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读经典有感(一)

(2010-08-08 16:53:33)
标签:

教育

育儿

家长

白板

妈妈

分类: 读经教育

   

    经典诵读班又开课了。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诵读《大学》以及《笠翁对韵》。

 

    A班级的孩子照旧非常热情,又加入了两个。(其中一个孩子是从国内来的彤雅的侄子,中文明显比别的孩子好很多),另一个孩子是司禹的姐姐,已经上12年级了,在这里的中文学校上了几年的课程,父母觉得还是接触些中文经典比较好,于是送了过来。

    只有一个孩子,感到有难度,有点想打退堂鼓,我希望家长能够鼓励他坚持下去。一般来说,孩子的热情兴趣的保持在于成就感,当他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达到理想状态时,他就会放弃;还有一种孩子,当他发现别人比他做得要好的时候,不是奋起急追,相反也会放弃。这和平时的教育有关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心理抗挫能力较低——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找出很多理由来放弃。我发现不少孩子都这样。这和父母的求全责备是分不开的,因为父母的期望值较高,孩子怕达不到被责骂,久而久之干脆不做,也省得被过份要求。

 

    在我布置作业的时候,有的孩子就会“讨价还价”,有的孩子会默默接受,还有的孩子根本不理会,当然主动自觉地孩子会认真记录下来,回家认真完成。久而久之,效果就不同了,结果自然不一样。

 

    在教学当中,我有意分成三个标准,可是我发现,有的孩子会选择主动降低标准,他们不太愿意面对大段读诵的挑战。

 

    B班的两个孩子已经不来了,不过又来了两个新的孩子。不来的孩子原因是坚持不下来,父母对此也不是很重视。平日里在家根本不会读,每周就靠我教学的两个小时。其实早就说过了,背诵不是一日之功,教读古文经典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而是循序渐进。这点让我明白即使是收了学生,也要时刻和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能坚持下来的大部分原因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例如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就明确表示,只希望孩子能做到认普通字,上中国菜馆能看懂菜谱,能点菜。——这和我的经典教学差距太大了。

 

    在这个方面,我比较被动,遇到不能接受和理解的家长,我一般也不太主动去说明,即使说明了一两次,也不能做到坚持。但转念一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很难做到经常打电话给家长,要求他们做到支持孩子的诵读作业,真的全靠家长自觉了。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还是内敛一点比较好,毕竟每个人的要求都不同。

 

    B班来了一个新学生,男孩子,才5岁。很可爱的样子,他的妈妈看起来年龄不小了,虽然赞同我的理念,但我能感觉到她的焦虑和担忧。整个过程中,孩子基本上没有说话的机会,只要我问孩子的问题,妈妈都很着急地作答,并且不停地提醒孩子,如何做才是有礼貌,如何回答才是正确的。结果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了。我感觉到了这位母亲的焦虑和急躁。

 

    我要求她坐下来陪同孩子一起上课,在上课过程中,母亲果然非常积极,一个劲儿地要求孩子做到指读,并且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错误,她都立即找出来一一加以纠正。其实我们在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孩子已经开始愿意参与并且也愿意进行单独诵读了,但妈妈总不满意。课程结束后,她十分担忧地说,怕孩子跟不上。其实她的孩子表现的挺不错,我观察的结果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

 

    于是我和这位妈妈坦诚地谈了起来。我们交流了将近一个小时,这位充满了焦虑的妈妈,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并且很感激我能够如此坦率地指出她的问题,她承认自己确实很焦虑,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她的时间通常抓得很紧,并且对孩子的要求很苛刻。只是我很担忧这位妈妈能否改正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因为孩子的成长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这个孩子已经开始对母亲进行消极反抗了。他并不知道这个反抗的结果对自己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他只是沉湎于对焦虑母亲的漠视中,彷佛只有这样,才能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谁说孩子不懂事呢?其实孩子什么都能感受到。唯一不同的是,孩子未必会知道该怎样做才是对自己真正有利的。

 

    作为一个5岁的孩子,妈妈给予的期望和压力已经很大了,对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在贴标签。

 

    在上课前,我递给孩子一个白板,让他画画。孩子很开心,可是妈妈强迫孩子说谢谢,并且说,不说谢谢就不能给他用,还说好孩子要懂礼貌。孩子很可怜很尴尬地看着我,我知道他心里一定谢谢了我。但是妈妈不同意,她把白板拿到自己的手里,一定要孩子看着我的眼睛大声说谢谢。最后我折中了一下,我要求孩子走到我的身边,贴在我耳朵上说了一声谢谢。我很开心孩子立即接受了我的建议,并且很愉快地对我表示了感谢,当然他得到了想要的白板。但是妈妈似乎很不满意,很忧虑地对我抱怨说孩子不懂礼貌。

 

    其实通过和家长的接触,我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目的是不明确的,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一味地要求孩子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是基于道德标准或者是知识水平,却往往忽略了情商的培养。而一旦孩子的所学知识没有达到想要的目标,首先投降退却的往往是家长。这点很奇怪,因为孩子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过程是漫长的,但家长们往往很心急。

 

    我过去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好在现在不会了,释之有时候还会有以前我给她留下的后遗症,她遇到不会的东西,第一个念头就是找理由放弃,因为如果做不好,我一定会插手或者会责怪她。现在这个现象好多了,我只是鼓励,除了鼓励,就是鼓励,哪怕她做得很差,也还是鼓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