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l.yimg.com/ls.hk.yimg.com/p/ls/a/20080623/145urqa00bqi54-i4.jpg
认识阿汤是大学时的事,知道他喜欢创作、足球、文学、电影,却不太懂得卷标这样的一个人。然后,书写了接近廿年的他,推出了他最新的第十五本作品《全身文化人》。(但据其说法今年内他还会多出三本书,《香港电影血与骨》也应该出炉了。)
撰文: Winter
*
要澄清的是,说的和汤在大学认识,并不是同学朋友的关系,他是作为一个客席教授为我们上的创意写作课。最记得的是他教的一种写作「方法」:命名Naming。
*
一篇文章,要能够吸引人看,名字正是先入为主的一环。而香港来说,能够长期出书写作的文化人并不多,汤算是多产的一个。与《全身文化人》同期推出的还有一本日本旅游写作《情热四国》,但汤说后者作为一本自选集,「对我而言更加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
「是的,自选集之名本来就已经很不香港。念书时期所接触的自选集,全属内地及台湾的文学大家撰作,堂堂系列横陈,气势好不吓人。」所以阿汤尝试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究竟想看一本怎样的自选集,得出的结论是——肯定是以汇聚作者最出色的文章为终极期盼。
*
正因为此,他原先打算以「The Best
of」的编选逻辑,从而去组织谋篇,然而很快便陷入窘局,因为基于既有版权上的合约限制,根本没有办法把所有自以为最出色的文章聚合成一书。「后来退一步去思量,终于得出另一想法,就是以Reader的概念出发,即以建构成一本『汤祯兆读本』为务——那就是说从《全身文化人》入手,读者应该可以明白到我这二十年来的写作生涯,是怎样走过的。」
*
全书以「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五部分划分,用来统涉过去的创作历程。本身对足球不特别感兴建的我,却特别被其所吸引。一场足球赛事,除了是廿二人在球场中走来走去的活动以外,报道的手法镜头的取舍其实正是社会的另一个缩影,在阿汤笔下,自自然然的便成为一个个的文化解读。在书本的序中,汤这样说,「就香港的主流价值,我大体上不同意的时候较多。这确是实情,对一位长期浸染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写作热爱者而言,面对香港单向且事事以物质主义为先的态度,又委实难以有如鱼得水的切身感受。只不过在芸芸一众主流价值中,我倾向较为认同专业主义,可是肯定的角度又与通俗的应用方法稍有出入。」
*
在阿汤的眼中,香港社会一向非常肯定专业主义,由沙士时期医护人员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乃至律师不畏政治强权敢于依循法律观点去紧守信念等等,都是我们由衷赞颂且全力拥抱的美好价值。可凡事都有两面,僵化的专业主义态度,同样会变成为了悍卫专业工种的利益,因而透过建构以及诠释不同美其名的专业守则,从而保障圈子延伸出来的阶级稳定性。而香港经过数十年来上下一心对专业工种的盲目崇拜,专业形象已不仅牢不可破,甚至扩展成为社会地位的迷思。
*
「专业主义固然由专业知识建构出来,但专业知识不是普世工具,而且愈是信奉专业主义的人,应该更加谦卑,明白到专业范畴的局限,遑论去奢言攫取不相称的权力。全身文化人的意念,一直与个人对专业主义的思考藕断丝连。我在九十年代初出道,那时候文化界只要你有拼劲及上进心,差不多甚么文稿都会有机会撰写。年青人面对眼前浩瀚的可能性,固然会无比兴奋,但当全情投入其中,便会陆续发现个人的局限──对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香港人,正好是刺激反省的契机。」
*
「我对专业精英的微末要求,不过是──请用质素而非职权来说服我。想到年青时对机会无尽在眼前的兴奋,自己迅即发觉那是天大的陷阱──甚么文章都能写,那即是对专业主义的最大侮辱。在这意义上,回顾整理以及强化做好自己,正是对专业精神的贯彻实践。」
*
「全身文化人」这个书本的名称生于零三年时的一次读书会,五年来的变化,阿汤也自认无暇追认。此汤祯兆读本保留了读书会的构思方式,他拜托了几位好友赐文鞭策,「他人之眼恰好襄助戳破镜中幻象,也因为他们而令到是书得以成为不一样的选集。我从来都是幸运的人,由是更加对身边一切无尽感激。」
*
这本书的名字,我想正是阿汤以自身、全身命名的示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