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明主弃——孟浩然
(2023-11-12 13:20:15)不才明主弃——孟浩然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 ( 公元728年)
冬天,盛唐的著名诗人孟浩然赴首都长安, 准备参加次年春天的进士考试。旅途上不巧,
遇上大雪,天空阴晦,四顾苍茫,雪满山川不见人烟,诗人伫立在田野上,吟成了下面这首五律:
赴京途中遇雪
孟浩然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此诗的意思是:在这四顾苍茫的年末, 我正走在漫长的通
向长安的大道上。整个月来都是阴沉沉的天 (“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为初一,“连晦朔”即整月)
,大雪盖满了山野和平川。积雪遍地白茫茫一片,
大雁飞来找不到栖宿的沙洲;成群饥饿的乌鸦在田野中乱叫。我这愁闷的旅客白白地站在这里遥望,见不到一点人烟。
第二年春天进士考试之前,孟浩然写了一首《长安早春》,
其中有这样两句:“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意思是什么时候才会了却我那荣耀地被选拔为进士的心愿,在柳条还是新绿时衣锦荣归。这表明他对这次进士考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可大约因为孟浩然初到长安名望不够,又没有大官的有力推荐,结果考试落第了。
落第之后,孟浩然仍旧留在长安,他广泛交游,结识名
流,寻求有权势者的帮助,作为下一次考进士的准备。他常到文人学士集中的秘书省闲游,一个秋天的夜晚,月色皎洁,孟浩然和秘书省的许多文士一起联句(在座的人依次每人吟一句或两句),轮到孟浩然时,他对眼前秋夜的景色描绘是:“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座的文士一致惊叹这两句的清新高绝,无人敢再举笔续下去。同时,孟浩然与在长安的大诗人王维(当时已为朝廷官员)、丞相张说,以及许多其他的官员来往密切,并成为要好的朋友。这样看来,孟浩然在下一次进士考试中被录取,问题是不大了。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
有一天,孟浩然在王维办公的官衙内,突然唐玄宗来了,白身的孟浩然不能见驾,又来不及避开,只好藏在床下。王维不敢向玄宗隐瞒,老实说了。玄宗听后很高兴,说:“我早就听说此人的诗名,何必要藏起来呢?赶快出来吧。”浩然见皇帝后,皇帝问他:“你带诗来了吗?”于是孟浩然在皇帝面前朗诵了一首自己认为的杰作《岁暮归南山》: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对政治活动已经灰心了,所以不必再
向皇帝上书提出自己的什么建议和意见了(北阙指皇宫),还是回到终南山里我那间破茅屋去隐居吧。自己没有才能,英明的当今皇帝也不会赏识,身体多病来往少,与亲友也疏远了。头上的白发催着我一年年地老去,时光像流水一样(青阳指春天,即春天又到了),转瞬又是新年了。想到自己岁月虚度,一事无成,在这晃映着月光松影的窗下,使人真是愁闷难眠啊。玄宗是个听惯了歌颂话奉承话的皇帝,一听见这首诗中的“不才明主弃”的句子时,心里很不高兴,说道:“是你自己这么多年不主动寻求做官,我并没有抛弃你,干吗要在诗中诬赖我呢。你为何不朗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因此叫孟浩然回终南山去。皇帝这一声命令,决定了孟浩然一生只能过隐居生活,再也当不上官了。
有人说,孟浩然当时怎么那样糊涂,在皇帝面前会朗诵出
“不才明主弃”这样的埋怨话,为什么不念皇帝欣赏的那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倒真是一首请托诗,诗中表示自己不安于隐居生活,希望张丞相(张说)在政治上拉他一把。诗是这样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关于此诗诗题中的张丞相是谁,以及此诗的写作时间,古
代及现代绝大多数注释,都认为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张九龄当宰相后,孟浩然再一次到长安求官时,写赠张九龄的。可有两个问题:一是玄宗曾质问孟浩然为何不朗诵:“气蒸云梦泽……”(据《唐诗纪事》),说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必定写于开元十七或十八年之前,此时张九龄尚未当过宰相,故不能称丞相;另外此诗从题目到内容看,都应该是在洞庭湖畔或岳阳写的,不可能是在长安写来干谒的。据研究,张说在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就当过丞相,后被贬为地方官,开元三年至六年,张说任岳州(治所在岳阳)刺史,孟浩然在此时写诗赠他,并称之为丞相,是完全合理的。因此,《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应作于开元三年至六年间,张丞相指张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的意思是:八月洞庭湖水涨平了
