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彤雅和先生开车来接我和妈妈,带我们和彤雅的父亲一起去了附近的一所寺庙——慈明寺。这所寺庙是台湾师父在此开办的,虽然占地不大,但十分幽静,感觉很不错。
正巧在大雄宝殿有法事,大概有不到百位的信众正在抑扬顿挫的念诵经文。刹那间我似乎又回到了鸡鸣寺,虽然念诵的内容,音调都不甚相同,但感觉很殊胜,我随喜了功德款,也在心里跟着默默地念诵着佛号。
寺庙的后方,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我办理了图书证,办理图书证非常容易,无需证件,只要填写自己的名字,还有联系方式就可以了,我借了两盒圣严法师的讲经碟片,一个是《心经生活——找回生命的刻度》,一个是《金刚经如是说——探索生命的频率》。
回来的路上,经过著名的一树山公园,停车进入散步片刻,秋风徐徐,阳光从树叶中洒下,巨大的树木,安静地洒落一地的落叶,放眼望去,真有些层林尽染的味道。
彤雅向我们描述了一家四口平时来这里游玩嬉戏的场景,那树,是伴随着女儿儿子一起长大的见证,那春夏秋冬的更迭转换,不同季节的美景,已经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我听了十分的羡慕。
在国内,我们一家三口每周到一个固定公园玩儿的机会真的是少之又少,不是爸爸要忙于生意,就是女儿要忙于功课,再不就是公园里人满为患,逢个什么“国际梅花节”之类的,还要封路,连车子都开不过去。
伯父对我说,其实人要看开些,该放下就要放下。是的,但是知道这句话的人很多,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位呢?正如白居易问鸟巢禅师,何谓佛教,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说,这个答案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明白,可是师父却说,三岁的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八十岁的老人未必做得。
一样的道理。
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很开心能在新西兰遇到彤雅一家,如此有缘,如此知心。前日彤雅给我一电话,问我:南老师你有没有买床头灯?答曰:还没来得及。她说正好在逛商店,看到一款比较合适,买来送给我。她和先生到了这里,就开始安装。当时我突然有种特别奇妙的感觉,好像我已经不是在国外了,而是又回到了国内,好像我们并不是刚刚认识两个月的朋友,而是认识了多年的好友,相互之间的熟稔,相互之间的默契,相互之间的关爱,让我十分感动。
记得我在国内的时候,偶遇记者聪灵采访我,一聊之下,十分投缘,遂成为知心好友。
也不过短短的几次见面,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不分彼此的宿世好友。想来真的有趣之极!现在我们每日会在网络上聊天,讨论修行的感悟,彼此支持和鼓励,彷佛我们已经深入到对方的心里。你说,这不是十分的奇妙吗?
还有很多好友,也是无意间相见,却结下了不解之缘。
真的朋友不一定要天天见面,不一定要每日觥筹交错,真的朋友,是心灵上的知己,是精神上的相互慰藉。所幸的是,我有这么多真心的朋友,难道还不效仿古风,来个侠义之交吗?
君子之交淡如水,凡朋友相交,贵在交心,贵在真诚,而不是利益至上,“君子以义为利,小人以利为利”,在这个世上,能够不为利益驱动,而直达心底来结交朋友的,少之又少了。
让林君庆幸且欣慰的是,无论是南京,还是奥克兰,身边都拥有了这样的好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是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成为余每日之功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