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茶会的意义:先培养喝茶,后带动消费

标签:
茶会茶行业茶 |
从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是必需品。而在饮品多元化的今天,茶叶变得可以有可无,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
通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得知,从2008年开始,我国茶叶出现了产能过剩。茶叶出口量几乎没有增长,国内消费增长的速度赶不上茶叶产量增长的速度。
http://s3/mw690/001sQc0bzy6Pu3ZpoMab2&690
茶叶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严峻,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茶叶销售和消费方面,目前有几个最突出的问题:
一、外销比重小,出口量几乎不见增长,从2008年到2013年6年的时间,我国茶叶出口的增长量不到3万吨。
二、茶叶的主要消费群体明显小众,而且年轻群体几乎没有喝茶的习惯。茶叶没有能作为普通的快消品进入普通大众的水杯,而是伴随着茶文化在小圈子里流行。懂茶的人喝茶时太多规矩,吓跑了快节奏的年轻人。
三、茶叶的销售依旧以传统渠道为主,通过茶城、茶叶市场进行销售,但是近来茶叶市场逐渐冷清,而在新的销售渠道例如电商等,大多数茶叶品牌销售并不理想。2013年中国茶叶总产值1000亿元,但是在电子商务方面的销售额只有85亿元(数据来源:茶叶流通协会)。
四、高端茶叶销售低迷。在国家严控“三公消费”的大背景之下,高端茶消费持续低迷。购买高端茶叶礼盒送礼的个人比往年大幅度减少,同时,各单位“福利茶”取消,伴随的是大宗的采购的订单量下降。
五、茶行业的营销影响力不够大。既没有国际品牌,也没有很有效的营销推广。很多普通人可能知道立顿,但是不知道大益。即便是八马茶业和华祥苑这样的业内翘楚,普通人都没听说过。
通过我国茶叶消费量和销售现状可以看出,增加茶叶消费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
无论是巧合还是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自发组织的茶会、雅集逐渐兴起。
茶会对于茶叶消费短期的效果并不明显,其意在教会大家喝茶,培养大家喝茶的习惯。
茶会对于茶行业来说,不算是一个新鲜事物,尤其是很多茶馆、茶叶零售店,原本就会组织茶会。
自2014年春季以来的茶会与往常有所不同。举办茶会的人逐渐形成组织,并将自己办茶会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同时通过茶会结进行资源互换,以方便他人举办更多的茶会。大家期待“茶会”像滚雪球一样壮大,当人数足够多的时候,就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现有的茶会类型:
主题茶会:这是现在茶会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类,茶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可以是一期,也可以是多期。例如茶伴儿举办的汉服文化主题茶会,茶会的主要内容就是分享汉服文化,茶友试穿汉服等。同时在分享的环节,一边品茶一边讨论,同时大家还能穿着汉服拍照,进行分享。
这类茶会主题多变,不拘一格,是最容易吸引年轻人的茶会类型。
品牌茶会:品牌茶会的概念由青年茶人计划提出,意在通过组织系列化、长期化、主题化的茶会,建立自己的茶会品牌。例如老茶茶馆的小饮茶会,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以及粉丝群体。
这类茶会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最终能够长期举办的,都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户外茶会、无我茶会:户外茶会和主题茶会、品牌茶会和无我茶会都有重合,只是茶会地点不在室内而在画外。之所以把无我茶会单独分出来,是因为无我茶会吸引的主要是老茶客和对茶叶有所了解的人群。
游学类的茶会:目前还有一类比较特别的茶会,是游学茶会。例如老茶客杨常生老师组织的马连道游学,便是带着新茶人在马连道品茗、学茶,利用马连道茶城这样的“活体茶叶博物馆”,教学员们通过直观的看茶形、闻茶香、品茶味,达到快速了解各类茶叶、掌握一定鉴别技能的目的。
雅集:比起普通茶会,雅集算是不太接地气的一种类型。参加雅集的人,通常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花中选一样作为主题,整个活动只有“懂行”的人才能附和一二,旁人很难融入其中。所以这类活动看似高大上,其实很多人都敬而远之。
无论形式是上面那种形式的茶会,最重要的是它会以茶为媒介,聚集了可能产生茶叶消费的人,这是茶会对于茶叶消费的意义。
那么通过茶会,怎样去影响大众消费茶叶呢?
1、
茶叶消费在年轻人中的比例很低,大多数人可能从来都不买茶叶。年轻人可以选择的饮品种类太多,咖啡、可乐、冷饮,反正不会选择茶叶,原因是茶叶的“苦涩”印象过于深刻,从来没有被纠正过来。
通过茶会的形式,可以教会他们泡茶、品茶,改变固有观念。当他们接受“茶叶味道好、健康”这样的理念,再有她喜欢的味道,那一定会产生购买。80后90后都是愿意为喜欢的东西付费的。
这个过程需要培养,只是时间的问题。
2、
很多人都是潜在消费者,这部分人喝茶却不懂茶,泡一大杯铁观音能喝一整天。这样喝茶也没有问题,但是茶会可能让他从牛饮转向品茶,掌握一定的品鉴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他们的购买力。这一部分人,茶会的意在于教会他们什么是好茶,他们的购买可能会从9.9包邮转变为99元一罐的茶。
3、
长期举办的茶会可以形成品牌,而组织者可以通过茶会聚集自己的粉丝。维护好这些粉丝,又能对茶会的推广产生积极作用。当粉丝都把组织者当成专家的时候,他就会信任你的推荐。
4、
如今大家不喝茶的一个原因,和环境、氛围也有很大的关系。如何让茶叶回归到生活,成为必需品?除了个人习惯,恐怕还有大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人人饮茶的环境里,自然会家家都备茶了。当然,要普及到家家户户,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通过茶会影响大家的习惯,这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需要尽可能多的人参与。
2014年,仅是北京地区的茶会就有五千场,各类茶会都是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经验,各类茶会都有分享,这里主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供大家参考改善:
一、部分商家不懂得如何利用茶会
办茶会是可以有回报的,但绝对不是直接向参会的茶友推销你的茶叶。聪明的做法是先建立信任关系,让他对你的茶叶产生兴趣。
曾经一次马连道游学,一下午去了好几家店,但是只有五一茶厂的老板娘卖出去了茶。她没有推销,但也没有说过一句茶道之类的话。只是跟大家很平常的交流,兴趣所致,还将她家茶园的照片、茶山的照片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而她自己也表现的极为珍惜杯中的茶叶。临走之前,大家都觉得这个茶不错,多好啊,一人买了一些。
另外一种情况是,大家当时可能不会购买,但是留了你的联系方式,需要的时候自会联系。
二、不懂得运营用户
说用户运营,可能过于生硬,其实就是如何搞好跟大家的关系。
办1次茶会,吸引了10个人,然后第10次茶会办完,没有维护好之前的90个茶友,你还是只认识10个人,那你的用户关系就做的很烂。
如果花一点时间整理一下,在这100个人里面,跟50个喝茶的人搞好关系,他们需要茶叶的时候会找你,你的商机就来了。
三、观念陈旧,不主动不创新
很多办茶会的地方,可能办过一次两次就不办了,原因是觉得茶会不能带来销售,这种属于典型的急功近利。
这类人既无力改变茶叶市场的冷清,又不主动寻求出路,这样只会让店铺的人气越来越低。
茶会办不好,主要的问题是茶会的初衷和定位出了问题。茶会一定要能够长期化,才能形成影响力;茶会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喝茶,而不是在茶会上卖茶,先做朋友,再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