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仿佛花开一般,从种子萌发到花苞的酝酿,花朵的绽放,继而凋谢,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认知和历程,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最美好的回忆。能陪伴孩子度过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让他们快乐成长,是家长最幸福的感受了。
在全民都关注教育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一下,什么才是成功教育的标志?
是每次考试拿到优等,还是各项竞赛都获奖;是了解人生的快乐幸福,建立建全的人格和心理;还是不遗余力地追求名校,拿到一张傲人的录取信?
不得不说,我们很多家长的教育进入了“误区”。
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我们将社会所谓的成功标准当成唯一的旗杆来衡量自己的宝贝。
越来越多的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陪公子或公主读书,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每个周末加入了补课大军。
然而,这一切并非真正的陪伴,任何带有功利的爱,都非真爱。
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渐渐迷失了方向,在众多考试大军中,我们越来越不知所措,急功近利。
于是我们的周围似乎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他们向家长关闭了心门,他们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有的厌学,逃课,成绩下滑,甚至有极个别的孩子因为各种无法缓解的压力选择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孩子们长达12年寒窗苦读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起到了什么作用?是用自己的智慧缓解孩子的各种压力,让他们正视困难并主动学习,还是强制压制他们的对抗,要求他们成为家长心目中引人骄傲的孩子?
家长对于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深思。
我们中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家长并非少数,激烈的竞争让家长们蠢蠢欲动,忘却了孩子首先要成人,要学习正确地了解自己认知世界,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似乎只有考取名牌大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其实教育是终身的,有的花开得早,凋谢的也快;有的花开得晚,但经久不败,这些全靠父母的正确引导、教育。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的现状?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获得生命中最适合的教育,得到最美好的滋养?家长的教育理念如何确立?也许读完这本书能给您一点点启发,引发您的深思。
我很想声明,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记录留学陪读生活的书,虽然其中大量篇幅是记录我和女儿在新西兰真实生活学习的过程以及感悟,但我更希望读者能够透过我们的亲身经历,体味到每一个孩子成长不同阶段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因为我始终相信,无论生活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美国或者是中国,孩子生长中遇到的问题都没有区别,形式表现不同但内在没有任何区别。
也许我选择的方式和大部分家长不同,但作为一名在国内“陪读”八年,在国外陪读四年的母亲,我很愿意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揭示西方的教育机制,我并不想用“对与错”,“好与坏”来简单评价中西方两种教育体制,因为无论是哪种教育,哪种文化,诞生的土壤不同,它们都有其独特性和不完美性,我想探讨是主题是:我们作为父母该怎样触摸到孩子心灵中最纯粹的空间,激发出他们最本质的潜能?我们究竟该如何陪伴孩子们度过他们的未成年时光,让他们绽放出最美的光华?让我们身边的每一朵花悄然绽放,让我们的教育不再急功近利,而是终身受益。
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心理学工作者,一个对教育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妈妈,我很幸运自己能够有这份幸福来陪伴女儿十八年的成长,从她丫丫学语,到蹒跚走路,从一年级的红领巾,到初中的共青团团徽。
当然,假如女儿一如既往地在国内接受教育,可能也不会有这本以海外陪读为内容的书籍面世了,那么您看到的也许是另外一本书,一本如何在现行体制下教育孩子的书。
然而,我们的生命本身就如同戏剧一样,我和女儿生命的转折点就在08年的夏天不经意地发生了,奇妙的旅程从此拉开序幕,我们就此开始了新的人生轨迹,女儿的生活也从那时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则从一位拥有自己心理诊所的颇受欢迎的心理咨询师转眼成为了一名全职的陪读妈妈。
现在回忆起来,当初做出留学的决定是那么的突然,突然的好像不太真实,谁也不知道这个决定到底是如何瞬间做出的,我只能说它是瞬间决定的结果。
但我毫不讳言,当初的看似颇为冒险的决定,让女儿的生活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许,女儿这颗种子到了发芽的时候了。
生命犹如鲜花绽放,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尚未开放的鲜花,只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才会迎来最美的花期。
我坚信——教育,不论来自何方,只要令受教者自信,充实,快乐,成长,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