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 查)

标签:
转载 |
分类: 借花献佛 |
森林里的一棵树
阿姜查
序言
阿姜查提醒我们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因为真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与奉送的。阿姜查教导:“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用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如果在心里建立起佛陀,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视一切事物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异。”
许多阿姜查自己用来教导的譬喻来自於他广泛的森林生活经验。他的修行就是注视,同时完全地敞开心胸,觉察所有发生於自己身心内外的一切。他曾说,他的修行并无特殊之处,套一句他说的话,他像森林里的一棵树。“树只是树。”
他曾这么说;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然而从这“并无特殊之处”中却产生了对他自己以及世界的深刻了解。
第一部分
你说不来。唯一的方法就是透过这些譬喻来说明。
——阿姜查
〖流浪汉〗
边走走,那边晃晃,一回儿落了脚又得流浪他方。在我们回到真正的家之前,无
论如何,都会觉得不舒服,就如同一个离乡背景的旅人。只有当他再次回到家时,
才能真正轻松自在。
在这世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
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所说的是那么真实,我们感到他是多么值得尊敬啊!
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时,即使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实践过佛法,也仍看得到他教导的法。
然而,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
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盲人〗
透彻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仍顽固地深信虚妄不实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带路,我
们跟他一起旅行怎么安全呢?他只会引导我们走入密丛和森林之中,看不见的他,
怎么能带我们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於
在寻求快乐时造作苦:在寻求平静时造作了困难。我们真的想要解除痛苦与困难,
但相反地,我们却去造作这些,然后只会抱怨而已。我们会造恶因的原因是因为
我们对外观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无认识,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它们。
〖一瓶药〗
指示病人如何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阅读瓶上的说明,无论读上数百回,
都将困死在这儿,永远得不到药物的治疗。在他死亡之前,还会怀恨地埋怨医生无能,
以及那些药物并没有治好他。他会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或说那些药物毫无作用,
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瓶子以及阅读瓶上的说明书,却没有听从医生的叮咛而服药。
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位病人听从了医生的劝嘱,照著药方按时服药,他便能够痊愈。
医生开药方是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药方,
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称是一位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我
们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都有心理的疾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
去寻求佛法做为依靠,就如同拿药治疗你看书的病一般吗?
〖嬉戏的孩子〗
会明白,心就是心,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清这一点,
我们就不会去执著念头和感觉,只要持续不断地告诉自己:“它就是如此”,
我们就不必要再加些什么了。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
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他,但是,事后我们逐渐明白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於是我们会任他去玩。
我们放下了,我们的烦恼也就消失了。为什么烦恼会消失呢?因为,现在我们已
经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经改变了,而且已经接受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
放下,然后心将会变得更平静。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正见。
〖眼镜蛇〗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条眼镜蛇,它自
然会走它的;即使它非常毒,我们也不会受到它的影响;只要我们不走近它或去
捉它,它就不会来咬我们。眼镜蛇会照著它的本性行动,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
聪明的话,就别去惹它。同样地,就让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顺其自然——依它的本
性而随它去不要执著喜欢和不喜欢,如同你不会去打扰眼镜蛇一样。
绪在心中生起时,让它自是善的,并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样地,我们也让恶的自
是恶的,让它顺其自然。不要执著,因为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不要恶,也不要
善;我们不要负担和轻松,乃至不求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止息时,平静便
稳固地建立起来了。
〖椰子壳〗
椰子,提著它们回来时,路上,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椰子呢?”
