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影像记录』影像记录中国贫困地区专题——玉树篇<五>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行走中国·影像记录 |
关于行走中国
『 行走中国·影像记录 』公益影像记录是由江南忆龄发起,立志用力所能及的精力去行走中国贫困地区,用户外探险精神,以影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关注、了解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完成近50个贫困地区行走,整理文字近20万,图片超过万张。
本期专栏内容主要讲述几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藏族家庭,他们也许与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甚至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他们的生活是具有代表性的藏区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体现。
一个年龄最少65岁的家庭
http://s5/mw690/500303bdt7c24b627c134&690
藏族大妈松松90岁,罗秀88岁,女儿(右)卓玛65岁。
以上这三个藏族大妈,如果我不说你们肯定不相信她们是母女一家三口,65岁的卓玛是松松和罗秀的女儿。
她们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卓玛是松松和罗秀在很小的时候捡回来养大的,现在松松和罗秀老了,卓玛便照顾她们俩所有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一个家庭,却充满了温馨的亲情。卓玛长大了并没有嫁人,而是一心一意地和两位母亲一起生活。在藏区女人一旦嫁了出去就不能回来母亲家的,嫁出去的女人基本没什么地位,只能呆在家里打理家中的一切事务。正是因为这样卓玛才没有出家吧。不用太多的话来说明卓玛对于两位母亲的感情,想一想这样一家,年龄最小的65岁,多么的令人感动的一家哦!
卓玛65岁了,也是一个老人了。但是不管多老,她始终是松松和罗秀的女儿,现在她不但是两位老人的女儿,还是扎西大通北区这个老人聚集地的所有老人的女儿。她现在每天像女儿一样打理着十来个老人的简单生活起居。也许正是因为她从小被两位母亲的善良熏陶着,她也一如既往地继承了两位母亲的善心,一个平凡的藏族老人,是十几个藏族老人的共同女儿。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老人养老问题,如果卓玛年轻时候出嫁了,就算她有时候可以回来照顾两位老人,也只是一时的。两位老人自己没有儿子,于是就没有了老了的依靠,如果不是卓玛始终如一地照顾两位老人,那么两位老人的养老问题该怎么办?就简单地将她们放在老人院?尤其是在藏区的老人院,平时基本没什么人管理的,都是靠一些爱心人士的帮助,民政部门管理也有限。就我在老人院了解到的情况,这里十几个老人基本都行动不便,却没有一个专门打理她们日常生活的人员。每位老人一个月大概有90块钱的生活费,在高原地区物价很高,这是大家都了解的,这90块钱基本咬着牙凑合温饱一下,平时的生活都难以用语言形容,“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样的口号听着挺好的,这群老人哪来乐啊。
养老问题已经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了,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得看国家的政策和力度了。这将是一个庞大人群的终老问题,亟待解决,不容忽视。
http://s7/mw690/500303bdtd96f27775306&690
代青曲忠说:别人高兴,她就高兴
令人稍有安慰的是有一个义务女子一直在尽她所能地给这十几个老人带来一些“老有所乐”。这个女子便是玉树清洁公司的代青曲忠,说得好听点便是清洁公司的员工,说得通俗点便是一个清理垃圾的女人。
她从05年开始便一直在扎西大通北这个老人院义务地帮助这些老人,说是老人院其实只是政府为了方便管理,将这些老人集中在这里罢了,大家别以为像是电视中那样有各种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敬老院,这里充其量只是个老人集聚地。这里根本没有一个正式的护理人员,更别说什么医疗设备了。据代青曲忠介绍自从地震之后,这里几乎都被人遗忘了,只有她和卓玛两人打理着这里十几个老人的一些简单日常生活。
代青曲忠一家本来四口的,女儿在地震中遇难,丈夫没有什么正式工作,只靠着她一个月600多块的工资。近几年来,她一直负责这里一些老人的送终,看似简单的送终,如果没有她一直默默地打理着,那么这些老人死后却依然得不到任何的应有甚至最基本的打理。给老人洁身,请喇嘛诵经,进行天葬,等等一切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繁琐的。她是拿着卫生纸给死后的老人一点点擦身体洁身的,一些简单的费用也是她自己出的。
其实打理老人院只是她平时工作的一部分,她还负责着这片地区29个孤儿、残疾人员、特困家庭排忧解难的工作。说起这29个家庭,她马来头头是道地描述着每个家庭的困难之处,还很细心地说他们那些需要心理辅导,那些需要像母亲一样的关怀,那些需要像姐姐一样的谈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她一人完成的,你一定以为这是个有着高等学历和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吧。她其实只有初中毕业,但是她非常详细专业地记录着所有这些人员的家庭情况。