岸,水和天(太清)已混成一体。水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云梦泽为远古时代的大湖,包括现在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的低洼地区,洞庭湖原为它的一部分),波浪撼动了湖岸边的岳阳城。我想渡过洞庭湖,可又没有船(实际意思是我想参加政治活动,可又没有门路)。如果一直在这里隐居,那又太对不起这个太平的时代。看着湖边钓鱼的人,我只是空有着羡慕他们能捉到鱼的心情啊(实际意思是说,希望张丞相帮助自己,不要使愿望落了空)!“望洞庭湖”这首诗的第一至第四句,很好地写出了洞庭湖的景色和气势。尤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后四句虽然是求人帮助,但写得委婉含蓄,不失身份。孟浩然当时如果在玄宗面前朗诵这首诗,是会受到赏识而对他有所帮助的。至于为什么孟浩然当时没念这首诗,史无明文记载,我们也就不好猜测了。
孟浩然在政治上遭到这次失败后,长安不能再住下去了。
他在离开时写了一首诗向好友王维(当时任侍御史)告别: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 ,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 ,
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 ,
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头两句说自己客居长安什么意思也没有了,还有什
么可以期待的呢?天天都是空手归家。我想回去再过隐居生活,但又有些舍不得和你离别。现在掌权的人谁能支持帮助我?只有你是我的知音人。看来我是应该回去,关起故居的门自己寂寞地生活吧。在孟浩然启程由长安回故乡襄阳(今湖北襄阳)时,王维写了下面这首五言诗给他送行:
送孟六归襄阳
王维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此诗的意思是:你原来闭门隐居不想出山,与人情世故久
已疏远。如果以此为长久之计,我劝你回到隐居的旧地去罢。还是过那隐居的生活,喝农家自酿的酒,醉了放声高歌;细读古人的著作,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像这样自在地度过一生多好,用不着像西汉的司马相如一样,辛苦劳累跑到长安献《子虚赋》,以求得一官半职。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很有意思,其中一点也不说挽留的话,更没有劝慰落第,勉励继续努力再考,预祝定将金榜题名等内容,而是通篇劝孟浩然去隐居,在读书饮酒中打发时光。为什么要这样写,原因很简单,孟浩然得罪了皇帝,再要想进入仕途,是彻底无望了。
孟浩然离开长安后,在故乡襄阳及东都洛阳作短暂停留
后,转往江淮及吴越一带漫游。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春天,孟浩然与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市)相遇。不久,孟浩然乘船沿长江东下赴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李白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给他饯行。孟浩然登舟出发后,李白一直伫立在黄鹤楼上,望着一叶孤舟消失在远方水天交接之处,这时,一首极为精采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中诞生了,这就是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意思是:老朋友和我在黄鹤楼分别,在风光明媚的春天到扬州去。船的帆影在遥远的碧空消失了,只见到
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凡是在长江上旅行过的人们,都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是多么的传神而又逼真啊!祖国壮丽的山河在李白的生花妙笔之下,又增加了无限的丰采。
此后,孟浩然一直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多年以后,孟
浩然已经老了,他的好友、大诗人李白送了他一首五律,诗中高度赞美了孟浩然轻视功名富贵的品质: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尊敬的孟夫子,你的品德诗才天下闻
名。年轻的时候就不愿做官,放弃了功名富贵。即使是到了老年白头,仍然是和松云作伴。花前月下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中圣指酒醉),留恋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去侍候皇帝。你那高尚的品德像高山一样,真叫我无比的敬仰啊!
