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和不为
(2012-11-24 09:19: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境由心生 |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篇古文,《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有时候家长要区分孩子的不能和不为,这非常重要。
“不能”是孩子的能力问题,家长不能粗暴地强迫;“不为”则是孩子的心态问题,家长一定要引导。
有的家长很“民主”,一切让孩子来决定,由孩子说了算。可是却并不知道,孩子的选择到底是基于真的不能,还是能而不为。
好像行走在路程上,有两条道路,一条风景绝佳,但路途崎岖;一条风景平淡,但路途平缓;前者可以登上高峰,后者只能停留在半途。
你会选择哪条?孩子又会选择哪条?
假如孩子并不了解自己,欠缺自信,惧怕坎坷,恐惧挑战,他的选择一定是平缓的大路。如果家长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为他是真的“不能”,就错失了激发他潜力的机会。
假如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实力,知道他之所以不去选择那条艰难的道路不是他“不能”,而是他的胆怯让他“不为”,家长就要介入,调整孩子的心态,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战胜自己。
好比一个跳水教练,当他命令一名队员站在高台上跳水的时候,一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当他要求这名队员完成这个高台跳水动作的时候,他明知队员是能的,但队员很少会主动要求这么做,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恐惧,这时他的力量并不能让他足够战胜这些,就需要来自教练的智慧和鼓励。
家长有时候就是教练。
假如家长在孩子的关键期,一律听从孩子的决策,丝毫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整个家庭系统就会混乱,家长失去了家长的价值和作用,孩子表面上锻炼了自己的决策能力,实际上是被迫承担起家长的一部分责任。
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孩子完全明白自己什么是“不能”,什么是“不为”,他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不断地制造一个又一个惊喜,不断挑战自己。这需要家长一直以来的细心陪伴和不断的鼓励坚持,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
如果是一个“马大哈”的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面临选择的时候,自己就会乱了方寸,在关键的转折点或者是无视孩子的能力,拼命要求;或者是无视孩子的潜力,轻率放手。结果都会令人失望,因为他没有承担起一个家长的责任。
正确的方法是,家长要深刻了解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孩子用心交流,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用智慧让孩子“跳起来,摸得到”,这样您的孩子就会一路提升自我,增强信心。
假如家长毫无原则,一味顺从孩子的选择,而非做到适时的激励和激发孩子,那么孩子的勇气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不为”中,渐渐的消失。
分清自己的孩子,何时是“不能”,何时是“不为”,非常重要。
前一篇:纠结
后一篇:2012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