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标签

(2013-09-13 20:33:51)
分类: 境由心生
我们习惯于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好,坏,美,丑,高,矮。。等等,每个人每天都在被贴标签和给别人贴标签中度过。

标签,是对一样事物的认知。例如我面前的电脑,我对它的称呼是“电脑”,这是它的标签,当然我如果乐意,完全可以叫它“可乐”,无所谓啊,反正是它的一个代号而已嘛。名称不具备任何意义,唯一的作用是让它和周围产生界限,让我们更加容易识别它而已。

但有些标签我们完全是在对比中产生,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它的特性。

例如:高低,好坏,美丑,难吃和不难吃,简单和不简单,优秀和不优秀,成功和不成功。。。

当我们习惯于给自己或别人贴标签,习惯于用标签来产生进一步的判断的时候,误差就产生了。如果没有看出来,所谓的标签实际上是基于一个不完备的标准而诞生的,也就是说这个标签的虚假性,我们就往往信以为真,继而产生了对标签的依赖和抗拒。

这就是小时候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谁都不想当“坏人”的原因,因为“坏”是一个很让大家讨厌的标签,他意味着会害别人,也会被别人讨厌,排斥,所以,没有人愿意成为坏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家庭和社会贴上一个“坏孩子”的标签,他的内在会产生何种反应?要想撕掉那份无形的标签,他需要做多少努力?在这个努力当中假如犯了错误,外界还会不会把这个标签换掉?

孩子的内在首先会产生委屈,他试图通过辩解获得别人的认可,后来发现无济于事,最终他自己也认可了这个标签,他成功的和标签合一了,他真的变成了一个大家口中的“坏孩子”,这样一来,所有人似乎都松了一口气,大家会感觉这个标签贴对了,他的行为印证了标签的正确性,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如何挽救这个坏小孩,即使挽救不了,他们的心里也不会有愧疚了,因为他原本就是“坏孩子”嘛。

同理,“胆小的孩子”,“不爱说话的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孩子”,”有心计的孩子“,”鲁莽的孩子“,”调皮的孩子“,等等,都是一样的标签,也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引发相应的行为模式。

孩子是如此,成人也一样。

”你是一个不懂得关心人的老公“,”你是一个懒惰的老婆“,”你是一个不讲理的人“,”他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这些都是我们从自身出发给别人贴的标签。

再看看我们如何给自己贴标签吧。

”我很倒霉“,”我很笨“,”我真的特别失败“,”我不会赚钱“,”我是一个没人爱的人“。。。

这些都是我们有意无意给自己贴的标签,也正因如此,我们对自己的不完美,越来越苛刻,越来越不能容忍。

试着在人生当中做减法,就是自己撕掉标签,放下贴标签的习惯,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轻装上阵,我们才能达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近日琐事
后一篇:中秋寄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