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山史记:晚报记者笔下的王母山神奇故事
(2015-05-15 10:54:00)王母山史记:晚报记者笔下的王母山神奇故事
4】
其实,对于平山县流传的王母与王母阁、王母山的神奇故事,不但当地老百姓到处传扬,津津乐道,媒体界也一直在不断聚焦,力图探究这些神奇传说背后的地域文化: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娘娘乃千古传奇,绮丽神秘,英姿飒爽,光彩照人,为什么会出生于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古旧荒颓的小村落里?那些传说中的帝王神皇,譬如周穆王姬满(穆天子)、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以及各路神仙大咖,当然免不了还有妖魔鬼怪,为什么纷纷在这个荒僻偏远之地播云布雨,弄潮作浪,兴妖作怪?
2012年5月24日,燕赵晚报《城市地理·名村名镇》系列报道第六篇,写的就是关于王母与王母阁的传说故事。晚报记者张瑞谦深入当地进行采访,写了一篇辞采飞扬的报道:《王母村:王母高阁观天下 汉塘温泉浴古今》——
王母娘娘的传说,在平山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流传甚广。平山县城西北四公里的滹沱河南岸,有一个村庄名叫王母。史载:“平山城西北八里处,有阁建高台上,世传汉武帝曾谒王母于此,饮以琼浆,奏以霓裳。”自此,才有了汉武帝浴温泉,建汉塘,立王母观,改房山的一系列传说。于是,一个王母,把这个村庄和城西20公里的温塘、城北30公里的王母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仙台山下王母娘家
从平山县城向西,到钢厂路向北直行,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王母村。王母村是平山县城周边的一个大村。根据该村村支书郄永刚介绍,王母村现有人口4000多人,姓氏主要有桑、刘、郄、李、张等。王母村,最早时候,曾因桑姓聚集而起名为桑家街。
到了王母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王母阁。明清两代《平山县志》,都是这样描述王母村的历史:“平山城西北八里处,有阁建高台上,世传汉武帝曾谒王母于此,饮以琼浆,奏以霓裳,因此修建王母阁于其上。后人在阁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
紧挨着王母村的村西,有一个小山叫做仙台山。说是山,其实是一座高台,王母阁就建在这座高台之上。现在的王母阁上,有一通残碑留存,在这一通《重修王母阁碑记》上记载:“王母阁建于汉武。”
站在王母阁上,整个王母村的地势一目了然。王母村地处平山县境从西部丘陵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王母村北,就是平山境内最大的河流——滹沱河。千百年来,滹沱河留下了广阔肥沃的河滩地,养育了王母村的村民。王母村西,接壤大吾乡的东小齐村,其西仰头朝北,伏身在南的狮子山,更像一尊强有力的保护神,拱护着王母阁灵地。狮尾之处,便是“平山大八景”之一的“龙堂沟中长明月”。
王母村南,地势平坦,即将成熟的小麦长势喜人;王母村东,朔黄铁路南北穿越而过。在铁路东侧,有一片当地称之为“院里”的地方,据说这是当年的东王母村。村中老人介绍,王母村,原来是东西相距半华里的两个村庄,两村都有桑姓人家,人称“东王母、西王母”,通称为王母村。在400多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沙尘暴,将东王母村掩埋了大半。灾难过后,东王母的村民不得不携儿带女,投奔西王母村。那处被风沙埋没的东王母,就被后人叫成了“院子里”,简称“院里”。又因为东王母被沙尘埋没,地势抬高,似坡似岭,不能进水,永远变成了旱田,又被叫成“东岭”。近年来,王母村有村民在东岭挖沙,还曾挖出过当年王母村的民宅地基。
