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接纳
(2010-11-14 17:47:06)
标签:
接纳真相抗拒气不打一处来考试不及格杂谈 |
分类: 境由心生 |
接纳,可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或者是生活态度。
事实上,我们得到的几乎所有的痛苦感觉和气愤都是源于不接纳。不接纳就是抗拒,抗拒就会让我们产生敌对的感觉,继而感觉受到了强烈的伤害。一旦怀着抗拒的情绪,我们和对方就会产生对立,我们就主动划分了界限,冲突将不可避免.
但接纳并不等同于同意。换个说法可能更容易理解,接纳是你遇到事物的一种态度,而同意则是你主观上的一种认定。接纳面对的是一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一切发生的事情一定就是真相,面对真相我们只有接纳,而非抗拒,否则就会自寻烦恼。
例如,天要下雨,老天爷不会事先征求我们的意见,所以你不能说我同意天下雨。但我们可以接纳下雨天,因为下雨是一个真相,无论你是否接纳,它都在下雨。我们的不接纳下雨只能是自己不喜欢雨天的一个反射罢了,和下雨这个具体的事情是无关的。
那么因为下雨,而导致我们不愉快的负面情绪,真的是下雨引起的吗?还是我们不接纳这个真相而引起的?事实上,和下雨无关。假如你一旦接纳了下雨这个事实,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会积极地想很多办法让自己避免因为下雨而带来的不便。
同样的,对于孩子也是一个道理。
有太多了事例来证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不能做到接纳孩子而引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回到家里,发现你的孩子正在听音乐,吃零食,看电视,而没有用功读书。你是不是气不打一处来?你会是一个怎样的态度来和孩子谈话?好的家长会强忍住火气,委婉相劝,脾气大的家长,肯定要开始唠叨,和孩子开讲。永远记住,当你决定改变一个人的时候,你首先要接纳他。这是对他的一种尊重,而改变只有在接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我们来看以下这两段对话
母亲:和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何总是不听话呢?能不能回家先把作业写好再玩儿啊?你看XXX,一回家就写作业,什么都不需要大人操心,你看你呢?都这么大了,还不懂得管理好自己,将来怎么办啊?
相信这样的语言,我们都不会陌生。从这段抱怨的话里,我们能够听出来什么情绪?
1,母亲很不满,她不能接受孩子不看书却吃零食看电视的坏毛病
2,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3,母亲为孩子的将来而担忧,她认为孩子长大后也好不了。
如果你是孩子,看到以上三个来自最亲近的亲人对你的判断,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你还愿意和她对话或者表现的好一点吗?我相信即使是关掉电视去看书,你的心里也不会是开心的吧。
再看下面的话
母亲:女儿你在干什么呢?哦,你在看电视啊。什么电视这么吸引你啊?好玩吗?不错哦,挺逗的嘛。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完成作业呢?吃完晚饭吗?好啊,那你先休息一下吧,吃完晚饭,再写作业吧。
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1,母亲对于孩子看电视的行为并不反感
2,母亲对电视内容并不反感
3,母亲希望孩子在晚饭后完成作业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接受吗?
其实接纳并非就是赞同。接纳只是尊重你的选择,或者尊重你的行为,并不表示完全赞同。但是,接纳你,就表示他能够理解你,并且尊重你。受到接纳的对方,会收到一个善意的信号,他会不知不觉地和你保持一致而不是对立。因为他知道你接纳了他,而不是拒绝了他。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会发现一切真相我们都需要首先和它保持一致而不是抗拒它。如果你不能接纳真相,与真相为敌,你就会带来无尽的困扰。我们经常活在自己编造的故事里。
你的孩子不爱洗澡;你的孩子脱了脏衣服不能及时地扔到洗衣机里;你的孩子回到家里不能按时做作业;你的孩子考试不及格;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真相。
你爆发的理由似乎无比充分——你希望他学好,按照你希望的标准去做。做不到,你有权利责骂他或者发火。试着下次让你自己别那么生气,先接纳他的行为,帮他收拾起来,然后不要去责骂他,看看有什么事情会发生好吗?对,一句也不要责备他,完全让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事情,你会发现奇迹开始出现。
当你接纳他的时候,你也会被他接纳。这时候,他也有可能听从你的教诲。
当我们想改变一个对象时,首先要全然地接纳他,无条件的接纳,只有深深地爱他,接纳他,并且让他感受到这点,我们之间会发生一种联结和信任,这种同步会让彼此感觉很舒适,继而达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