道德的代表人物。《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的害喜害口篇中通过易太太怀孕期间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母亲怀胎十月中的种种不易。在布仔看着母亲再次怀孕的辛苦,终于明白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他痛心未出世的“小弟弟”让母亲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下。布仔为了母亲,抑制住了自己对芝麻素饼的嘴馋。布仔作为一个小小孩都可以为母亲做到“牺牲”,在诱惑面前,他用理性和感恩之心战胜了小孩贪吃的天性,那我们作为大小孩又怎该逊色呢?曾子啮齿痛心的故事让我们对母子连心有了更为感性的触动,父母和子女始终在冥冥之中有一种无法断结的线连接着,而线的两头也始终被牵着。作为子女,我们不一定要做多么了不起的事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也许最简单的陪伴,就是最好的良药。古人为父母守孝三年,是一种感恩和怀念;今人常伴其左右,也不失为一种孝与感恩。感恩不是要轰轰烈烈,细水长流即可。
我们现在常在新闻媒体上会看见一些有违纲常的事,对年老的父母不闻不问,从不赡养,从不看望。他们的身上充斥着的物欲,缺乏人性,可谓的的确确的忘恩负义。但他们却从不思考,每个人都会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刻,都会有变老的一天,因果循环,父母的今天,可能也就是他们的明天。他们如此的忘恩负义,那善恶终有报也会如期而至地对他们进行宣判。
面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底线一次次的被人挑衅,每个有血性、有思想的人都会愤慨,都会想去改变教化他们,去守住中国道德的底线,不能像中世纪的基督教一样普遍虚伪和自我分裂。我们要像西方“宗教运动”一样,却改革,去唤醒每个人的良知,让他们的灵魂不至于被魔鬼掌握,让理性回归,让和谐之美再现,让感恩之心的光辉再现,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