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
(2011-04-30 09:30:56)
标签:
育儿奥克兰独立生活能力诵读经典生命杂谈 |
分类: 他乡生活录 |
回国的想法是突然冒出来的,完全没有计划和安排,在从澳洲回来的几天里,我反复感受着课堂上学的那些内容,还有协导师和我说的那些话,好吧,我承认有些话是对的,不过当时我完全不能接受。
比如这句:你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你不仅仅是孩子的母亲。
我一直抗拒她这句话,我告诉她,我的身份就是妻子和母亲,这是我不能放弃的“标签”,所以我做任何事情读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两个身份。老师说,你的功课就是去掉所有的身份认同,你无需对别人负责,但你首先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我承认我做不到,从女儿诞生,她就是我的重中之重,我生命里最核心的力量,全部给了女儿。无论是寻找工作,还是主动辞职,还是教诵读经典,还是考心理咨询师,几乎所有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女儿,她从小到大也没有离开过我,我自认为是一个好妈妈,用母爱陪伴着她,可是,当我认真思考老师的话时,我觉得自己确实走入了一个误区。
我一直在代替女儿做决定,代替她生活。
女儿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表现在她的独立生活能力比较低,其实不是比较低,而是完全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身边永远跟着我这个“伟大”而富有爱心的妈妈,怎么可能有独立的空间呢?
所以,她和一起来留学的同学相比,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她不用独自面对海外的生活,她没有经历过房东的冷眼,她也没有机会单独为了自己的事情和学校交涉——这一切,全都有妈妈扛着呢。
但是,再过一个月,女儿就年满十七岁了,再过一年,女儿就十八了,她即将离开奥克兰,到新的环境独立上学了,假如我还是一直行驶所谓妈妈的责任和义务,女儿将缺少无比珍贵的一课——磨练。
她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练,也许她将来总会经历,但我通过这次的课程,体会到假如自己不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势必不可能真正的为他人的生命负责。
那么从我的内心来说,到底是希望在国内还是国外呢?
这是我需要认真问自己的问题。
答案慢慢浮上来了。这里虽然山好水好,空气好,一切都好,但到底不是我的家,我的价值无法体现,国内的妈妈和老公我也无法照顾到,假如说原来还想在这里做些什么,就现在的条件看来也是不太可能的。一是签证不允许,二是时间不允许(女儿还有一年毕业),所以,如果我留下来,唯一的理由就是陪女儿。
女儿真的需要妈妈陪吗?
这是真的吗?
突然发现这一切其实都是我头脑中的判断,我不放心她的生活,我不能忍受和她的分离,于是我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好妈妈,无论怎样,都要把最关键的一年陪读完。
是真的吗?最关键的一年,妈妈一定要在身边吗?假如不在,女儿会怎样?
总是批评女儿胆小,感觉她内在力量不足,现在找到原因了。
那是我从来没有学会放手让她自我提升,她的生命已经被我的爱包围了,女儿又怎能学会自我滋养呢?
没有经历过痛苦,没有经历过生命的洗礼,再娇艳的花,也经不起风吹雨打。
我半夜突然清醒,立即决定回国之后不再来,和老公商量之后,他自然是一百个同意,和女儿商量后,女儿也是乐意的。
这就是我回国的动机和决定的原因。
我相信在身边没有妈妈的日子里,女儿是会有所经验的,她不得不学习凡事自己做决定,不得不开始自己坐公车上学,不得不习惯于没有最亲近的人随时近距离交流的生活。但是,这就是生活,谁说不是呢?
前一篇:2011年04月30日
后一篇:[转载]随缘:就是接受现实存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