?!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连壳子也一起吃下去吗?当
然不!那又为什么要椰子壳呢?因为椰子壳的用途是将椰子给包起来,吃了过后,
再将壳给扔掉,就没问题了。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不是要吃壳,只不过现在还不是丢掉壳的时候。
我们先将它们收藏起来,就如我们依靠欲望修行一样,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
硬要说我们连椰子壳也吃,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做
什么就够了。
〖烹饪〗
必须整天整夜地背诵巴利文的经句,但事实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争无瑕疵,
就是功德了。这并不难解,就像在烹调食物,我们放一点点这个,放一点点那个,
直到恰到好处、美味可口为止。一旦调配出美味的食物时,就不需再添加任何的
东西,因为正确的佐料都已经加了。同样的道理,确定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没有缺
失,这样就可以带给我们“美味”和恰到好处的功德。
〖疯子〗
你一听到这辱骂声,正常的心便立刻转变了,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愤怒和受
辱,所以你想要报复。
人,他疯了!而且已经好几年了!他都是这样辱骂每个人,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
他说的话。”当你听到这儿,霎时,自在了起来。那以往积郁在你身上数日的愤
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还
不知道时,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憎恨他,同时也导致你痛苦。一旦真
相大白,事过境迁:“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
能放下。假如你不明白真相,就会去执著。当你认为那位辱骂你的人是正常时,
你可能会杀了他,但当你发现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觉得舒服多了。
这就是了解真理。
当我们不了知这三毒时,我们会认为:“我能够怎样呢?我的贪和嗔是如此炽盛。”
这并不是清明的认知,跟以为那疯子是神智健全其实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最后知
道他精神失常时,我们的焦虑才得以释怀。没有任何人能告知你这些,唯有当心
亲自体认时,它才能绝灭和舍弃执著。
〖一杯水〗
学毕业的、教师与政府官员。他们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他们太聪明了,
以致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个杯子里充满了肮脏不新鲜的水,
它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有当脏水倒尽,它才有可用之处。你们必须先除去你们充
满意见的心,然后才能领悟。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如果你认为你很
聪明、富有、重要、是佛学专家,这就掩盖了“无我”的真谛了。你所见到的只
是自己——我、我的。然而,佛教是入下“自我”的。那些太聪明的人将永远学
不到东西,他们首先必须除去他们的才智——空掉他们的“杯子”。
〖筑堤〗
我们这颗心是摇摆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难。心随著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到处
流窜一样。虽说如此,人类却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於人类。人类很聪明,
他们知道如何筑堤防水,兴建大型水库和渠道——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治理水,使
水能更充分地被运用而不致於到处乱窜,最后流到最低处,而浪费了水的功能。
利益。佛陀自己教导说:“已被控制的心,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为了最大
的利益,你们得好好训练你们的心!”相同地,我们周遭所看到的动物——大象、
马、水牛等等,在它们能被利用来工作之前,都必须先受过训练,也唯有在训练
之后,它们的力量才能带给我们利益。
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们,和我们都一样在同一个方法下起步——有一颗未经训练的
心。但是,看看他们后来是如何成为我们所尊敬的对象,并且看我们能从他们的
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看从这些曾经体验心的训练而为了达到解脱自
在的人们身上,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利益给整个世界。在所有的职业中或任何的
情形况下,一颗受过控制与训练的心是套更好且能帮助我们的设备,训练过的心
可以保持我们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应手。并且要发展和培养理性,以便控
制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最后,喜悦也会随著增长起来。
〖深洞〗
深了”。
底面的话,他就会说:“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个人将他们的手伸进洞里,
