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整形日本(简体版) |
豆壳 (济南)
(秦大忠)
在日本“漂” 了七年后重返故乡,便有朋友的朋友----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美眉编辑李楠送我一本由她作责任编辑的新图书:《整形日本》。咀嚼着留日七年种种体验的浓浓后味,展卷细读该书,却仿佛又去日本游学数年,从中所获得的对日本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认识有种“更上一层楼” 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获得,实在应该感谢著者香港作家汤祯兆先生情理并茂的叙述,以及如浮雕一般对事相以及隐藏于后之文化源流的入木三分的解析。
可能是亚洲流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缘故,大抵国人对于日本的许多东西是越来越不陌生了。从谷村新司,滨崎步等所代表的日本流行音乐,到日渐风靡的以彰显个性为主要指归的“染发” ,直至近年越来越为年轻人所关注和钟爱的“指甲彩绘” ,日本流行文化之波可谓前赴后继,层出不穷,其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若以一个词总结日本人对流行文化的追求,那就是“KAWAII”(日语中“可爱” 的音译)。不过,在日语中“可爱” 一词,却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它不是一般的“可爱” 。汤先生认为,它包含着日本传统美学观念中对于“细小,童稚” 等的热爱,当代以来该词更有“年轻化” 与“精致化” 的趋势,而且与日本流行文化特别是娱乐圈的炒作联系在一起。比如当年固然红极一时至今仍然有极大人气的松田圣子,就曾经以“撒娇” 及“装嫩” 的手段吸引“眼球” ,获得千百万“粉丝” 的爱宠,其流风遗韵延续至今。个人虽然窃以为松田圣子的“装嫩” 不管是不是一种策略,的确是很可爱的,但汤先生的这种评述文化的方式却实在让人觉得好玩,翻阅过程中每每忍俊不禁。
作为一本社会文化学著作,《整形日本》一开篇便对东瀛流行文化的种种概念进行了追本溯源式的介绍,名之为“日本样本” 。除了“KAWAII” 之外,还有模仿动漫或电脑游戏中人物角色的衣饰打扮而自娱自乐的“COSPLAY” ,依靠家人或者女朋友过活而生活态度又有些颓唐的“单身寄生族” ,将自己整天关于屋里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的“蛰居族” ,以及那些沉迷于网络虚拟文化,不断进化而一言难尽的“御宅族” 。著者并不是枯燥地介定这些概念,而是立足于古今日本文化的变迁,日本之内与日本之外文化的交流,纵横有度,旁征博引,以例证说话,如剥茧抽丝,令日本流行文化的缩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人们面前,读来让人神清气爽。
然而也有让人不那么神清气爽的。文化总是社会生活的映射,总能反映出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站在外人的立场上看日本社会,即使问题再多也可以超然物外。但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哪一个国家与民族所特有,而往往有些共通之处,因此别人的疮有时也能触动自己的痛。《整形日本》的第二部分便着力剖析日本后高速成长阶段以及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出生和长大的“问题世代” 。比如成群结队骑上大型摩托、旁若无人地穿行于繁华市街、在夜间造成巨大噪声扰民的“暴走族” 问题,极端地“就是想杀人,杀谁都无所谓” 式的“少年犯罪” 问题,部分地由于宽松教育造成的中小学生“无所敬畏以致课堂溃坏” 的问题,认为是“社会的垃圾” 而“替天行道”,残忍杀害流浪汉的侠客式犯罪问题,无不折射出日本社会的阴暗一面。汤先生对这些问题不仅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和批判,而且有些论述独出机杼,可谓一语中的,道破了天机。比如他对于青少年胆大包天的犯罪问题,认为在物质丰盛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个独立行为主体的青少年知识太多而知性太少,从根本上缺乏一种“敬畏之情” ,所以育成这种“敬畏感” 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第一步。读之振聋发聩。汤先生还在书中将香港的情况与日本作比,提出在价值观上香港是否并不羡慕北欧“均富” 的社会文明结构而对美国式的“赢者全取” 趋之若鹜的尖锐疑问。这在整个中国同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之际,也不啻“于无声处”的一声惊雷。
