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偏執成就了小津安二郎
(2009-03-23 13:01:24)
标签:
日本电影杂谈 |
分类: 新书出炉 |
杜慶春老師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可惜附文不過是節錄版,希望將來完整的版本有機會面世。
廣州日報 日期: 2009-02-28
作者: 杜慶春
偏執成就了小津安二郎
案頭放著一本《日本映畫驚奇》,初初翻了幾頁,冷冷地擱在一邊。作者,湯禎兆,名字知道,但談不上更多的瞭解,所以我對日本電影的熱情沒有連帶進入這本書籍,估計是對書名“驚奇”二字的心情逆反。過些日子,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發現自己前些日子冷冷的態度是多麼的可悲。湯禎兆先生原來是對日本文化有多種領悟的作者,在這本舊文字的合集中分明做了認真的修訂和補充。這個書名害人!
我對日本電影多少是有偏愛的,時間長了,就積累了一些經驗。湯禎兆先生的這冊書籍卻讓我佩服他對這一國電影所涉獵的廣與博,以及發自內心的體認。對成瀨巳喜男的相關論述的讚美,羅展鳳先生在書中短序已經表達了,這裡不再贅言。
在這篇小小的文章中,我願意在一個老話題上再丟一些隻言片語,那就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在這本書的地位,我的猜測是隆重的。作者將三篇相關文字放在最前面,這也是唯一用了三篇文字論及的導演。“小津安二郎墳前寄慕”是第一篇,湯禎兆先生說,“小津死于腮源性癌腫,我想這也是他嗜酒成癖的恰當結局。......無論生老病死,各守己分盡責而果,我想是小津的基調。所以如果是小津的影迷,在能力範圍之內,也有一看他遺墓的自然盼望。”鐘愛一位大師,並不是借由他的命運發自己所謂的悲愴言辭,以示切膚之愛頓成切膚之痛,而只是將其安然的命運作為自己安然的命運接納,這乃是發乎內心的愛。
對於小津作品“都以否定動詞來表達”,如鏡頭的不動等等,小津自己說,那些所謂變動是:“豆腐店要做炸豬排實在毫無道理。”這也就是小津墓碑上的“無”字的意涵。面對這個“無”字湯禎兆先生引發一段思考,“從電影的基調看,‘雨’或許在小津心目中乃不必要的。但為何列車及路軌又必須在作品中出現呢?從而可看到小津‘否定’式的語文法,乃在一種‘肯定’自覺的前提下選擇出現。”所以,電影到最後的境界,就是拍你怎麼看待宇宙人生而已。其實,有一類藝術家就是堅持不再去做別的,因為他認定的宇宙是如此,而你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渾然一體
的“秩序”,當然,這個“秩序”並非全部,只是他自己的全部。他也知道,即使變幻無窮,亦不能窮其所有,那
麼就是“無”了。
湯禎兆先生接著討論了“小津安二郎的日常性選擇”。小津的日常性就是衣食住行,比如,“吃”,文章中很透徹地說道,“回到小津的世界,‘吃’與‘不吃’才是關鍵,至於‘吃什麼倒無關大體’。”其實,依我言,日常性在衣食住行,而非風花雪月,小津不是那種偏要“詩意”的作者,而是問禪者,那只能在一般所謂的詩意被驅逐之後才可能,日常性的禪才是最大詩意。列車在路軌行進,老人從一個孩子的家去另一個孩子的家,這是小津的“人的底色”。
對於小津這樣的偉大藝術家的固執或者說偏執,湯禎兆先生是發自內心的接受,或許有些觀影者是被偉大兩個字壓迫著不得不接受,當然也有一些制影者是被強大的統攝力逼迫著自己必須反抗和求變。我想起,在看侯孝賢的《戲夢人生》之後,被如此美和單純的形式摧毀之後,自己問自己,侯孝賢下一部會怎麼樣?一夜醒來,我告訴我自己, 他會恢複攝影機的運動。果然如此,侯孝賢這位熱愛小津的東方電影人又動了自己的攝影機,而小津卻頑固到底, 這是一種非凡定力。
小津安二郎不是那種偏要“詩意”的作者,而是問禪者,那只能在一般所謂的詩意被驅逐之後才可能,日常性的禪才是最大詩意。
廣州日報 日期: 2009-02-28
作者: 杜慶春
偏執成就了小津安二郎
案頭放著一本《日本映畫驚奇》,初初翻了幾頁,冷冷地擱在一邊。作者,湯禎兆,名字知道,但談不上更多的瞭解,所以我對日本電影的熱情沒有連帶進入這本書籍,估計是對書名“驚奇”二字的心情逆反。過些日子,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發現自己前些日子冷冷的態度是多麼的可悲。湯禎兆先生原來是對日本文化有多種領悟的作者,在這本舊文字的合集中分明做了認真的修訂和補充。這個書名害人!
