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6日
(2012-03-26 03:54: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境由心生 |
修行不是目的,修行是我们的手段,是一种到达彼岸的一种方法。既如此,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来渡河,没有对或错之分,这中间毫无分别。
藉由和一块看似毫无生命的石头产生联结,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意识产生质的飞跃。
手段繁多,本质却相同,到达的终点也是不二,这就可以了。
现在外面的灵性课程实在太多,几乎所有的灵性课程都会号称自己是可以带领大家“开悟”的,有的人花了大量的金钱,学了大量的课程,结果还是没有开悟。
在到处外求的过程里,离自己的内在越来越远了。
这不是说外求不对,要看到外求是通过内在起作用的,在外求的过程中,还需要自己修行,这个自我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而不仅仅是上课程。
课程也是修行方法之一,它不是目的,只是我们了解内在的一种方式,倘若借由课程能够寻找到一条路,一条让自己彻悟的路,那是再好不过,但别忘记,不是课程让自己彻悟,而是自己通过课程激发了内在,从而让自己彻悟。
所以说,关键还是我们自己。
带着觉察有意识的度过每一个片刻,体会生命的本来面目,这也许就是所有修行的目的所在。
吃饭睡觉洗衣做饭挣钱养家,这一切都可作为修行的手段和觉察的机会,不必非要闭关非要躲进深山老林之中——但看自己的适合度。
不要沉溺于各种概念之中,所有的语言和概念都是肤浅的。当你看到一棵树的时候,它就是一棵活生生的树,倘若你此刻脑海里闪过树的概念,它的种类,所有你学习过的有关于它的知识,你将错过这棵树。
你错过了它的美,它内在的本质,它包含的生命,你无法享受到树带给你的那种力量和震撼。在你头脑里也许会得到很肤浅的一个概念性的判断——这是一棵银杏树。
抚摸它的树干,感受它的流动,看阳光如何透过它的树叶照射下来,看小鸟如何在它的枝桠间筑巢,看蚂蚁在树皮中如何穿行。。。
而不要仅仅给它一个概念的判断和标签。
用一个婴儿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婴儿是没有概念的,他(她)完全是用心来感受周围的一切。
这样,也许能瓦解我们头脑中原本根深蒂固的一些东西,会让我们更接近内在的本来面目。
永远不要被我们看到的东西迷惑,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它,我们所理解的只是我们自己头脑架构中的概念,以及我们过往经验导致的结果——那不是真相。
所以不要轻易的下结论,也不要轻易的贴标签。
可以这样告诉自己,这是一个被称作“xxxx”的东西,而不是“这是xxx”,这样有助于让我们觉察到这两者的区别。
同样,对自己的概念也是一个不真实的判断。我们往往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我们将外界的评价当成自我,或者将我们拥有的一切当成自我,我们认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工作,职业,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家庭角色,等等一切外在的东西,这些的确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全都是我们思想的产物,并非真实的,当我们一旦面临死亡的时候,这些全都无法带走,它们不是我们,可我们却认同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并为之奋斗,一旦失去它们的时候,我们会痛苦不堪。
这就是在现实社会中自我的一种迷失。
要寻找发现到真实的自我,那个永远不会改变的自性,本我,高我——不论你表现出来的是怎样的外界形式,而内在却永远不会改变的那个“我”。
那是真实的我,不是幻相。
前一篇: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
后一篇:对于孩子,作为家长到底该不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