他们也同样会说:“这个洞太深了。”可是,却没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
们必须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反观自己,不要埋怨是洞太深,而应该回过头来看
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这点,那么,在你的性灵道上便能更上一层楼,
进而寻找到快乐。
〖脏衣服〗
丧,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便能使我
们的心轻快高兴起来。
乐、苦恼而沉重的原因。如果我们远离了正确的修行,这会障碍我们彻见存在我
们心中的法的本质。健全的身行和言语在於一颗正确训练的心。因为是心传达命
令给身和语,所以,我们必须由“训练我们的心”来不断修行。
〖玻璃杯〗
言似乎是清洁实用的,可用来饮水,更可以长时间的保存。所谓的正见是要将它
看做是破的玻璃,仿佛已经碎裂了。不久以后,它将破碎。如果你在使用它时,
心存这种见解——它只是元素所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状,终归破灭。那么不论它
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有任何烦恼。同样的道理,身体就像这杯子,它也将破碎、
死亡,你们必须了解这个道理。但是,了解这个道理并不表示你应该结束自己的
生命,就像不应该因此去打碎这杯子或丢掉它一样。杯子是个可以使用直到它自
然破损的东西。同样地,身体有如一辆车子,利用它直到它回归自然。你们该做
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然。这种正见可以使你们无系缚地生存於整个变动的世
界中。
〖醉酒的人〗
喝得够。他继续沉浸其中,不知节制地喝,喝上瘾了,到后来必定会生病受苦。
〖鸭子〗
或慢都是鸭的事,与你无关。放下,然后尽你自己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修行。
如果修行的速度迅速或迟缓,清清楚楚即可,别去强迫它。这种的修行具有良好
的基础。
〖空〗
但那儿什么也没有,空无一物。看看这儿的屋顶和地板;屋顶代表“有”,而地
板也代表“有”,你可以站在屋顶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是,在屋顶和地板
之间的空间却无处可站。没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涅盘
即是“空”。人们一听到这儿便退却不想去了。他们怕会见不著自己的孩子和亲
戚。
快乐。”他们就会很高兴,可是,一旦你谈起“放下”和“空”时,他们便不想
听了。但你是否见过一个外表美丽、体力充沛或非常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没有!
然而我们却说:“长寿、美丽、健康、快乐。”他们也非常欢喜。他们执著“有”,
执著生死轮回。他们欢喜站在屋顶和地板上面,很少有人敢“站”在中间的“空”
间。
〖家庭〗
己的语言,那就是“经验的语言”。概念与经验之间有极大的差异。就以一杯热
水里,都会有相同的经验——热,我们可以用不同语言的文字来表达。同样地,
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内心,不论什么文化、地域或语言也会有相同的经验。如
果在你们心中,赏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们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犹如
父母、兄弟、姐妹,因为你们已赏到了与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质”。
〖肥料〗
洒在我们的果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才会丰硕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乐;在烦
恼(混乱)之中有宁静。
〖火〗
就像我常告诉你们的譬喻:一个人试图磨擦两根木棍取火,他告诉自己说:“他
们说这里有火。”於是便开始使劲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断地磨擦,就是没什么
耐性,心想火,却一直没有火的影子。他有点灰心,所以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后来又再开始,但是到了那时候,热度都已经冷却,所以进展得很慢。他就是磨
擦持续的时间不够久,以致一再地磨擦又磨擦,直到疲倦了,就将整个工作停顿
下来,再说,他不只是疲倦,同时也变得愈来愈灰心,最后完全放弃且很坚决地
说:“这里根本没有火。”
只是他没有持续到最后。除非我们能达到平静,否则心将依旧如前。因此我们伟
大的导师说:“只要继续做,继续修行。”我们可能会认为:“如果我仍然不懂,
我该怎么办才好?”但是,除非我们如法修持,否则智慧是不会现前的,所以我
们说要持续地修行。只要不停地修行,我们就会开始思索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修行。
〖鱼〗
“想要”与“不想要”,两者皆是杂染、烦恼、无明和愚痴。佛陀也有欲望。欲
望一直存在著,它只是心的一种现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是,没有执著。
我们的欲望,就好像在网中抓一条大鱼一样——我们需要等待,直到大鱼筋疲力
尽之后,便可以轻易的捕获它。但我们得一直盯着它使它无法逃脱。
〖鱼和表蛙〗
都无法挣脱。事实上,你并不像一只上钩的鱼儿,而更像一只青蛙。青蛙是把整
个钓钩吞进肠子里头,而鱼儿祗是口被钩住而已!