有人可能对于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但有时能一气读完的书可能意味着信息量不那么大,又或是意旨肤浅。《整形日本》虽然是一本关于大众流行文化的书,却并不是一本可以简简单单读完的著作,因为其中耐人寻味的东西太多了。如果说该书的前半部分多一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式的理趣,那后半部分则大多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和“豆棚瓜架雨如丝” 的叙述,读来虽然不象前面那样深刻得令人回味无穷,但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对人启迪之多,却也不胜枚举。在第三部分的“述异城市” 和第四部分的“文化惊奇” 中,汤先生象摄像师移动镜头一样,对当代日本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地扫描,涉及了日本人缓解日常生活压力的“游园地文化” ,以新干线和城市有轨电车的一快一慢为代表的“列车文化” ,还有“移民文化” ,“郊区文化”, “手机新文化” ,并对超高龄社会的到来及日本的“下流社会” 化进行观照。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圣地” ――东京秋叶原的今昔“大变身”所进行的解读。基于汤先生的导引,我们看到秋叶原已经由一个繁华写在脸上的“电器一条街”变成一个诞生于网络时代并陶醉于虚拟文化的“后乐园” ,其中那些形形色色的时尚文化的“粉丝”们(日语也可叫“御宅族”)胡天胡地地乐着不为人知的种种“玩法” ,从收集塑胶人形玩偶,到扮演主人与“少女侍者”追求“来电”的感觉, 表面看来彪乎乎的不可理喻,实际却充满活力,萌生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汤先生注意到,在这一巨大的产业转型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的不是任何政府组织而是民间力量。而这一认识对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整形日本》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值得时时“反刍” 一下的书。当然,任何一部书都很难完美无缺,具体到这一本,主要可能是著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著者虽然竭力将日本文化介绍给读者,有些地方对一部分读者来说可能仍因过于陌生而难以完全和充分地了解。好在如今乃信息社会,许多事典完全可以上网GOOGLE一下,对于想彻底了解日本流行文化的人来说,这一本书的确可为向导。顺便说一句,可以自由驱使中文和日语两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旅日“游侠作家”毛丹青先生和香港著名文化人梁文道先生分别为该书作序,读后也颇觉字字珠玑,有锦上添花之感。
转自: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84713/
(秦大忠)
在日本“漂” 了七年后重返故乡,便有朋友的朋友----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美眉编辑李楠送我一本由她作责任编辑的新图书:《整形日本》。咀嚼着留日七年种种体验的浓浓后味,展卷细读该书,却仿佛又去日本游学数年,从中所获得的对日本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认识有种“更上一层楼” 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获得,实在应该感谢著者香港作家汤祯兆先生情理并茂的叙述,以及如浮雕一般对事相以及隐藏于后之文化源流的入木三分的解析。
可能是亚洲流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缘故,大抵国人对于日本的许多东西是越来越不陌生了。从谷村新司,滨崎步等所代表的日本流行音乐,到日渐风靡的以彰显个性为主要指归的“染发” ,直至近年越来越为年轻人所关注和钟爱的“指甲彩绘” ,日本流行文化之波可谓前赴后继,层出不穷,其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若以一个词总结日本人对流行文化的追求,那就是“KAWAII”(日语中“可爱” 的音译)。不过,在日语中“可爱” 一词,却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它不是一般的“可爱” 。汤先生认为,它包含着日本传统美学观念中对于“细小,童稚” 等的热爱,当代以来该词更有“年轻化” 与“精致化” 的趋势,而且与日本流行文化特别是娱乐圈的炒作联系在一起。比如当年固然红极一时至今仍然有极大人气的松田圣子,就曾经以“撒娇” 及“装嫩” 的手段吸引“眼球” ,获得千百万“粉丝” 的爱宠,其流风遗韵延续至今。个人虽然窃以为松田圣子的“装嫩” 不管是不是一种策略,的确是很可爱的,但汤先生的这种评述文化的方式却实在让人觉得好玩,翻阅过程中每每忍俊不禁。
作为一本社会文化学著作,《整形日本》一开篇便对东瀛流行文化的种种概念进行了追本溯源式的介绍,名之为“日本样本” 。除了“KAWAII” 之外,还有模仿动漫或电脑游戏中人物角色的衣饰打扮而自娱自乐的“COSPLAY” ,依靠家人或者女朋友过活而生活态度又有些颓唐的“单身寄生族” ,将自己整天关于屋里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的“蛰居族” ,以及那些沉迷于网络虚拟文化,不断进化而一言难尽的“御宅族” 。著者并不是枯燥地介定这些概念,而是立足于古今日本文化的变迁,日本之内与日本之外文化的交流,纵横有度,旁征博引,以例证说话,如剥茧抽丝,令日本流行文化的缩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人们面前,读来让人神清气爽。