关于王母村的起源,当地还有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当地人借此传说取村名为王母。”
平山学者阎振芳对王母村颇有研究,据他介绍,就在王母阁的东南方向,原有一处面积约六七亩的桑家老坟,解放前这里一直都是荒冢累累。在老坟前原来建有四通石碑,其中一碑上赫然刻有“……王母,桑贡之女”的字样。这通石碑建于何时,无迹可寻,现在也早已在战乱中毁掉。但就是这六个字,让王母村许多人认为这是对王母娘娘身世的认可和佐证。
五昌换檩不贪天功
如今的王母阁,是在当年的废墟上重新修建的,整体建筑恢复了不到三分之一。
在王母村已故的郄化南老先生家中,还保存有一张1931年的老照片。照片是当年王母村小学生们的合影。照片的背景,就是当年的王母阁。从照片上,能很清楚地看到王母阁飞檐斗拱的大殿,以及高耸的围墙、古槐。郄化南老先生还曾经手绘了一张王母阁的建筑图。凭这张图,后人能看到,当年的王母阁是如何的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在王母阁上,当年曾挂有一块匾,名叫“五昌匾”。这里面还有个传奇的故事。
据说,在清朝,王母村有一年在准备庙会的时候,发现王母大殿中,王母娘娘神像正顶的一根长约一丈、比水桶还粗的松木大檩中间裂开了一道裂纹。为了防止庙会期间大檩断落,伤及香客,有人提议换根新檩。工程承包给一个叫五昌的艺人,但如何不动庙顶抽掉断檩条,又不影响到庙中神像,五昌一时间也犯了难。为了祈求工程顺利,他在施工前夜,到王母阁焚香供食,恳求王母相助。第二天,等施工人员赶到现场后,惊奇地发现,那根腐朽的旧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要换的那根新檩。而且丝毫也没有看出拆动的痕迹,众人皆呼神奇。几日之后,庙会如期举行。所有承包钱款,分文不少,如数付给了五昌。但五昌自觉未动一石一木,拿钱有愧,拒不接受。后在香头的劝说下,五昌将钱收下。但他用这笔钱,请来戏班,大唱三天,同时他动用木工艺人,给王母阁精制了一块巨大木匾,刻出“有求必应”四个大字,并鸣放鞭炮,烧香供食,然后高挂王母阁山门之首。这块匾于是也被称之为“五昌匾”。
阎振芳介绍说,王母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拆除的。这与当年的抗战形势有关,更与王母阁所处位置密不可分。在王母阁的北面,百米多深的庙址基下,滹沱河河面宽阔,荷池鱼塘,星罗棋布,清流不断。在解放前,王母阁下就是著名的王母渡口,这是曾是当年南北进出灵寿、阜平等县的交通要道。而仙台山,更是扼其咽喉,易守难攻。王母阁雄踞仙台山上,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周围情况,一目了然。当时王母阁有房舍数十间,且多无人居住,如果被日本军队占领,必然对附近村庄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为了长远打算,抗日政府在王母村中深入工作,与村民达成拆庙的共识。于是,在半日之内,把王母阁悉数拆除。
解放后,村人又重建王母阁,恢复了庙会。每逢“三月三王母庙会”期间,从初一到初三,附近数县以及县内村镇的游客、香客、商贩、僧侣,一时云集,最多的一天能达万人以上。庙会期间,王母村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时常有人随便把车一停,就走上庙阁焚香,丝毫不用考虑车辆丢失的事情。在庙会期间,绝对没有偷盗丢失的情况发生。这也成为了王母庙会一种人人遵守的民俗。
王母铜像流失东瀛
王母村村民刘二河是现在王母阁的看护人之一,他给记者讲起了一个王母铜像远赴日本的故事。
原来,当年王母阁被拆除。王母阁中近一米高的王母铜像,由庙头、香头等几个人护送到百米之外一处叫做六坪地的地方,挖了个土坑,埋在了地下。当日本侵略者到达此地之后,顿时被仙台山的地理位置所吸引。日寇在当地抓捕民夫,在王母阁废址东侧,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堡垒,派重兵把守,并设哨布岗,监控这一带。