〖鱼笼〗
一位在他鱼笼里找到东西的渔夫的故事。他知道有东西在里面,也听到它在鱼笼
里面拍动。他认为是一只鱼,於是便将手伸进鱼笼里,竟发现是另一类生物。他
看不见所以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可能是修鳗,不过也有可能是条蛇。如果将它
扔掉,他也许会后悔……,如果是条鳗,就可以成为晚餐的佳肴。从另外一方面
来看,如果他持续不放,最后竟发觉是条蛇,它可能就会咬他,不过不敢确定。
但是,他的欲望却强烈到不肯放手,只因为那可能就是条鳗。在他抓出的那一刻,
霎时见到是条蛇时,不论如何,都会毫不迟疑地马上扔开它,而不须等到他人喊:
“嘿,那是条蛇赶快扔了它!”亲睹蛇时比听人家的警告更清楚地告诉他应该怎
么做。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危险——蛇会咬你,并且会导致你死亡。这还需要
有人告诉他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修行直到我们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
就不会去干预对自己有害的事物了。
〖渔夫〗
在收网的渔夫,网中有条大鱼,你能推想他收网时的心情是如何吗?如果他深怕
大鱼跑掉,就会迫不及待地硬扯那网子,在他觉察之前,鱼儿已经因为他操之过
急而让它跑掉了。
鱼儿脱逃。我们修行也正是如此,慢慢地靠修持来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地收
网以免遗漏了。有时,我们会遇到不喜欢修行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想了解,也不
想知道,但是我们却要继续修行下去,继续为修行摸索下去,这就是修行。如果
喜欢修行,就去修行;不喜欢修行,也一样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恒。
段,我们仍然没有智慧,纵使我们非常精进,也无法从修行中得到多少益处。这
种情况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因而使我们生起一种永远无法寻到正道的感觉,
也或许觉得自己达不到平静,或觉得自己没有具备足够的条件来修行,乃至认为
“道”是件不可能的事。於是我们便放弃了!
网起大鱼一样——逐渐与它探索出自己的方法,然后小心地把鱼网收回,扯那网
子才不会太困难,所以我们继续不断地收网。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鱼儿累得不能
再挣扎时,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捕获它了。这些都是修行通常会发生的事,不过
我们只须慢慢地修持和小心谨慎地将修行聚集在一起。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禅
修的。
〖手电筒〗
意思是要我们取而不著。就拿这只手电筒做比方吧!我们会想知道:“这是什么
?”所以我们将它拾起,才发现:“噢,原来是只手电筒。”於是就会放下它。
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取。如果什么都不取,我们能做什么呢?行禅或其他的事都不
能做了,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取。是的,是欲求没错,但未来它将导引你到达圆
满。
在此地。我们是因欲望而有行动的,但当欲望升起时,不要去执著它,就好像我
们不会去执著那只手电筒一样——“这是什么?”我们捡起来,“噢,是只手电
筒!”於是就放下它。这就是“取而不著”的含义。知道了后,就放下,不要愚
痴地执著事物,但要以智慧“取”,然后放下它们。善或恶,两者皆要全盘放下。
〖高速公路〗
对事物的真实本性仍未完全清楚的了解。所谓的真理是:我们无法强迫所有事物
听从我们的欲望,它们都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
而来,你不能生气地对车子喊道:“不准行驶到这里!不准行驶到这里!”这是
高速公路,你不能这样告诉他们,所以你该怎么办呢?你必须下高速公路!高速
公路是车子行驶的地方,假如你不准车子在那里,你就会痛苦。
我们认为:“噢!是那声音在干扰我。”假如我们认为是声音干扰了我们,我们
将会因此而痛苦。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我们会了解,原来是我们出去干扰了
那声音。声音其实只是声音。假如能这样理解,那么声音也只是声音。我们可以
让它去!我们了解声音是一回事儿,和我们并不相干。这是真知真理,两边你皆
看透了,所以才得果树平静。假如你只看到一边,痛苦!一旦看穿两边,便是遵
循中道了。这是心的正确的修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修正我们的知见”。
它们,贪著它们,我们希望它们是真实的,我们希望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中发现真
实!不管什么时候,若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并执著“行”就是他自己,他会痛若
不堪,佛陀要我们好好思惟这个道理。
〖青蛙〗
如同一只跳进洞里的青蛙。只要有人带著钓钩过来,这只青蛙的命就不保了,它
毫无选择的馀地,最后只好坐以待毙。小心!可别让自己也掉进洞里了,那时候,
可能会有人带著钓钩把你给钓起来。
得该如何去舍离它们。一旦要面临老、病、死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呢?这便是那
根来钓你的钓钩,你能往哪里跑呢?
