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粤教版《〈论语〉选读》课文注译评 第一课 弟子问仁

(2016-08-03 22:18:03)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中语文教学

《论语选读》导言

  

 《论语》——儒家的经典,道德的规范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东汉时,《论语》进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政治理论:
    “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 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孔子一生――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3岁丧父,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为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孔子名言举例――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民无信不立。
   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不令而行。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成就――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本课名句】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旧读shì,动词)于民而能济众(指众人),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夫(句首发语词)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可谓仁之方(方法或途径)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从事,照着去做。)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无怨,在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从事,照着去做)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曰:“其言也讱,斯(就)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评析】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注释】(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4)远:动词,远离,远去。(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孔子认为的仁具有什么涵义
1、推己及人,处理好人我关系。
2、推广爱心。
3、道德自律。
4、行为恭敬庄重,言语谨慎,行事认真踏实。
5、聪明智慧,通晓是非曲直,明辨好坏善恶:“知人”、“举直错诸枉”。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后练习题答案)

1、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一次,又,重复)
2、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
3、/请/事斯语矣(古:请求(让自己干什么)或请求(别人干什么)。今:请求(别人干什么))
4、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
5、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抬,向上托)
6、尧舜其犹/病/诸(古:不足,难以做到。今: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

   实词归纳:通假字
1、问知(通“智”,智慧)
2、举直错诸枉(通“措”,安置)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向”,刚才)

   实词归纳
1、尧舜其犹/病/诸(不足)
2、/请/事/斯/语矣(请:请求(让自己干什么);事:实践,实行;斯:指示代词,此;)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通知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4、克己/复/礼(恢复)


2、虚词的用法

(1)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引出“见”的对象)
舜有天下,选于众(从)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向)
何事于仁(在)
(2)也
必也圣乎(句中语气,表示短暂停顿)
其言也讱(句中语气词,用来引起下文)
何谓也?(句中语气,表示疑问语气)
可谓仁之方也已(句中语气,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3)而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连词,表并列)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连词,连词,表承接,就,接着)
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并列)
4、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连词,表承接,就,接着)

(3)其
1、尧舜其犹病诸(助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恐怕)
2、请问其目(代词,它的)
3、仁者,其言也讱(代词,他的)

(4)乎
1、可谓仁乎?(句末语气词,疑问语气,“吗”)
2、富哉言乎!(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啊”)
3、而由人乎哉?(语气词,反问语气,呢)
4、必也圣乎!(语气词,表感叹,“啊”)

特殊句式:
倒装句:富哉言乎(主谓倒装)
固定格式:
1、言之/得无/讱乎?(能够不)
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更强的确定语气,“了”)
3、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代词性结构,常表示征询意见,“怎么样”)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貳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貳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