我對日本電影多少是有偏愛的,時間長了,就積累了一些經驗。湯禎兆先生的這冊書籍卻讓我佩服他對這一國電影所涉獵的廣與博,以及發自內心的體認。對成瀨巳喜男的相關論述的讚美,羅展鳳先生在書中短序已經表達了,這裡不再贅言。
在這篇小小的文章中,我願意在一個老話題上再丟一些隻言片語,那就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在這本書的地位,我的猜測是隆重的。作者將三篇相關文字放在最前面,這也是唯一用了三篇文字論及的導演。“小津安二郎墳前寄慕”是第一篇,湯禎兆先生說,“小津死于腮源性癌腫,我想這也是他嗜酒成癖的恰當結局。......無論生老病死,各守己分盡責而果,我想是小津的基調。所以如果是小津的影迷,在能力範圍之內,也有一看他遺墓的自然盼望。”鐘愛一位大師,並不是借由他的命運發自己所謂的悲愴言辭,以示切膚之愛頓成切膚之痛,而只是將其安然的命運作為自己安然的命運接納,這乃是發乎內心的愛。
對於小津作品“都以否定動詞來表達”,如鏡頭的不動等等,小津自己說,那些所謂變動是:“豆腐店要做炸豬排實在毫無道理。”這也就是小津墓碑上的“無”字的意涵。面對這個“無”字湯禎兆先生引發一段思考,“從電影的基調看,‘雨’或許在小津心目中乃不必要的。但為何列車及路軌又必須在作品中出現呢?從而可看到小津‘否定’式的語文法,乃在一種‘肯定’自覺的前提下選擇出現。”所以,電影到最後的境界,就是拍你怎麼看待宇宙人生而已。其實,有一類藝術家就是堅持不再去做別的,因為他認定的宇宙是如此,而你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渾然一體
的“秩序”,當然,這個“秩序”並非全部,只是他自己的全部。他也知道,即使變幻無窮,亦不能窮其所有,那
麼就是“無”了。
湯禎兆先生接著討論了“小津安二郎的日常性選擇”。小津的日常性就是衣食住行,比如,“吃”,文章中很透徹地說道,“回到小津的世界,‘吃’與‘不吃’才是關鍵,至於‘吃什麼倒無關大體’。”其實,依我言,日常性在衣食住行,而非風花雪月,小津不是那種偏要“詩意”的作者,而是問禪者,那只能在一般所謂的詩意被驅逐之後才可能,日常性的禪才是最大詩意。列車在路軌行進,老人從一個孩子的家去另一個孩子的家,這是小津的“人的底色”。
對於小津這樣的偉大藝術家的固執或者說偏執,湯禎兆先生是發自內心的接受,或許有些觀影者是被偉大兩個字壓迫著不得不接受,當然也有一些制影者是被強大的統攝力逼迫著自己必須反抗和求變。我想起,在看侯孝賢的《戲夢人生》之後,被如此美和單純的形式摧毀之後,自己問自己,侯孝賢下一部會怎麼樣?一夜醒來,我告訴我自己, 他會恢複攝影機的運動。果然如此,侯孝賢這位熱愛小津的東方電影人又動了自己的攝影機,而小津卻頑固到底, 這是一種非凡定力。
小津安二郎不是那種偏要“詩意”的作者,而是問禪者,那只能在一般所謂的詩意被驅逐之後才可能,日常性的禪才是最大詩意。
前一篇:人间何处无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