1943年的一天,堡垒驻军“换防”前,一个村民在六坪地干活时,不经意间手中农具触动了埋在地下的王母铜像,发出响声。出于好奇,转眼间附近就聚集了几个人。堡垒上的日军发现后,立时荷枪实弹进行查看,随后逼迫农民将挖出的铜像,送上堡垒。从此之后,多年没有下文。
大约是在1964年左右,有一个日本民间访问组织来到中国后,一位名叫田中的老年成员,在平山外事部门陪同下,来到王母村。田中自称,当年他曾在王母堡垒驻防,换防后,他携带王母铜像回到了日本,这次他是来送还王母铜像的。但当时,王母阁仍是一片废墟,因此田中大胆提出请求,想将王母铜像暂时带回日本,好好供奉,几时王母阁修好之后,几时送还。王母村民答应了。
1988年,田中带领儿女,再次来送铜像。他心目中,以为庙阁早已修好,但看到庙阁仍未修葺,再次提出将王母铜像带回日本,并留下联系地址。
田中走后,村民自筹资金,修复了王母阁的部分建筑,但田中再也没有送回铜像。虽然村里多次与日本联系,但也一直没有音讯。后来有人打听到,田中已经故去,铜像至今仍然在日本。
温泉水中汉武疗疾
从平山县城向西20公里,就是著名的温塘镇。温塘镇以温泉水而著名,这里有汉时修建的“汉塘”。但究其源头,史载也与王母有关。
平山县志记载,“汉武帝谒王母于县西北王母阁……席间因见王母貌丑,语涉戏谑,王母唾之,面生奇疮。武帝谢过,梦有白鹿刨地,泉遂涌出,王母指示曰:欲疗疾,当浴此。汉武帝因此乘鹿巡游,沿滹池河(今滹沱河)到达县西四十里,循支流南行八里,命人掘泉,泉水冷冽,武帝叹曰:‘冷泉。’(冷泉村距离温泉约3公里),又行六里,远望前面水气蒸腾,似霞若雾,武帝惊呼:‘温泉。’驰鹿急至,果然在一片温暖的浅滩,泉头突涌,两岸桃花映水而红,试之汤烫,掬水洗面,舒适无比,遂命人挖池塘,浴之……归来再浴,恶疮即愈。武帝感王母之神奇,封此水为——宝泉圣水,并于房山上新立王母观,后人于是称房山为王母观山。”
根据史料记载,东汉元和三年(86年)三月,汉章帝再次祀房山、浴温泉。在民间,汉武帝开挖的池塘世称“汉塘”,塘东郝家庄也因武帝一声惊呼而一度称之为“温泉”。古代,温泉又称“汤泉”、“汤池”,清朝时期,此村称温汤,后演变为温塘。
汉武帝巡视滹池河时,目睹两岸千里沃野,因水患而常常颗粒无收,因此征召百姓修建了“太白渠”。从蒲吾(平山)引绵蔓水(今冶河)至乐阳县于南鸟子堰,有效的解除了水患。
在隋朝大业四年(608年),温塘附近村民为感念汉武帝亲临温泉、挖池建塘,引水入田的功德,于是紧靠温泉,修建了一座“汉武帝祠”,当地居民叫“武帝庙”、“温泉寺”。祠内汉武帝雕塑端庄、神采奕奕,并嵌碑于壁,勒石志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过庙过会,香火不断,重温汉武帝寻泉之举。到了清朝康熙、光绪年间,更是达到鼎盛。如今,汉武帝祠已经被拆除,但“汉塘”却被保留了下来。
从温塘镇新建的温塘小区向西,在被当地称之为西十字街的路口,有一座石墙青瓦的二层建筑,这是“关帝庙”,它的后面就是“汉塘。”关帝庙座西向东,高7.4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布瓦顶,双层结构,顶层供奉关帝像,底层通往汉塘,中间前后开门,两侧墙壁上嵌着五块石刻,其中一块是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村公所建立抱厦的题记,其余四块是清代名人沐浴温泉的题记。
“我8岁的时候还在这里洗澡!”温塘镇今年44岁的王红革说。现在,庙底层通往汉塘的通道已被砖堵死,从关帝庙北侧就能进入汉塘。进入汉塘之后,就能看到里面是两个南北排列的池塘。池塘均用粗大石条砌筑,光滑的石面,印证着池塘的久远历史。据介绍,南边近泉口是热水池,北面是温水池,池深1米,宽3.8米,长3.9米,两池西北角设排水口,竖排三孔,古人通过排水量的大小来调节水温。三孔全开,排水量大,池内温度则高。单孔开排时,池内温度低。
王母山上王母“留痕”
在温塘洗浴疗疾之后,汉武帝为感激王母,在房山上新立王母观。而这里也就成为了王母修行的道场。
