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如是林君
如是林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42
  • 关注人气:1,3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都是选择

(2010-09-03 04:49:13)
标签:

杂谈

分类: 境由心生

所有的选择都是主动的。虽然说表现形式是主动和被动,但究其根本,还是自己选择的,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是主动的。

 

遇到很多人,有很多问题。听对方讲述的过程,几乎都是对现状不满的消极情绪。昨日和一位朋友在电话里聊天,她出国八年了,有诸多感触,大致意思就是,她的选择不自由,她是为了孩子才选择出国的,如果让她自由的选择,她未必会如此选择。言语当中有很多无奈,甚至对亲人的抱怨。我说:这样的生活也是你自己选择的。她听了很不满,说:不是,我是被动选择的。如果不是。。。,如果不是。。。,我也许不会这样选择。

 

我说,即使是你的被动选择,你还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因为你可以不去接纳这种被动选择,你既然接纳了,就成为了你的选择,在潜意识里,你已经主动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不过你把选择权推给了别人而已,让别人成为了你不顺利境遇的替罪羊。

 

任何一种选择,都是主动的。这表现为自己的意识层面接受了某种信息,或者自己愿意为某种利益放弃某种利益。有可能前者是亲人的利益,后者是自我的利益。但任何你所选择的利益,都是你内心挑选出来的最正确的那部分,或者说最适合你的那部分。如果你是一个只会付出的人,你的潜意识就会要求你为了亲人利益来放弃个人利益。如果你是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你的潜意识就会让你去挑选一个不爱你的丈夫,别看你表现出来的是多么希望有个人来好好爱你,可是一个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人,怎样吸引别人来爱你呢?所以说,这些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对于境况非常不满,心不甘情不愿的,就常常宽慰自己说,我是没办法才如何如何的,我是为了某某某才这样的,如果不是怎样怎样,我一定会怎样怎样。言下之意,自己那样做全部是被逼无奈,全是别人的原因,自己的选择是那么被动,那么无辜。

 

其实不然。试问,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自由空间?有没有绝对的利己?

 

你所谓的为了别人而做出的选择,也不过是自己的潜意识中因为缺乏安全感或者潜意识中希望得到一份更坚定的家庭关系,而做出的“牺牲”。还是你自己的主动选择,你选择了放弃勇气,默默承受,怪谁呢? 

 

朋友说:我并不是完全自由的选择到了国外的。

我问那位朋友:你认为何时的选择才是自由不受干扰的选择呢?

她回答道:比如说你拿了绿卡,获得了永久回头签证,不用再坐移民监了,这时候你可以自由自在想在哪里住,就在哪里住,那个时候你的选择才是自由的,才不受条件所限制。

我又问:那你早已拿了绿卡,也获得了永居权,为什么还选择留在新西兰,难道不能说明你现在的选择是主动的吗?

她又说:那不尽然。我现在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想让她获得一个海外的文凭,回国吃香啊。所以,我现在的选择并非完全主动,条件使然。

我问她:那你到底喜不喜欢这里呢?

她说:反正习惯了,谈不上喜欢。觉得西方社会也没有人家说的那么好。我再等几年,等女儿长大了,大学毕业了,我或许可以自由选择了。

 

我心里想,等到那个时候,可能又有别的条件出现了吧,况且,你在新西兰已经生活了快20年了,恐怕回国也不会习惯吧。到时候又该说:我的选择不是自由的,因为什么什么事情,我必须怎样怎样。也许为了喝上一口纯正的牛奶,都要留在新西兰呢。不知道这算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如此纠结,令她无论在国内或者在国外都没有一份安之若饴的心态,也不可能有一份感恩的心。

 

盖所谓选择,都是两者取其利,去其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权衡的过程,导致了人们的纠结,和烦恼。那是因为短视的人们永远无法真正挑选出自己所谓的熊掌。我们总在纠结,到底哪种选择是对的?

 

其实,选择是没有对错的。选择只是一种过程,人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度过的。

而选择,永远都是伴随着条件的,条件也是佛教里所说的因,无因无果,有因必有果。在诸多因素中,我们选择了自己最需要的,可是表现出来的有时候却是无可奈何。例如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才出国的,但实际上你可以选择不为孩子,或者选择让孩子在国内读书啊。既然选择了出国陪孩子读书,怎么又能说这是无奈的被动的呢?

