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草”的意象(摘自网络)

(2011-04-05 20:33:35)
标签:

教育

分类: 古诗词鉴赏

一、古诗词中的意象

作者:佚名

1、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阴阳失和喻君臣不协)。这一传统在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花园》

2、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

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文天祥希冀复国

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孟浩然期望归隐。

3、草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相思的物象。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联想到人的归,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

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 尽还生。   【宋】秦少游

4、移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5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

6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感时伤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

 

二、古诗词中的草意象探微

作者:俞柏林

是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这一自然界中极为平常的植物,在古诗词中意蕴却非常丰富。

    1. 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怕风吹雨打,不畏严寒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个字表现了春草的欣欣向荣之势。

    2.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3.乡思离情的触媒

     自从《楚辞·招隐土》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绽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多情的诗人又往往由的回归联想到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刬尽还生。

   4.衬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盛衰兴亡之感慨

     杂草丛生,常给人以荒凉之感,于是就成了诗人们用于描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衰变化感慨的物象。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深写出了因战乱而荒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

   5.表现边塞和草原风光

     古诗词中常出现白草这一意象,白草为西北一种草,其性极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折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折 突出了西北边塞气候的诡异:风狂天寒,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生活的豪迈气概。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6.诗人主观感情的物化

     草生长在荒山野岭,自生自灭,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失意的诗人看到它们,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觉得自己就是幽草,把人格化,用以自况。如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久遭雨涝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自己就有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的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于是移情于物,在幽草身上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表现出诗人安贫守节,不居高媚时的胸襟。

    7.表现环境幽静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长处人迹罕至,无人践踏。因此诗人 常用来表现环境的幽雅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写出了环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整日在田园里铲除丛生的杂草,诗人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表现了归隐的自豪。

   8.隐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

      草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植物,铲除毁灭它也很容易。古诗词中常用来隐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卑微。

    9.喻闲愁

      野草丛生,无心修剪,或是到野外无聊地寻觅芳草,足见诗人内心的闲愁沉重!如司马光:《闲居》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司马光赋闲在家,郁郁寡欢,而家僮们也趁主人无心料理家务之机而大偷其懒,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场春雨过后,野草蔓生,把大好春光淹没殆尽。诗人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缓寻芳草来解释归迟,写尽闲适心情。

   10.用芳草喻贤才君子和自己追求的理想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如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芳草亦用来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苏轼《蝶恋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以芳草喻追求。文天祥《端午感兴》: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文天祥希冀复国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孟浩然期望归隐。

  11.表现物是人非的感伤

      草常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的衰败情状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他当年的住处荒凉不堪,意象寄托着他对英雄人物身后萧条冷落,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深深叹惋和感伤。吴文英《夜合花》: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词人十年前在苏州时,曾结识一位美丽的妓女,十年过去,此次重到苏州,已经物是人非,因而感伤。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南草长,碧绿如茵,以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伤痛。在怀古诗中,是渲染感伤氛围的最常见的意象。

    本无情,但诗人有情,在诗人的笔下,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感情和意蕴,意象背后有着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涵泳玩味,深得个中三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