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陪读的几点建议
(2014-06-08 18:52:22)
标签:
育儿 |
分类: 留学咨询 |
今天接到一位家长的微信,她的儿子已经在新西兰读书半年了,今年读九年级,综合表现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妈妈却不够满意,觉得孩子太轻松,不用功,想转学到比较严格的学校就读,从儿子给我的来信中,表达出被妈妈管束的焦虑,他觉得自己没有自由,总是在妈妈的监督之下,甚至玩儿一会儿游戏上一会儿qq都不被允许,妈妈也很为难,觉得怕放松了之后儿子更加不好管教,于是整天盯着孩子。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教育模式。
父母的“担心+管束”贯穿了孩子的幼年,青少年以及青年时期,幼年时期孩子没有能力反对,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越来越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尤其是有些非常孝顺父母的孩子,他们因为道德方面的约束,因为对父母的爱,不敢反对父母,觉得那是忤逆父母的不孝行为,但是若要让他们一切都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期待去做,他们又非常难过,这无疑导致了孩子很大的内在压力。
我提醒家长注意对孩子管理的尺度,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太松则会放任自流,太紧则会崩断。昨天在菩提轩接待一位咨询者,是一位26岁的男性青年,告诉我他16岁的时候被诊断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已经吃药10年了,医生要求他终身服药,但直到今天,他还在诉说自己内心的纠结,说自己的母亲从小就对自己寄予厚望,对自己的标准很高,期待值很高,他很累,感觉总是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心里非常纠结和难过,在16岁发病的时候,也正是因为这份巨大的压力,让他的精神完全分裂。
我没有见过他的母亲,但从他的描述里我知道,母亲和他一起生活,很爱他,对他非常非常好,同时要求也非常高,他很爱自己的母亲,却总是因为自己达不到母亲的期望而陷入深深的内疚。
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不会所有人都会因为来自母亲的过高期待而精神分裂,但这却提醒广大的母亲,如何学会重视自己孩子的心理更优于重视孩子的学习。
新西兰的那位母亲这样对我说:他自我管理能力差,我很担心他,所以想把他转到aic,那里环境比较严格。但是我又担心他到了那里因为学习紧张,压力过大学不下去,所以我又想将他转到一所比较有名的私校,那里既有当地学历的学习,又有ib学历的学习,如果他能学下来,就学ib,如果学不下来,就转回当地学历的学习。但是这所私校非常贵,我很犹豫。
这位母亲非常纠结,对儿子的担心让她进入了一份不安宁的心态中,按理说儿子当时出国时的想法就是留在新西兰读大学,在当地学校就读当地学历是很好的选择,但新西兰当地高中不会像国内那么严格,而是多样化的活动和素质教育,这使得母亲陷入了两难。
我希望陪读妈妈能够起到的作用是两个,一是培养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二是发展孩子的良好心态,至于学习方面,不需要过高要求,如果希望孩子在新西兰留学期间也能够像在国内那样,每天抓紧一切时间读书,背诵,写作业,那真的完全没有必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因为到了高中阶段,新西兰的中学会让孩子进入到一种自发的求学状态中,11、12、13年级的全国测试也会有很高的标准,要想进入好大学好专业也相当不容易,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不会过早的让孩子丧失读书的兴趣,不会耗干他们的精力,所以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在每个年龄让他们得到最好的养分就行了,绝对不要让自己对学习的判断来过早的限制孩子的未来。
各位希望陪读或者正在陪读的妈妈们,你们需要自省一下,自己对于教育的领悟,会不会障碍孩子的发展,自己的心态会不会比孩子更加焦虑和急躁,你们是在陪伴孩子读书,做孩子的强有力的支持,还是在用自己旧有的模式不断地给孩子造成阻碍,用所谓的爱的名义让孩子无条件的服从自己,满足自我的期待值?
前一篇:[转载]奥克兰附近温泉好去处
后一篇:你真的能成为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