据唐史记载,孟浩然在触怒唐玄宗被放还终南山之后,又
遇到一位很有实权的官员采访使韩朝宗。韩邀请孟一起到长安去,准备向朝廷推荐使用他。这当然是个难得的机会,可就在即将启程的时候,有个老朋友来找孟,孟陪他喝酒谈心非常高兴。有人催孟说:“你不是与韩朝宗约好马上要走吗,赶快找他去!”孟浩然叫起来说:“已经开始喝了,不管他这些。”结果始终未去。韩朝宗久等他不来,非常生气,就一个人走了。对这件事,孟浩然并不后悔。李白《赠孟浩然》诗中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就是指孟浩然这种从年轻时起就不祈求功名富贵,老了即使有机会也无所谓的性格。因为这种性格与李白自己很相似,因此特别得到他的欣赏。
在孟浩然的杰作中,有一首五绝《春晓》,它虽然仅二十
个字,却描绘了“春困”、“春鸟”、“春风“、“春雨”和“春花”这样众多的事物,而且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清新,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读过书的人几乎都会背诵的名篇。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于这首明白如话的诗歌,其意思就不用作者饶舌了。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孟浩然因患背疽在故乡襄阳卧病,正好大诗人王昌龄来访,孟浩然设酒宴招待,谈笑甚欢。大约是因为在这次聚会时饮酒过多,或吃了什么对背疽不利的食物,使孟浩然的病情急剧恶化,不久就在襄阳的冶城南园逝世,年五十二岁。就在这一年,孟的好友王维因出差途经襄阳,写了一首悼念孟浩然的五绝:
哭孟浩然
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洲。
此诗的意思是:老朋友孟浩然再也见不到了,只有汉水在
日夜不停地东流。我询问襄阳的父老们,都说襄阳府城东北汉水中的蔡洲,因为孟浩然的逝去而已经空了。王维在过郢州(今湖北钟祥)时,在刺史亭中绘了孟浩然像,此亭遂被称做“浩然亭”,后又改为“孟亭”,现已不存。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杜甫因生活困难,
携家西行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此写下了《遣兴五首》,内容都是歌咏他所敬仰的一些人物,其中第五首对已故诗人孟浩然作了高度的赞扬:
遣兴五首(其五)
杜甫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此诗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四句,写孟浩然的事迹;后段
也是四句,写孟死后使人追忆的景象。诗的意思是:我敬仰孟浩然,在漫漫长夜中(指不得意的一生中),他一直穿着粗麻布衣衫。他所作的诗歌虽不算多,可精彩之笔往往超过南朝时的名诗人鲍照。孟浩然早已逝去了,他在诗中咏过的鳊鱼,如今依旧在汉水中游来游去;他爱吃的甘蔗,残存在蒙蒙春雨中。我每次向东南眺望白云深处,想起孟浩然的故乡襄阳,使人一次又一次地叹息。
孟浩然去世后,就葬在他曾长期隐居的襄阳鹿门山。到了
唐末,已经荒芜不堪,坟头低平了。唐末诗人罗隐,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里,凭吊了孟浩然墓,写了下面这首感叹的七绝:
孟浩然墓
罗隐
数步荒榛接旧蹊,寒郊漠漠雨凄凄。
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先生冢便低。
此诗的意思是:凄风苦雨,寒冷的郊野一片迷蒙,我沿着
旧日的小道来到荒芜不堪宽仅数步的孟浩然墓。鹿门山上的黄土虽然不多,可为何恰好到了先生您的坟头上,封土就如此的低平呢!
来源:王署《新编唐诗故事集》
后一篇:张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