我问她为什么一直只有默默无闻地照顾着这些人,是否想要得到什么回报。
代青曲忠说:这些人高兴,我就高兴。只是帮组他们罢了,也想让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的想法多么可敬,别人高兴她就高兴。后来在聊天中知道,她在众人口中有着多重身份,例如老师啊,母亲啊,姐姐啊等等。都是这些受过她帮助的人对她的称呼。
她说:当别人发自内心地叫你妈妈,叫你姐姐,叫你老师的时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是的,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正如她一直那么高兴,时刻挂着笑容的脸一样,仿佛也给别人带来高兴。
“我一个人几乎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金钱给别人,我个人不可能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但是我从小事情去帮助别人,得到精神上小小的安慰就很高兴啊。”她是这样认为她没有金钱却又精神安慰的人。
在她帮助的人中不但有藏民,还有汉民,以及各个地区的。就像她说的,藏民很多都文化水平低,也不懂什么表达,很多时候用诵经来表达心中的善意。例如地震之后,基本所有有家人受伤或者遇难的藏族家庭都不再杀生,连挖虫草也不挖了,他们经常诵经给所有的人们祈福。
像她这样的善良藏民其实很多,都那么的纯朴。
http://s1/mw690/500303bdtd96f213e0430&690
扎西卓玛大妈,非常热情好客
25日,整整一天,我都待在老人院里,陪着老人们晒太阳,听他们诵经,和她们一起聊天。老人院的老人给我感觉,仿佛这里是一个另外的世界,与世无争,安静淡然。
都市生活的人无法想象这样的人群吧,完全不同世界的生存状态,完全不同的思想和生活行为。也许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很想去了解这些藏族老人们的生存状况,如果通过我这些镜头和文字记录能够给都市人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些贫困地区的生活,这便是我的初衷和想要的效果。
这两天从我发布的图文来看,很多朋友表达的除了一些惊讶的表情,却可能难于真实的感受到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吧。其实像这样生活在广大乡村的人们这样的生活再普通不过了,他们并不是不像到大城市中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他们缺少这样的条件,因此很多贫困地区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地方,更别说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了。
扎西老人院里的老人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藏区老人们的生活缩影,他们只有不断地诵经、祈福,用信仰在支撑生活。你有没有想象过,他们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书报,甚至连朋友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同生活在这样世界里的孤寡老人,在他们眼中这是生活的一种模式,有没有外界的影响已经不太重要。
好比如现在我跟他们在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在他们眼中我只是这一刻存在的罢了了,也过几天甚至我离开后马上对我的到访早已经消亡了。外界的因素在他们的记忆中伴随着他们手中的转经筒不停地转动,不断地消失。
尽管如此,对于我的到访,这群老人们是非常的热情和高兴。那种热情和高兴直接可以表现在笑脸和行动上。虽然他们能听懂我的话不多,但是都笑呵呵地跟我说着些什么,其实我也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是都很高兴地笑着。
他们甚至拿出了自己都不舍得吃的方便面让我吃,而他们平时基本就是吃些馍馍,或者用藏巴冲些热水喝。据代青曲忠说,方便面是他们藏着有重要节日或者重要客人来的时候才拿出来招待的,这些方便面也是他们在地震中得到的物资,非常有限,每人就那么几包却一般都藏着不吃。
客人,对于他们平静的世界来说还是显得一定重要和需要的。
一个藏族大妈的一天家庭生活
http://s9/mw690/500303bdtd96f254fe6b8&690
这就是最简单的生活,我想我行走路上也用最简单的方式吧,走自己的路便好。
26日早上很早,扎西卓玛大妈就起床了,这时候我还睡在帐篷的睡袋里。我将帐篷的拉链拉开,大妈对我微笑了着努努嘴,好像示意我继续睡觉的。其实大妈家没什么好收拾的,就那么一个小帐篷,帐篷外面的一睹小木围墙还是昨天别人帮着搭起来的,其实就是几块木板立了起来,中间留了个小门,这样就成了个简单的小院子。
可以看得出来大妈对于这个小院子还是非常喜欢的,昨天下午一直坐在院子中间晒太阳。今天一早起来还洒水、扫地,从这可以看出一个临时搭建的小帐篷外面的土地院子却在大妈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了。也许正是大妈说到的,很想赶快有个家,哪怕是个狗窝那么大的地方。
正如同那句俗话说:金金屋屋,不如自己的狗窝。
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早已经根深蒂固,哪怕再小的地方也是自己的家,有家便有一种心安的感觉。就像当下很多打工一族,飘荡在四处,他们那种心中的滋味也许我现在也可以体会得到,我现在正飘荡在全国各地的贫困村落里。突然之间,我也很想回到家中那种安稳地呆着,那种感觉只在心中存在吧,像我这样经常飘荡四处的人,这样的感觉只是很偶然的时候才会突然冒出来一些。
