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
(2013-09-03 18:13:41)分类: 境由心生 |
一件事情的产生,会有诸多因素,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最显现,最普通,最容易被识别出来的那个原因,并且往往信以为真,却不知道原来只有诸多因缘才能成就一个果。
所以说,“无巧不成书”。
打个比方,你喝醉了,这里面的原因有被别人劝酒,自己想喝,自己身体不胜酒力,还有今天具备一个喝酒的条件各种因素,甚至还要具备能喝的酒,供大家喝酒的地方,以及你愿意和愿意和你喝酒的人,等等,等等。
哪一个条件都缺一不可。只有所有的众缘和合,才能变成你今天喝醉了这个结果。
酒醒之后,你能怪哪个因?看似主要的因,没有别的因素能成就果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每一个因,这样才能结出我们想要的果。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往往在结果上下功夫,却从来不重视自己的每一个心念,不觉察每一个因,待到拿了自己不喜欢的果时,就计较埋怨愤恨,这样实在是太愚蠢了。
也许我们凡人是看不到众多之因的,不象菩萨了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我们的肉眼看到的无非是眼前的家长理短,柴米油盐,我们心心念念的无非是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健康,顺利幸福。
这也是导致我们烦恼的原因,失去了大智慧,就无法了去心头的烦恼,在结果上论得失,就忘却了从原因上找根源。
所以我们和外在越来越羁绊,和内在越来越疏离。每一个境遇,每一个结果,都会让我们产生各种情绪,快乐的,烦恼的,忧伤的,喜悦的,假如我们知道这一切的结果,早已是我们种下的因所导致,我们会淡定很多吧。
我们至少不会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至少会了解一切皆有因果,我的生活由我自己负责这个真相。
家庭教育也是一样,很多父母总是在我面前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听话,如何不懂事,如何调皮,如何霸道,但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父母的忧心和担心,唠叨和不满,造成了自己和孩子之间很大的鸿沟,很强烈的对立,一份没有链接的亲情,如何谈得上教育。
可以想象一份场景,如果我们的耳朵具有自动屏蔽功能,那么不停的指责我们的人,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嘴巴在动,却听不见他在说什么。估计孩子们最喜欢这样的游戏,我猜想他们的耳朵天生就具备这种功能,所以家长在发泄自己不满和怒气的时候,想象一下你的孩子耳朵是关闭的,也许那样,你可以省掉很多话,也会安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和外界是通的,心若打开,眼睛和耳朵都打开了,若心生反感,不愿打开,任你说破大天,耳朵也不会听进去。
知道了这个因,就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的“果”而恼火,先从打开孩子的心上下功夫吧。
前一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