〖果实〗
留滞在树上,长成小小的青色果子;当风再一次吹来,一些青色果子也会随之掉
落,在它们掉落之前,有些已接近成熟,有些则已经熟透。
中就夭折;有的仅在出世几天后就死了;有的在世几年还未成年便去世;有的男
女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却寿终正寝。当我们想到人的时候,应该连带想起风中的
果实——两者都是非常不稳定的。
落”了——就跟风中的果实一样。
的弟子——比丘及沙弥们,他发现:基本上,他们也是一样不稳定!怎么可能有
例外呢?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然。
〖垃圾坑〗
了得到禅定的喜悦,那是在浪费时间。修行是去坐下让你的心平静而专一,而后
用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用来更清楚地看清它们,否则,只是让心平静,那么心
在那段时间里也许是安详无杂染的,但这就好像拿一块石头盖住恶臭的垃圾坑一
样,当石头移开时,却仍旧充满著难闻的垃圾。你们必须善用禅定,不要只为短
暂的快乐,而要正确地观察身心的本然,这才是真正使你解脱之道。
〖礼物〗
们祗看外表,那是不清楚的。我们所看的头发、指甲等等,它们的漂亮迷惑了我
们,所以佛陀教我们看看身体的内部——身体里的身体。身体里面有什么东西?
仔细地看清楚!我们会看见里面有很多东西会使我们很惊讶,因为纵然这些东西
在我们体内,我们却从来没有看过它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带著它们,可是
却不认识它们。
搁著没去打开来看里头是什么东西。最后,当我们打开它时却发现里头全都毒蛇!
我们忘了自己,忘了无常、苦、无我。如果我们观察这身体的内在,真的很恶心,
里头根本没有一样美丽的东西。如果我们如实观照,不故意去美化它的话,我们
将会发现那真是可悲和令人厌烦,接著就会生起厌离心。这种厌离的感觉并不是
要我们仇视这个世间,而是我们的心逐渐清明,心能放下了。我们看清一切事物
都是不实在、不可靠的。不管我们对它们怀有多大的希望,它们仍会无情地离去
——无常的事物还是无常;不完美的事物还是不完美。
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其实都一样,所以放下它们吧!
〖小草〗
而非连杂染也平定下来。杂染只是暂时地被压制著,如同小草被石头压住一样。
如果你把石头移开,小草将在极短的时间里再次茂盛起来。其实,小草并没有死
去,只是暂被压迫著而已。
“三摩地”(定)并不可靠,若要寻得真正的平静,必定要增长你的智慧才行。
“三摩地”是一种的平静,可是它就像石头压住小草,不过只是暂时的平静罢了。
智慧的平静是将大石放下就不去移动它。如此一来,小草永远也不可能再重生。
这就是真实的宁静,它们皆来自於智慧。
〖手〗
“修禅定的僧人只凭靠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教导是没有依据的。”
事实上,从某方面来说,学习与修行这两种方式,其实是同一件事。我们把
它想作是手心和手背,可能会比较容易了解。如果我们把手伸出来,手背好像不
见了,其实它并没有消失,只是藏在下面而已。当我们再把手翻过来时,会有相
同的情形发生,手心哪里都没去,只是藏在下而罢了。
心意而去做研究,希望能在研究中得到结果。不过,无论你下多少功夫研究佛法,
你将永远无法了解佛法,因为依据真理,你并不真的了解它。假若我们懂得佛法
的如实本性,就会开始放下。放下就是——除去执著,不再有执著,就算仍有,
也会逐渐减少。研究与修行之间,就有这种差异。
〖坑洞〗
我的教导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好像我看到有人从他不熟悉,而我却曾来回行走过
许多次的路上走下来,我往上看到他快要掉入右边的坑洞,於是我参了喊道:“
往左!往左!”同样地,当我看到有人将要掉入左边的坑洞时,我会喊:“往右!
