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湯禎兆
湯禎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83
  • 关注人气:1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偶像陈珊妮

(2008-02-05 15:29:34)
分类: 整形日本
http://blog.roodo.com/tongsiu/cbfb408a.jpg我一向很钟情于陈珊妮的歌声,她的CD是陪伴写作的良伴。最近《城市画报》的特辑,她竟然选了我的书来介绍,那种感觉......真的不知怎样说才好。陈珊妮的推介如下:「再花点时间可以想到的是大约上半年读过汤祯兆的《整形日本》。在书店随手翻阅,被里头kawaii 、kidult 、Lolita 等等议题吸引。汤祯兆这书写得出色,阅读上用字清晰浅白,逻辑上有完整深度,思想上预留空间伏笔。是这类书写中少数写得不侮辱不折腾人脑袋的一部作品。」

随手再贴上多年前写下的一些陈珊妮札记,聊作致意。

 

1>锋利的小刀──陈珊妮

在友人家的一次聚会中,我第一次听到她钟爱的陈珊妮,后来在我寻找陈珊妮的过程中,才发觉忽然好象从四方八面涌现若即若离的联系。我的台湾编辑兼好友林馨怡原来正在制作一本关于陈珊妮的书;V记恰巧也到了台湾为她准备新唱片;而作家朋友李姓蓁又电传过来,告知如何在台湾的时尚杂志上争取访问陈珊妮的机会。一切彷佛兜了一个大圈,然后我才得以把她的CD拿到手上。请原谅我的后知后觉,没有从朋友身上好好学习,于过去的日子里错过了美妙的音声。

我们都喜爱的夏宇,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陈珊妮的诗,诗名为《是 她曾经是我最爱 最锋利的小刀》。

「有一个歌手张纯洁的羽翼也披撒旦的黑衣 对你吟哦泡沫 一般的爱情     对你咏叹残酷真实和死亡洞悉世情的眼在纯稚的脸上张望 痛并快乐。

我们叫她陈珊妮。

有时候生活可以轻松一点,喝罐装咖啡,微波快餐调理包,穿成衣工厂大量生产的衣服……。但是听音乐要坚持,我只听陈珊妮。」

夏宇写得那么明明白白,还要多说什么呢?事实上,陈珊妮一向喜欢自己编曲、自己填词以及制作,她歌咏下的词句绝对对夏宇的诗不遑多让。或许这也是我一听下去,便好象熟悉的感觉由来。

我对陈珊妮的首作《华盛顿砍倒樱桃树》有特殊偏爱。是的,她选择的碟名已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们都记得华盛顿砍倒樱桃树后,便告诉父亲:「我不能说谎。」跟把铜板丢进河里。华盛顿砍倒樱桃树,然后把钱丢了──钱并非长于樱桃树上,谎言不是我们可以说的。不能说谎的立场,令到我们在陈珊妮的歌声中,找到绵密温柔的真实生活感受。

喜欢《女人肚子饿的时候》到极点,「吃饭有人伺候/那真是一种享受/我写歌的时候/你已捞去汤里的油/将来可要找个好老公/要懂得做菜/懂得生活/懂得好」。明明白白得人见人爱。《听美人鱼唱歌》道出王子对歌声的渴求,俨然已成为了一种对幸福的「诅咒」,从而透露抗拒被人定位的压迫。《海边》中的生活咏叹,更加正中人心。「只是把回忆拿出来晒曝/太阳下山就收起来/逝去的爱情丢在水里踩踩/到退潮还觉得痛快/喜欢到海边来/喜欢从海边离开」,简简单单的都市人情,教我如何不惦念歌声背后延展出来的锦远世界。

我对自己说,将来一定要找机会去听一听陈珊妮的现场表演。

2>唱作陈珊妮

当陈珊妮在94年以《华盛顿砍倒樱桃树》出道,她的「唱作」实力便一直为人重视,尤其是歌词的经营上,更深具现代诗的简约风格。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歌词,和台湾的现代女诗人夏宇有声息互通的地方。两人的共通点为搁下成规的考虑(包括语法或声律),而以情绪的流动及意象的跳跃作为串连,所以后来夏宇尝试为陈珊妮写词(95年的第二张CD《找一双鞋中》的主打歌《乘喷射机离去》,正是出自夏宇手笔),我们一点也不会感到偶然。

陈珊妮作品中的意象跳动,其实是很文学性的,尤其是意识流中的情绪剪接。《右腿的不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失眠是等待/疾病是坏/不跳舞的习惯/让你变懒」,乃至近来的主打歌《美丽的女生》,技法上可谓一脉相承。而且正如她所曾说,自己的「唱作」一向都是自然而然的,故此才可以善用跳动的意象表达情绪而不致落入苦吟的困局。所以当听到《肥胖者的悲哀》,对于陈珊妮可以由活地阿伦的《贪吃者手记》,跳到肥肉奶油,然后再到自由的歌颂,那种入局的牵引可说是排山倒海式的彻底击倒。

当然陈珊妮作为cult味十足的「唱作」歌手,她作品背后的多元空间,才是不同听众各自认同投入的切入点。我和友人一直深信,陈珊妮的歌曲一定深受女同志的喜爱,事实上在她不少描述男女感情的歌曲中,往往以不确定的人称来下笔。而且在谱出女性心曲的时刻,说话的爱众其实是不确定身份的可男可女,《我从来不是幽默的女生》及《好话》都有这种特色。而此乃英语传统中「戏剧化对白」(Dramatic monologue)的一种变奏──它原意指谓一首诗中有──想象的说话人在向一想象的听众说话。陈珊妮的想象说话人为一抽象化了的女生身份,而想象听众则利用不确定性去延展诠释空间。而重点正好在「说」与「听」的过程中,透过我们的介入,才得以在陈珊妮的「唱作」中,得出自己的版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