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证券市场就是为了盈利,并不是为了弘扬正义,证券市场上没有正义,股价的方向就是此时的正义。这是一个逐利的场所,只有在可能带来利润时,对方才有公布真相的动力。我从博弈的角度给出一条证券市场信息定律:谎言与误导之间,对方选择误导,真相与沉默之间,对方选择沉默,不得不说时,对方选择少说⑴。分辩真假是投资的基本功。本文下面分析,不一定就是真理,寻找真相只是为了暴利。
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网页上,这几个大字特别显眼。经历过816事件我才明白这句话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随着信息的增加,这一事件越来越清楚展现在面前,前面二篇博文都是猜测,这篇有些数据支持了。证监会通报,我是有疑问的,它说: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这里面疑点是只成交72.7亿,它是市价委托,懂电脑的知道,可以用延迟语句,减慢程序执行速度,但套利系统就是与时间赛跑,发现利润后电脑自动委托就是要快,市价委托很难不成交,除非是涨停板,2分钟后才发现错误,那天的涨停没有一个持续2分钟的,有一个平安银行,可它在深圳,ETF就更不可能不成交,交易员发现后迅速撤单,人再快也赶不上机器。无论如何,这个通报说明了,尽管234亿没有全部成交,但是有效的,这条信息透露了上交所系统没有检查券商自营资金状况的功能,可以任意买入,如果有检查功能,所有这类错误都可以避免,任何用户的软件错误都不可能对交易所产生冲击,对整个市场影响有限,错误只会由造成者自己承担。光大证券显然没有234亿流动资金,有人计算过这是它净资产的1倍多。这使交易所在光大证券错误发生后非常被动,可以说是误上贼船。有人说这是境外资金,如果真是境外资金后面就没事了,上交所会立即停市,此时保护光大不合常理,问题就出在这部分资金不存在,尽管疑点重重,我还是假设是72.7亿元成交,72.7亿元已经很大了,为了严谨本文下面72.7亿元是一个量词,它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72.7亿元的某个数。整个危机的原因就是由光大证券软件凭空产生了72.7亿元资金引起,交易所系统做了确认,后面的危机处理,全部是围绕这个72.7亿元展开,最终卷入资金超过了光大的净资本。
福尔摩斯可以结案了,现在精确还原真相,再回到8月16日11点2分,光大证券套利系统出错,错误成交72.7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马上发现异常,电话问询,要强调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与光大证券同时知道真相,此时中国证监会是否知道,目前没有资料,我假设他也是同时知道,如果没汇报,也没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退一步说,行情明显异常,证监会也会打电话询问交易所。这样想不该错:上海交易所、光大证券同时知道真相,证监会紧接着知道。还有一点也是没有疑问的,光大证券透露,16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净资本”指标超过了100%。就是说当天,光大证券证券持仓比净资本高,说明在错误发生后,光大证券又调动了大量资金入市,持仓超过净资本,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不开绿灯是不可能的做到的。当事件发生的时,上交所与光大证券很可能已经在一条船上,光大证券巨亏,上海证交所面临盘后没法清算,前一篇文我说如果当时停市光大证券可能倒闭,今天我才发现,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可能会有麻烦,这就从利己的角度解释了它为什么不停市,交易所只是拯救自己于危难。一对难兄难弟,补救办法就是为光大证券减亏提供方便,秘而不宣,尽量拖延公布真相时间,光大证券在大家不知情时,迅速的采取措施对冲风险,请注意,这里的重点,错误就花了很多钱,对冲风险甚至要更多钱,这钱哪来?在第二个交易日,光大证券又公布新的乌龙事件,有人指责公司管理混乱,公告说交易员把买打成了卖,结果成了低价甩卖,这个“乌龙”很有意思,一个证券持有量超过净资本的公司,还在继续买证券,幸亏错了,正好可以还钱。
说累了,在这编个一个笑话,与本文无关,然后接着写。我编笑话的水平很低,平时给同事讲,没有一个人笑,大多时候是全哭了,凑合着看吧:有一个小偷,发现一个大款,家中防犯不严,有一天溜进大款家中偷东西得手,挥霍完后,被事主抓获,本以为死路一条,没想到事主用手一指邻居说,他家男人是做期货的相当有钱,偷来还我,我就放你走,小偷跑到邻居发现果然有钱,将钱交还给事主,事主拿钱后,一把抓住小偷,送到公安局法办。
在《光大事件为什么是无辜者买单?》中,我很不服气,觉得受骗,现在理解了,管理者不公告也是没办法,他在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把我们这些赌徒抛弃了,如果当时停牌,证券市场将发生违约,金融危机就在眼前,假设证监会当时知道真相,你认为他会怎么办,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命令立即停市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收盘后数十亿的窟窿无法清算,很多人可能拿不到属于自已的钱,只能任由上海交易所与光大证券接着玩。
它们二个都很争气,表现优秀,到了收盘,上海证券交易所迫不及待的发布公告:本所今日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的交易将进入正常清算交收环节。紧接着光大证券在发布会上宣布:本公司亏1.94亿元。
一场金融危机被迅速化解。第二天,投资者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钱,跟公司发奖的情况差不多,拿得少的愁眉苦脸,有胆大的质问经理,为什么对我罚款?经理说:按规章制度办。
⑴,有人说不懂我的意思,我改了一下,你更容易明白:谎言与误导之间,对方选择误导,真相与沉默之间,对方选择沉默,不得不说时,对方选择少说。
为什么选择误导,因为误导不犯法,说谎可能犯法,为什么选择沉默,因为沉黙不是说谎,信息披露很多是被迫进行,是被动的,在对自己不利时,对方会在守法的情况下尽量少说。
2013年8月24日 8点55分修改,订正
以下是上交所新闻发言人今天15点,新闻发布会的摘要。
问
腾讯网张雪琴、新浪网王霄、新闻晨报韩益忠、21世纪经济报道常亮、理财周报蔡俊、大智慧胡庆、南方都市报王涛、同花顺财经网曹伟问:上交所在此事件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具体监管措施?