 

有时候一个人的选择,看起来心不甘情不愿,实际上也是他或她潜意识选择的结果。潜意识往往不知不觉地带着我们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局面,而这个局面从表面上看也许正是我们想要的,也许是我们抗拒的。但究其根本,还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只不过我们大脑不承认而已。

 

讲一个例子,有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男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车祸去世了,给他留下了巨额的遗产,大概200万美元吧。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总想好好利用这份遗产来做一番事业,结果屡次失败,可以说做什么就赔什么,他百思不得其解,痛苦万分,眼看着这些遗产已经快要丧失殆尽了。他遇到了一位心理学家,这位心理学家告诉他,这一切的结果都是他想要的,怨不得别人。他非常气愤,因为他最想要的是将这些钱投入到一份成功的事业中去,怎么可能自己想要破产呢?但是心理学家分析了他的潜意识,原来父母因为他而出门办事,遭遇车祸而亡,他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不可原谅的,从内心来说,这份巨额遗产的继承并非他所愿。既然他的潜意识里感觉到这份钱的罪恶性,那么显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吸引了无数失败来导致这些金钱的丧失。

 

这位先生恍然大悟。原来他认为的真相并非真相,在最深层的地方,才是最真实的源头。瞧,你能说这些结果不是他自己选择出来的吗?

 

由此可见,人们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切的选择权在于自己而非他人。一念心清净,这一念,其实就是我们的选择。

 

如果你认为选择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你就会把责任往外推,以期望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或者博取别人的同情。 

 

有的人,内心力量很强大,会化被动为主动,生活于他(她)而言,永远是充满了主动权的;有的人,内心力量薄弱,性格懦弱,无法主动选择,常常被动选择或者接受别人的安排——当然被动选择究其根本也是主动的选择,因为是他(她)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又选择了这样的被动情绪;还有的人,内心力量中等,在面对所谓被动选择的情况下,会时常抱怨,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抱怨自己遇人不淑,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殊不知,这些无奈和抱怨统统变成了他(她)的再一次选择,然后还会回到他(她)的身上。

 

如果我们弄清了选择的原因,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抱着无奈而忧伤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一切,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一个人永远不要为自己的选择推卸责任,一个人永远要接纳自己的选择——这样你反而能走出这个选择。当一个人无比抗拒自己的选择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份选择时,这份抗拒的力量会转化成十分昂贵的代价让他得到更坏的遭遇。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样。别告诉孩子说,爸爸妈妈是为了你才不离婚的,爸爸妈妈是为了你才受这么多苦的,爸爸妈妈是为了你才整天加班的——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也是你自己的选择,最终还是为了你自己,为了成全你心中的好家长形象,为了给别人一个好印象,或者是为了一份你割舍不下的亲情——归根结底,你的潜意识还是为你选择了最适合你的生活。所以说,不要因为自己的选择给别人施加压力,不要让别人因为你自己的选择而买单。善待自己,也善待周围的人,善待你面对的一切,告诉自己,这些都是自己选的,既然没有放手,就要好好珍惜。

 

有很多家长,因为选择了牺牲自己,照顾孩子,结果当孩子一旦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就会振振有词地伤心抱怨“我为了你,牺牲了一切,你为什么还这么不听话?”或者说“我为了你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你为什么还要气我?你就不能争点气吗?”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家长本身并不知道,当你选择了为孩子而牺牲一切的时候,你也是主动选择的,你也需要为你自己的选择而买单,不能让孩子为你的这份选择买单。

 

当我们做出一份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问一问自己,假如这份选择没有给自己带来所期望的结果,我会怎么样?——这很重要,前面说了,每个人做选择的时候,都会趋利避害,冥冥之中都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份,婚姻是这样,孩子还是这样,出国是这样,不出国也是这样,调动工作是这样,不辞职坚持下来也是这样。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选择心甘情愿地买单?而不要动不动告诉别人说,这不是我的主动选择,而是被迫的。其实这只能反应潜意识对此境况不满,却又不想承担责任,推卸到对方身上,可能是最容易最简单的选择了。

 

有一个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我怎样才能和太太离婚?我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智者回答:离婚只需要一个条件,就是你首先是结婚的。

——其中的深意,大家想吧。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的一颦一笑,一思一念,一举一动,都在为你的选择增加新的条件,从而结出更多的果。

 

故佛曰:各人因果各人造,各人因果各人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