我也想家了吧。
扎西卓玛大妈,从早上一起来几乎就没停歇过,洒水扫地,点火烧水,凉牛粪,吃点炒面喝点藏巴粉冲水,然后坐在床边诵经。一个上午就这样悄悄地过去,看着大妈谈定地诵经,仿佛天掉下来也不关她的事。
大妈给我的那种感觉真好,安静,满足,家。
这几天我一直住在老乡家中,或者扎帐篷,仿佛时刻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提醒着我,我的家在哪里?一直以来我就喜欢漂泊在四处的感觉,但是现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希望在我心中弥漫着,那就是我需要回到家中的感觉。其实,我知道在我内心中那种家的感情不比任何人差,我对家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愫,但是我有时候却刻意地躲避这种情愫的产生,选择坚强地漂泊吧。
扎西卓玛大妈也曾经有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大妈抱过一个小女孩回来养,一直养到了19岁,初中毕业了那个女孩却跑了,大妈和周围的朋友曾经三次将女孩找回来,但最后女孩是远走他方了,现在好像在兰州还是在什么地方了。大妈跟我说着这些的时候,仿佛在回忆着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不是伤心难过的遭遇,她说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多么美好的生活,记住好的不就行了么。大妈多么好的心胸啊,是的,很多事情既然发生了就不要再过多地伤心吧,现在才是最美好的生活,那些过去记住美好的就行。
想起松松,罗秀,卓玛三个人的家庭,相比之下扎西大妈的遭遇多么两人唏嘘,这是人性的体现吧。希望大妈以后一直乐观地生活着,时刻都像现在这样满脸的笑容。
为你祝福,扎西卓玛大妈。
读书无用论在这里得到了证实?
http://s8/mw690/500303bdt7c24b86b6397&690
措毛和妹妹
措毛卓玛一家6人没有工作,却有两个是大学生,她是青海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她弟弟是重庆理工大学毕业,却因为打工不如回家挖虫草划算而都不工作。据她介绍,一年虽然只有5月份挖虫草,但是一个月差不多3万块左右,比工作强多了,在外面工作什么都要花费,一年下来剩不了几个钱。现在一般大学生工作待遇水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不需要多言,所以在他们家里完全将读书无用论体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又遇到几个人家,家里都是有大学生的,但是基本都没有工作,并且得到一个说法:除非家里是有当官的,或者有财有势的,毕业后直接可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其他情况的家庭想找一份好的工作非常困难。因此工作有没有倒不在乎了。
他们的家庭情况反映了现在玉树地区青海地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几个大问题。
首先,现在的大学生价值如何?真的如现在社会上很多传言大学生比不上农民工了吗?大学生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挖虫草的收获可能一时比工作的好,但是长期以往,后代们将怎样看待上学和挖虫草,干脆不用上学了,养大了直接挖虫草?当然了这里挖虫草是在玉树或者青藏高原很多地方的特色罢了。
其次,现在的劳动力真的非常廉价了吗?就大家知道的,现在很多农民工打了一年工后很多都凑不够路费回家的,这不是我瞎说的,相信大家应该经常读到这样的新闻事件。很多农民工还因为没钱回家铤而走险。政府要怎样处理这样的社会极端问题才行呢?这只是政府的问题吗?
最后,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现在好像越来越流行被网络拿出来讨论了,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读书肯定有用的。当然现在读书已经大不如古语云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了。很多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从学士一直读到烈士,这样的玩笑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该怎样读书了。
结语:简单生活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其实已经不用语言去论证,然而确实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特别的区域里面,读书确实给人们一种无用的错觉。但是即使是更无用,读书还是可以用来当做一种生活的享受,躺在青藏高原的阳光之下,手捧一本书籍,用心地去阅读,过上像扎西卓玛大妈那样简单的生活,这也许是一种世外般的幸福。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想过的一种生活,不管是穷富贫贵,只要你认真去对待每一天,认真去活着,认真做自己,那也许是最平淡的生活,却也是最充实的生活吧。
本行动由patagonia全程支持,特此感谢。
感谢您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