答 上交所新闻发言人:
……
11:15
针对有关本所交易系统、行情信息故障等市场传言,本所立即启动对自身交易系统及行情系统进行自查,经查确认本所系统运行正常后随即于11:44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截至目前为止,上交所系统运行正常”的信息。
11:45
本所与中登上海分公司进行电话沟通,提示可能的清算风险。随后双方现场讨论交收事宜,防范结算问题引发系统性风险。
11:45
本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致电光大证券信息披露、合规、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再次要求立即查明原因,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12:00
光大证券有关负责人回电本所称其策略交易系统可能存在故障,具体情况仍在核查。之后,本所又多次以电话和短信方式联系光大证券董秘、证券事务代表等人,督促公司尽速核实、及时公告,同时考虑停牌。
……
问 东方早报忻尚伦问:发现交易异常后,交易所为何没有采取临时停市措施?
答
上交所新闻发言人:上交所未采取临时停市措施,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现有的法律依据不充分。《证券法》第114条第1款规定,“为维护证券交易正常秩序”,交易所可以决定临时停市并报告证监会,但该项规定比较原则。
……
二是市场必要性不突出。正如前面介绍,本次异动时间较短,且市场传闻众多,原因待查,临时停市的事由和必要性一时难以判断;另一方面,当日系股指期货合约交割日,如实施临时停市措施,对期货市场影响较大。
问
新华社潘清、上证报王璐、第一财经日报程亮亮、广州日报张忠安、新浪财经刘琛、网易财经赵婷、21世纪网朱萍问:上交所为何没有在光大证券相关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出提示性公告?
答
上交所新闻发言人:此次事件发生后,本所按照惯例、没有采取主动发布提示性公告的方式进行处置,特别是在8月20日高盛错单事件发生后,对比纽交所发出警示公告的做法,一些投资者心中难免产生疑问。
正如之前对事件发生当日异常交易的介绍,其异常特征的预警信息是累计涨幅。事后分析和市场关注的是光大证券自营账户2分钟内申报订单的数量巨大,但其每笔申报无论价格还是数量,均在本所《交易规则》所规定的申报价格和申报数量范围内,被系统接收并瞬间成交。
同时,其巨量买入订单,均使用了“最优五档即时成交剩余撤销申报”的市价订单类型,未出现虚假申报撤单情形。
例如:2012年纽交所做市商骑士资本的做市系统出现技术故障,发出大量高买低卖的错误订单,导致上百只股票大幅异常波动,价格信号混乱,纽交所在盘中发布了提示性公告;
近期的高盛事件中,高盛程序交易系统出错,向市场发出大量错误报价的衍生品订单,相关交易所也在盘中发布了提示性公告。 (博主注:发言人好象是帮助投资者提问)
……
(博主注:前面回答产:12点光大证券回电话说,策略交易系统可能存在故障。已经知道了,后面说不知道原因,所以不公告,他们可真有理。)
2013年8月25日
今天的消息:816事件的主角之一杨剑波状告证监会。
杨剑波说乌龙指事发当天中午,上交所、上海证监局派员到光大证券调查。
杨剑波向现场的监管者汇报了当日11时发生的情况,以及当天下午开市将进行对冲交易,但证监局并未加阻止。
而杨剑波和中金所当天下午,高达5次频繁的通讯记录显示,在被证监会认定的内幕交易时段,中金所一直与指挥对冲交易的杨剑波保持着密切的电话联系,对冲交易在热线状态之下完成。
这说明我的这篇文章推理基本正确,仔细看后你会发现,本文也预计了有人可能会背黑锅。
2014年2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