往右!”导引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我教他们走向同一条路上的方向前进。我教他
们要放下二边而回到能够抵达真实佛法的中道。
〖房子〗
乎让你们受苦,这是为了你们好。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具
有广博的知识,但教育程度不高、世俗知识知道不多的人较易於修行。常识广博
的人就好像拥有一栋大房子,需要费力去清扫,但当房子清理干净时,就可以拥
有宽阔舒适的生活空间。忍耐!耐心和毅力对於我们的修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主妇〗
干净,然而,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心竟是污秽的!你见过这种事吗?她仅看到眼
前的碗筷,其实,她看得离自己太远了,不是吗?我说呀,你们有些人大概都会
有过这种经验,而这也就是你们必须观察的地方。一般人祗专心洗碗筷,却让自
己的心染污了,这样子不太好。他们遗忘了他们自己。
〖狼狗〗
跑进草丛,又跑了出来,随后冲进一个树洞里,又再冲了出来。一下子跑进穴里
又再跑出来。站了一分钟,又开始跑了起来,接著又躺、又跳,原来那只狼狗生
了疥癣。当它站著的时候,疥癣会侵入它的皮肤,所以痛得拼命跑。跑时仍觉得
不舒服,所以停了下来。站著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来,一会儿跳起来,冲进草
丛里,树洞中,就是无法安定下来。
坐下来苦,躺下来也苦;它怪是站著使它不舒服,又说坐不好,跑不好,躺也不
好。它怪树、树丛、洞穴都不好。事实上问题跟这都无关,,而是在它身上的疥
癣。”
制感官,因此责怪外界带给我们苦痛。无论我们住在泰国、美国或英国,我们都
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知见还不正确,只是如此罢了!所以无论我们走
到哪儿,都会不快乐。如同那只狼狗,无论它走到哪里,只要疥癣治好后,才会
感到轻松愉快。因此,当我们除去我们的不正见时,不管走到哪儿,都会很快乐。
〖刀子〗
或只有提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锋这几个部位都在同一把刀子上。当你
拿起刀子时,这三个部位都会同时地被拿起。
弃恶,但是,他们却没有学习非善和非恶。如果你没有学习非善和非恶,那么,
你将得不到真实的知见。如果只取善,恶一样会跟著来;如果只取乐,苦同样随
至。训练你的心,直到它超越善、恶,而那就是修行完成的时候。
〖结〗
是不长久、不能执著的。我们这样来了解事物,因为我们有智慧。我们应了解事
物会如此都是顺其本然的。
拉,结自然会松弛而解开来,於是就不会再那么紧了。
事物都必须如何,就因为如此,绳结只有被愈拉愈紧。这种紧,便是痛苦。这样
的生活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们要把结松掉一些,而且放轻松。为甚么要放松
呢?就是因为太紧了。如果我们不执著就可以放松了,它并不是一个永远一成不
变的状态。
也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认识,我们逐渐会不再信赖错误的知见,错误的知
见就会相对地减少,这便是解结的含义,这样做,结就会愈来愈松,执著也会随
之逐渐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