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语文名师郑桂华

(2012-09-18 14:06:22)
标签:

杂谈

全国语文名师郑桂华
 

    语文名师郑桂华,现在是华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华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她原来是华师大二附中的语文教师,她送了三届初四与一届高三毕业班。

   《中国教育报》有一篇郑桂华的采访。她说:我是经历了教学的三个历程: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再到实施语文课程。教课文,就是把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里写了什么知识,教师就讲解什么知识;考试中就检查什么知识。

    比如教《荷塘月色》,就让学生体会荷塘是如何地美,找哪里是比喻,哪里是拟人……这样来教课文,感觉像不是那么难,但时间一久,就走进了机械肤浅地诠释课文内容、零碎地教授课文知识的模式,不要说学生没劲,自己也感到厌倦。教语文,就是明白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课的含义,如在两个向度上开展语文教学探索,一是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将这两个目标在课堂中重点探索。

    语文课程,就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就是教师与学生同时进入对话状态,以平等、交流、质疑、批判、鉴赏的态度,实施语文课程。语文核心价值什么是独特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认为,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应该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核心价值凸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运用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礼仪认识价值及思想品德价值,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形式。一句话,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语文核心价值,并不都是教参推荐的教学重点,而是个人对文本认识的突破口。比如,《安塞腰鼓》我认为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是作品的词语、句式等表达形式与作品思想内容的关系;《呐喊自序》是形象化的表达;《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等等。课堂重在锻炼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入人文熏陶和价值观点的培养。

    阅读图式郑桂华认为,教师要对教材做到创造性的解读,做好两件事:一是列出学生在语文课上所必须学到的语文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二是探索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以最少的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手段。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一类文体文本阅读的图式,这就是抓文体规律性的东西,举一而反三,触类能旁通。郑桂华上《荷塘月色》是这样设计教学图式的。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出朱自清夜游荷塘的行动过程,分析作者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眼中景物的色调,再进一步探寻作者的情绪变化,最终发现“家”与“荷塘”这两个意象对于作者朱自清的意味,以及对广大读者的意味。用这样的阅读流程去指导其他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适用性,或者就可以成为散文阅读的一种“图式”。

    从适应到驾驭到生成适应课堂阶段。刚工作时,每天想的最多的是怎样理解课文,怎样上课才不至于让学生厌烦,不至于让分数落后以及怎样维持课堂纪律等等。上课时,尽量多提问学生,准备小黑板扩充教学容量。这是我的课堂适应阶段。驾驭课堂阶段。这一阶段的情况是讲究教学设计,有意运用教学技巧,追求课堂气氛。比如为课文找一个好的入口,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哪里抛出一个新巧的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我应该怎样应对;到哪里用小组讨论,到哪里形成高潮,在什么时间进入下一个环节。就像经营一篇文章那样,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过渡照应。生成课堂阶段。精巧细致的设计很重要,但一旦学生理解达不到教师设计要求,或者学生回答问题超出了设计范围,教师不知所措了。这样就出现了表面热闹而缺少生成的现象。可郑桂华第三阶段就是上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而不是着眼于教的语文课。这就是生成课堂阶段。这一阶段是:设计整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教师多实施课程方向调控,少理念意识的灌输;让对话承担起多种功能。比如板书,我是从学生发言中去筛选的。这样一来,绝大多数,觉得自己是在享受课堂,享受学生的智慧与成长。享受课堂工作10年了,有经验的积累。郑桂华说,我讲课围绕课文核心价值,设计出教学的主向题。好的课需要教师发自内心地期待学生有所发现。我的课总会设计至少三到四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比如《安塞腰鼓》,我设计的第一层目标,感受这是一篇充满豪迈激情的文本,这个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第二层目标,发现这种豪迈激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第三层目标,为什么《安塞腰鼓》会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达方式?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学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学生没话的情况。郑桂华说,我上课前只有一个大的思路,三至四个板块的活动设计,没有很详细的师生问问答答的具体设计。看清与看轻看清,就是能够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教材文本有相对准确的解读。看轻,也要看懂文本,这就是说不要以为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文质兼美,不能批评。教师可以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教材。看轻教材的另外一点做法,就是改编教材,充实教材。课堂应该是一个“场” 课堂应该是一个“场”,这个“场”首先应该由教师来营造。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哪个更占主导?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发言,首先尊重学生。教学过程是基于“学”的逻辑,而不是“教”的逻辑。这转变,应该由教师主动选择为好。

    “考试就是小菜一碟”郑桂华也重视考试,带过三届中考一届高考,成绩也还不错。有的老师一边怕考试,一边又不去研究考试,真有点不明白。郑桂华的经验是:考试是最小的事情,语文素养是最大的东西。交给学生方法,改进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真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就是有足够的语文素养,考试就是小菜一碟了。一张试卷,都有什么题型,试题背后考查的是什么能力,研究明确了,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定能考好。语文教学是一件有魅力的事情,我们要追求师生共同成就的语文课堂。

 

                                                 ——摘自山东教学研究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