然而也有让人不那么神清气爽的。文化总是社会生活的映射,总能反映出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站在外人的立场上看日本社会,即使问题再多也可以超然物外。但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哪一个国家与民族所特有,而往往有些共通之处,因此别人的疮有时也能触动自己的痛。《整形日本》的第二部分便着力剖析日本后高速成长阶段以及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出生和长大的“问题世代” 。比如成群结队骑上大型摩托、旁若无人地穿行于繁华市街、在夜间造成巨大噪声扰民的“暴走族” 问题,极端地“就是想杀人,杀谁都无所谓” 式的“少年犯罪” 问题,部分地由于宽松教育造成的中小学生“无所敬畏以致课堂溃坏” 的问题,认为是“社会的垃圾” 而“替天行道”,残忍杀害流浪汉的侠客式犯罪问题,无不折射出日本社会的阴暗一面。汤先生对这些问题不仅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和批判,而且有些论述独出机杼,可谓一语中的,道破了天机。比如他对于青少年胆大包天的犯罪问题,认为在物质丰盛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个独立行为主体的青少年知识太多而知性太少,从根本上缺乏一种“敬畏之情” ,所以育成这种“敬畏感” 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第一步。读之振聋发聩。汤先生还在书中将香港的情况与日本作比,提出在价值观上香港是否并不羡慕北欧“均富” 的社会文明结构而对美国式的“赢者全取” 趋之若鹜的尖锐疑问。这在整个中国同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之际,也不啻“于无声处”的一声惊雷。
有人可能对于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但有时能一气读完的书可能意味着信息量不那么大,又或是意旨肤浅。《整形日本》虽然是一本关于大众流行文化的书,却并不是一本可以简简单单读完的著作,因为其中耐人寻味的东西太多了。如果说该书的前半部分多一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式的理趣,那后半部分则大多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和“豆棚瓜架雨如丝” 的叙述,读来虽然不象前面那样深刻得令人回味无穷,但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对人启迪之多,却也不胜枚举。在第三部分的“述异城市” 和第四部分的“文化惊奇” 中,汤先生象摄像师移动镜头一样,对当代日本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地扫描,涉及了日本人缓解日常生活压力的“游园地文化” ,以新干线和城市有轨电车的一快一慢为代表的“列车文化” ,还有“移民文化” ,“郊区文化”, “手机新文化” ,并对超高龄社会的到来及日本的“下流社会” 化进行观照。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圣地” ――东京秋叶原的今昔“大变身”所进行的解读。基于汤先生的导引,我们看到秋叶原已经由一个繁华写在脸上的“电器一条街”变成一个诞生于网络时代并陶醉于虚拟文化的“后乐园” ,其中那些形形色色的时尚文化的“粉丝”们(日语也可叫“御宅族”)胡天胡地地乐着不为人知的种种“玩法” ,从收集塑胶人形玩偶,到扮演主人与“少女侍者”追求“来电”的感觉, 表面看来彪乎乎的不可理喻,实际却充满活力,萌生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汤先生注意到,在这一巨大的产业转型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的不是任何政府组织而是民间力量。而这一认识对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整形日本》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值得时时“反刍” 一下的书。当然,任何一部书都很难完美无缺,具体到这一本,主要可能是著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著者虽然竭力将日本文化介绍给读者,有些地方对一部分读者来说可能仍因过于陌生而难以完全和充分地了解。好在如今乃信息社会,许多事典完全可以上网GOOGLE一下,对于想彻底了解日本流行文化的人来说,这一本书的确可为向导。顺便说一句,可以自由驱使中文和日语两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旅日“游侠作家”毛丹青先生和香港著名文化人梁文道先生分别为该书作序,读后也颇觉字字珠玑,有锦上添花之感。
转自: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84713/
前一篇:转:越文化越异化?
后一篇:转: 谁是吉列尔斯,谁是里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