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懒散和虚荣
(2011-05-07 05:23: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境由心生 |
可能没有哪个人懒散如我了吧。所谓的懒散不是指懒惰,而是指懒散,懒散是一种心态,好像这样说吧,电影10点开演,我九点半才会出门;飞机2点起飞,我最后一刻才会去检票;要交的作业截至第二天早上8点,我前一天晚上才挑灯夜战熬通宵。不知道为什么会养成这种懒散的习惯,我彻底检查了一下自己,发现是一种欲望在起作用,那种细微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就是,我很厉害,我能掌控一切,瞧,我可以尽情享受生命,然后也可以在最后关头完成该完成的作业。这简直就是一件无比令人激动的事情,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我感到刺激和有趣的呢?
结果,我的生活似乎一直非常的具有故事性,因为懒散是表象,而冲动确是内在。假如你认为我是一个很平稳的人,就大错特错了。我的内在一直在试图突破自我的局限性,这从我动不动就折腾挪动家里的家具就能看出来。原来我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而且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啊。
这个性格的好处,让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了期待,对未知,永远充满了热情而不是恐惧;坏处是,别人有时候会觉得我实在拖拉不认真。但每当我漂亮的完成任务时,面对惊奇的目光,我又是最享受的时刻了。
记得有一次,我把自己房间的门关上,不让妈妈和钟点工进来,一个人在那里折腾家具。一两个小时之后,妈妈进来差点没晕过去,我把那张硕大的双人床已经从东面的墙移到了西面的墙,当然为了配合整体视觉效果,电视机柜,写字台,电视机等物品也必须来一个乾坤大挪移。于是,妈妈瞠目结舌的欣赏了我的杰作,我只是故作轻松的说了句:这有什么?你不觉得这样的布置更好一些吗?
真佩服老公的容忍度,他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头冲着西面,晚上回家的时候,就要头冲着东面睡觉了。老公从来没说过我,他似乎习惯了我的这种毫无理由的折腾,只是妈妈一个劲儿地问我:你没事吧?那么重的床,你怎么移的啊?还有电视机,要知道,我房间的电视是那种老式的33寸的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每当这时,我总是充满了自豪。客厅里的沙发,陈列架,也是我常常移动的目标。
我想,是不是因为我长期以来都呆在家里,闲的发慌了?整个一个精力充沛无事生非型。
还好,我不和老公闹腾,从不吵架,除了偶尔折腾一下家具之外,我还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女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开车带妈妈去超市,看书,上网,写东西,和朋友相约喝茶,没事就发呆,还会做好吃的。
这样的我,真的是很懒散啊。
记得有一次,我刚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1万多的,放在茶社的桌子上,刚去上了一个厕所回来,笔记本就不翼而飞了。关键的问题是,第一,笔记本才用了一周;第二,茶社是我自己的,我连赖人都赖不了。
结果报案,肯定是找不到了。我在犹豫怎么告诉妈妈和老公,结果发现自己的内心怎么一点都不难过,我居然还安慰自己说,丢了就丢了吧。破财消灾吧。一点悔恨的念头都没有。
最后片儿警说,你要是报案了,我们的奖金都没了,我还特同情他们,反而怪自己不该报案,电脑找不回来不说,还耽误了人家拿奖金。
结果那台电脑和我的缘分就仅仅持续了一周的时间。都不记得里面有什么重要的资料了,当时可能会认为是很重要的资料,但过了十年之后,发现当时认为重要的要命的资料,没有它们,也一样平稳的过来了,生活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
还丢了一台照相机。也是当时比较好的,2600元,当时买的时候觉得很贵,佳能数码的,我买了之后也是用了一个月不到,有一次活佛来南京,我用它照了很多相片,还没来得及输入电脑,照相机就丢了,照片全没了。
当时觉得很心疼,不是心疼照相机,而是心疼那些照片。当时我还是一个特别特别虔诚的佛教徒(现在也一样,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觉得把活佛的照片弄没了,简直就是不容原谅的错误。
可是那种懊恼和焦虑的情绪,过了一周之后,就无影无踪了。于是我又买了一架一模一样的照相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照片即使丢了,我也能安心学习佛法,我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也不是我想象的世界末日。
于是,我越来越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外界无论怎么改变,只要你的心不乱,生活就会井然有序。丢失东西,丢失爱人,都是一样的。
如果足够智慧通达,你会发现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失去的,包括生命。而这个世界的变化,也是无所不在的。
#################################################################################################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算什么,出国以后,我就没有了身份认同,唯一的身份就是:陪读妈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身份认同取下来,你会发现什么?
这次从澳大利亚回奥克兰的时候,我填写入境卡,自作聪明地在职业一栏里填上了:TEACHER。不知道当时的头脑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做了三年的家庭主妇腻了,心想我在国内本来就做过老师啊,填个老师是不是会好一点啊,人家是不是会尊重你一点啊。
结果入境的时候,被一个女海关审查了半天,她问我:你是老师?
是的(带着自豪的表情)
那你在新西兰有工作吗?
没有(突然反应过来,我不是工作签证,不能打工啊啊啊啊,于是仓皇否定)
那你的收入从哪里来?
国内老公提供
那你去澳大利亚旅游的钱呢?
也是国内老公提供
那你在新西兰没做什么工作吗?
没有,我就是家庭妇女,陪读妈妈
那你为什么要填老师?
我以为是写在国内的职业,我在国内是老师(此时此刻,我也真想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那么虚荣填一个老师在上面)
OK
我终于过关了
之后哈哈大笑,自己目睹了自编自导的一场戏,难道不好笑吗?
你瞧,为了所谓的身份认同,为了所谓的社会角色,为了所谓的面子和虚荣,我反而差点惹上麻烦。
结论就是——从此真诚的面对自己,是什么就爱什么。
和自己的内心在一起,是最平静和无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