从王母村沿钢厂路向北20多公里处,在东王坡乡营盘村北,就是曾被称之为房山、铁山、天台山的王母观山,简称王母山。清代《平山县志》载:《元和志》云……在县西北,一名王母山,汉武帝于山上立祠,今王母观山。王母山最高主峰为“铧子尖”,海拔1252米,其处玉峰列屏,以高、雄、险著称。当地民谣称:“王母观,离天一尺半。”王母山,自古以来便是历史文化名山。平山以前曾叫做房山县,就是取自这座山的名字。
据王母山管委会负责人王振海介绍,王母观,建于天台山的南台,最初称之为王母祠,主祭的就是“王母娘娘”。根据遗迹的碑文记载,“王母祠”毁于唐宋战火,明代又重修于北台。北台王母观占地34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王母殿、玉皇阁、山门,辅助建筑有琉璃井、水帘洞等。王母殿东西长8米,南北宽7.9米,高6米。玉皇阁东西长10.7米,南北宽9.1米,高6米,琉璃井位于王母殿前西南位置,四季泉水清澈、充盈。
基于王母与汉武帝的史料,因此山上有许多与王母有关的建筑和自然景点。王母殿、王母梳妆台、玉皇阁、仙女堂、全神庙、灵官庙等,但历经多年的风雨,王母山上包括王母观在内的许多道观寺庙,都横遭破坏,几乎荡然无存。至今所留存的,除了几处清时重建的王母殿、玉皇阁,昔日大殿早已碑残壁断、殿宇倾颓、瓦砾狼藉。
民国时期,侵华日军在王母山、藤龙山一线构筑封锁线,修建了九座堡垒。八路军和地方民兵为了拔掉碉堡,多次与日军交战。1944年,八路军某部在民兵带领下潜伏王母观,侦查敌情,与搜山的日军遭遇,激战中日军炸毁了王母观的部分建筑。
在王母山,众多的善男信女们还把当地巧夺天工的地貌,也附会成了王母的神话传说,如王母娘娘率领九天仙女由天庭往来于天台山落脚的“登山台”,王母娘娘整容梳洗的“梳妆台”、“洗脸盆”,以及“九天仙女洞”。
王振海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王母山上有大大小小两千多个庙宇。善男信女们,找三块石板,在一处岩壁,两竖一横就搭起一个小庙,供奉上神仙。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至月底,是王母山的庙期,附近县域的男女老幼,善男信女,自发前来赶庙。一时之间,游人如织,香客满山。介绍,最多一天有两三万人。目前王母山上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正式开山了。
此外,王母村西的东小齐村北,滹沱河南岸,至今还留有水母庙的摩崖石刻。在村东的龙堂沟里,也还留有一座风格古朴的唐代石桥。这些古迹,在当地的传说中,或多或少,都与王母有关。史书的记载、现存的遗迹,加上扑朔迷离的传说,构成了王母村一带所特有的王母文化,流传至今。
张瑞谦记者这篇长文,记述王母与王母山的种种传说与现实,既有神奇传说之梦幻迷离,也有现存状况之苍凉迷茫,可谓辞采并茂,珠玉晶莹。不过,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关于山名,由于历史变迁,烟云弥漫,王母山曾经先后叫做房山、铁山、天台山、王母山,在张瑞谦记者采访的时候,这座神山还叫做天台山,所以文中出现的都是“天台山”。后来在理魁先生努力之下,天台山又恢复了古称“王母山”,我在引用时作了简单修改,将“天台山”统一改作了“王母山”,特此说明。
其二,在记者采访时的2012年5月,王母山上还是一片荒凉景象,请看记者的描述:“历经多年的风雨,王母山上包括王母观在内的许多道观寺庙,都横遭破坏,几乎荡然无存。至今所留存的,除了几处清时重建的王母殿、玉皇阁,昔日大殿早已碑残壁断、殿宇倾颓、瓦砾狼藉。”这段记载,与我在2010年初秋第一次登临王母山时的情景相高度吻合,那时的王母山上,端的是“碑残壁断、殿宇倾颓、瓦砾狼藉”。
5】
