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甲醛有哪些致命危害?

(2013-01-08 16:22:16)
标签:

甲醛

健康

甲醛有哪些致命危害?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水,易吸附装修建材及家装饰品。化学结构式HCHO,属单醛链类,性稳定,多用化工,但在医学上被国际卫生组织定性为最易侵害人体的物质。甲醛分子可以通过呼吸道直接进入人体内部,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长期作用,会从根本上破坏人体的代谢机能。甲醛中毒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轻度:头晕、气短,呼吸道不舒服等;
   中度:头痛、恶心、心悸、呼吸道水肿,皮肤红肿,长时间接触还易诱发肺气肿、肺癌等。
   重度:短时间内人体会呕吐、胸闷、眼痛、嗓子痛、胃纳差等症状,同时伴随失眠、记力减退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下面我们来看看甲醛到底能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

  一、甲醛的危害

  甲醛是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甲醛是原浆毒物,能与蛋白质结合,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也可发生支气管哮喘。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皮炎、色斑、坏死。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现黏膜充血、皮肤刺激症、过敏性皮炎角化和脆弱、甲床指端疼痛,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甚至死亡,男子长期吸入可导致男子精子畸形、死亡,性功能下降,严重的可导致白血病,气胸,生殖能力缺失,全身症状有头痛、乏力、胃纳差、心悸、失眠、体重减轻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
  各种人造板材(刨花板、密度板、纤维板、胶合板等)中由于使用了脲醛树脂粘合剂,因而可含有甲醛。新式家具的制作,墙面、地面的装饰铺设,都要使用粘合剂。凡是大量使用粘合剂的地方,总会有甲醛释放。此外,某些化纤地毯、油漆涂料也含有一定量的甲醛。甲醛还可来自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消毒剂、防腐剂、印刷油墨、纸张、纺织纤维等多种化工轻工产品。

  1. 致敏作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过敏性皮炎、色斑、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2. 刺激作用 :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甲醛是原浆毒物质,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入时出现呼吸道严重的刺激和水肿、眼刺激、头痛。
  3. 致突变作用:高浓度甲醛还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实验动物在实验室高浓度吸入的情况下,可引起鼻咽肿瘤。

  二、甲醛超标的危害


  1、每天清晨起床时,感到憋闷、恶心、甚至头晕目眩。
  2、家里经常有人感冒。
  3、虽然不吸烟,但是经常感到嗓子不舒服,有异物感,呼吸不畅。
  4、家里小孩常咳嗽、打喷嚏、免疫力下降。
  5、家里人员常有过敏等毛病,而且是群发性的。
  6、家人共有一种疾病,而且离开这个环境后,症状有明显变化和好转。
  7、新婚夫妇长时间不孕,又查不出原因。
  8、孕妇在正常怀孕的情况下发现胎儿畸形。
  9、新搬家或者新装修的房子里,室内植物不易成活,叶子容易发黄、枯萎。
  10、新搬家后,家养的猫、狗甚至热带鱼类莫名其妙地死掉。
  11、上班就感觉喉咙疼、呼吸道发干,下班后便没事了。
  12、新装修的家庭和写字楼房间或新买家具有刺鼻、刺眼等刺激性异味,而且异味长期不散。

  三、甲醛对孕妇的危害


  装修过程中使用油漆、涂料或者是建材等都会产生许多的有害气体造成污染,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些有害气体对人体都有危害,其中以甲醛的危害最大。甲醛超标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造成免疫、呼吸系统和肝脏的损害,孕妇的影响特别大。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甲醛的侵害,其毒性将会影响胎儿产生缺陷。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成,孕妇的体质虚弱、抵抗力较差,因此空气中的低剂量甲醛浓度也可以侵害母婴的健康。
  当孕妇处于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超过每立方米在0.24至0.55毫克时,直接影响到孕妇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易出现头痛、乏力、疲倦、烦躁、易激动、失眠等症状,甚至会引起妊娠综合症,新生儿染色体异常,最终造成胎儿发育畸形、流产、胎儿脑部发育受损,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缺陷。尤其以妊娠前三个月BB和妈妈最为虚弱!当特别照顾。

推荐阅读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和来源

如何判断地板甲醛是否超标?

去除家装遗留甲醛的8个窍门

这些方法去甲醛等于做无用功

八招去除家装遗留甲醛

哪些食物甲醛含量可能超标?

每日一汤能预防缓解高血压

夫妻同床可能影响男性思维能力

女人吃什么食物可以补肾?

雌激素缺乏与女性的更年期的关系

女性更年期心理调节更重要

乱补维生素会得癌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