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券市场中有很多谚语,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它用起来不灵。比如:大家恐惧我贪婪,大家贪婪我恐惧。这话投资者没少听,还有不少人把这当座右铭,据说这是沃伦·巴菲特先生的投资理念,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
我认为,只有天才才能采用这个方法赚钱,如果你是天才,你就不需要听别人的了,也没必要按这个做,这就成了一个悖论,为什么呢?因为能做到众人贪婪自己恐惧的人,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人,或者说是聪明人,比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当然了,也可能是白痴,肯定不是你,也不是我。你想想大家都怕时,你们单位(班上)胆子最大的都怕了,你不怕,可能吗?你如果正常,你就逃脱不了成为大家一部分的命运。别人吃了,说是甜的,你能吃出是苦的,可能吗?只可能是明明是你吃了是苦的,你骗人说是甜的,大家都装着把苦的说成甜的了,你又成大家了。明明皇帝没穿衣服,大家都说穿了件花衣服,这话听起来有些绕口,悖论就这特点,难说清楚,好好想想,意思是,认为自己是天才是自欺欺人,对投资者没有帮助。
这句谚语有很多版本,著名的有彼得·林奇的鸡尾酒理论,他说的比较长,看着累,我就不全抄了,这个理论的实际意思是,股票高点没人知道,林奇并没有把自己设计成一个天才,它说在股市第四阶段,也就是最狂热时期(低迷也一样,只要反过来说),参加鸡尾酒会的人们都围在林奇身边,但是这一次都是他们建议林奇应当买什么股票,甚至那个开始对股票很害怕的牙科医生也向他推荐了三四只股票,随后几天,林奇发现他们推荐的股票都涨了。当邻居也跑来建议林奇买股票,而林奇也有意听从他的建议时,这正是股市已达到高点,下跌就来临的准确信号⑴。要注意的是这句:邻居也跑来建议林奇买股票,而且林奇也有意照办。他跟大家一样,最后也没能逃脱,我想只有侥幸逃脱才是可能的。在介绍鸡尾酒理论时,人们常省略这句话,我看它恰恰是这一理论的实质。
关于这个问题本杰明·格雷厄姆也有描述:“具有在别人判断都错误时判断正确的能力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这种预见力不能被看作理性投资的特点”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一个独立的参与市场运动的一般或典型的投资都不可能比公众更加成功”⑶。我在这里给出一个夸张的说法,在经济学界很多人的研究与这句谚语关,它甚至产生了几位诺贝奖获得者,其中有:享利·马柯维茨(Harry
Markowitz)、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等。其中给出的一个结论是,指数化投资的单位资金平均收益要优于主动性投资的单位资金平均收益,通俗解释就是“大家”是最优的,你无法战胜“大家”。
你的聪明导致你的失败,你无法变的不聪明,除非你是一个天才,或者你是个白痴。我想,对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白痴的普通投资者,应该放弃大家恐惧我贪婪想法。我认为买入并持有的策略是克服从众心理的唯一方法。
此文一直在草稿箱内
2012年3月7日,明天我将第一次融券
参考文献
⑴《金融投机家》
作者:刘洁 冯涛
⑵⑶《聪明的投资者》 作者:[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