作为传说中的王母文化发源地,其实国内并非平山县一家,至少还有甘肃泾川县,实际上,两地的王母文化发源地之争夺,由来已久,并日趋白热化。而甘肃泾川的西王母信俗文化,已经捷足先登,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面积1409.3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泾川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早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共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县,后秦置雍州,北魏置泾州,唐代至德元年改名保定县,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明洪武三年(1370)撤县置,泾川称泾州,民国时改州为县,沿用至今。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边陲州县,自然缭绕着许多神奇传说,作为可能的王母文化发源地,一点也不奇怪。
关于平山县与泾川县两地围绕王母文化发源地之争,请看燕赵晚报记者瑞春2012年5月24日在燕赵晚报“城事”版块发表的一篇报道,标题是《平山卷入王母文化发源地争夺战》,这篇报道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副标题:“平山传说为王母出生地,重修王母阁;甘肃泾川西王母信俗已入国家级非遗”,其文曰:
平山早有王母村和王母阁等遗存,以及神话传说。而甘肃泾川曾举办过西王母文化国际研讨会。两地都认为王母文化发源于本地。近日,平山重修王母阁使得争夺战进入实质阶段。
平山重修王母阁
6月23日,平山县王母文化园在该县王母村王母阁旧址开工奠基。
相传平山是王母娘娘的诞生地。王母娘娘的居住地王母阁迄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平山县志》都这样记录:“平山城西北八里处,有阁建高台上,世传汉武帝曾谒王母于此,饮以琼浆,奏以霓裳,因此修建王母阁于其上。”
王母阁曾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拆毁。现在的王母阁旧址上,还留有几个石碑,两个破旧的赑屃。一个残碑,名曰《重修王母阁碑记》。上载:“王母阁建于汉武。”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正在建设中的王母文化园将“重现”桃园、瑶池等传说中的景观,总投资2800余万元。
附近有很多王母传说
平山王母村一带传说,王母本是当地一个苦孩子:“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当地人借此传说取村名为王母。”
解放前,王母阁的东南方向有四通石碑,其中一碑上赫然刻有“……王母,桑贡之女”的字样。现在这通石碑已难觅踪影,但当地人仍深信碑就是王母娘娘出生地的佐证。
既然“王母娘娘是在王母村出生的”,那么,当地肯定有不少关于王母娘娘的传说。在王母阁北方的天台山建有王母殿,还有王母洗脸盆、梳妆台等景点。每逢农历“三月三”蟠桃会和七月十八王母诞辰,该县万千民众云集王母阁,举行庙会,热闹非常。
据了解,王母文化作为平山的民俗文化,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平山是否就是王母传说的发源地,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刘绍本认为:通常神话传说的流传地点很广,发源地不宜穿凿于一地。还是要有确实的史籍记载、建筑遗存等作为佐证。刘教授认为,神话传说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且,往往是有现实基础的。这个传说跟村名联系起来,而且还有一些碑刻、建筑等,那么宁可信其有。不妨存此一说。
甘肃专家:泾川西王母文化已入非遗
事实上,甘肃泾川从1999年就开始大力宣传西王母文化,还多次举办西王母文化国际研讨会。甘肃泾川人大副主任张怀群是这方面的专家。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他。他说,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和文人所说的“西王母”是一回事。
张怀群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