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总要慢慢才能适应?到奥克兰已经两周了,不过昨天我们的东西才刚刚到来,原来在基督城的房子比较大,又生活了大半年,所以还是有不少家当的。
周六的任务就是要把原本一个那么大房子中的东西,塞进一个还不到原来一间房子的里面,确实颇费周折。我和女儿发动起来,折腾了几个小时,最后终于勉强把所有的东西安排停当,哈哈,窗台上,床底下,桌子上,墙壁上,全都无所不用其极。能挂的东西就挂,能塞就塞,最后终于大功告成了。最后还多出了些不必要的东西全放进了几个箱子,让小叔子来拿走了。
突然发现最近自己心情有点焦虑,是不是人到中年,每每遇到一场变动就需要长时间的平复过程呢?坦然地说,我似乎已经被这样的突然变动折腾得累了。
刚才看到盐巴女的留言,她说她理解我。是啊,一个做母亲的要时刻给孩子准备好营养丰富的饭菜,要在各种环境下展现出坚强的一面,确实不容易哈。
似乎我的焦虑在于这一步看似冒险的棋,会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样的焦虑伴随着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伴随着女儿功课的繁忙,伴随着自己离开了佛光山将要再次得到奥克兰的认可,伴随着我必须把初到基督城的前期辛苦重新再来一次,所以真的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才可以。
好不容易在基督城熟悉了环境,认识了朋友,找到了工作,取得了大家的认可,结果霎那间全都没有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虽说是做好了心理准备,也满腔热情地开始大干快上,但是困难还是存在的,不是喊两声口号就可以搞定的。
最简单和最现实的,我发现自己带来的锅居然都无法使用,原因是相对于公寓内的迷你灶头,显然太大了,无法承担炒菜的光荣任务,而且房间的狭小,也让我开始拼命发展巷道和空间作战的能力。比如做饭的锅只能放在床边的地下,比如装垃圾的盒子不能放在门口,否则门就开不了,门口就是厨房,仅能容一人通过,昨天爷爷问我有厨房吗?我说有啊,有啊,不要担心。比如吃饭的时候必须把窄小的桌子清理干净,否则盘子和碗都没有地方放——而那个小桌子也只能放最多3个菜就满了。家里的亲戚来不了,因为没有地方坐,所以每次我都是把菜做好,亲戚来了之后我装进饭盒里给他们带走拿回家吃。
女儿倒还是很好,她真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孩子,房子再大,她也无所谓,房子再小,她也无所谓。那天买校服的时候,我刚刚交了1000多纽币的服装费,偏巧有一个韩国老师过来问我要不要二手校服,女儿立刻说要的,要的。可惜后来因为我已经缴费,学校不好退,只好作罢。女儿还很后悔,她说要是晚几分钟交钱就好了,可以省不少钱呢!对她来说,穿二手校服,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啊。
不由得想到像她这么大的时候,也许国内很多学生正是比名牌,比家里老爸有多少钱,比谁最酷的时候,她居然在为了无法买到别人不要的二手校服而后悔不已。
不过,在国内生活条件还算不错的我们,却从来没有见过她和别人比过,从小到大的衣服,都是买什么穿什么,从来不知道名牌为何物。她是一个多么单纯的女孩子哦。最喜欢的就是小狗了,让她报名牌她报不出来,让她谈谈狗的品种却如数家珍。
到了这里也是十分的节俭,毕竟费用昂贵。对女儿来说,能够上到她喜欢的学校,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了,其余的一切都无所谓啦。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通电话,也是陪读妈妈,告诉我说她很委屈的,说自己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那是啊,这里的任何东西,一旦乘以4.5,
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作为一个善于精打细算,体贴国内老公的妻子,是肯定什么都舍不得花的了。难怪我那位朋友委屈地说自己到了这里连一盒护手霜都舍不得买。想象一个在国内开着别克君威,不用上班的太太,到了这里恨不得连保姆的活儿都想接,辛苦的和儿子挤在一个小房间里,为了省钱连起码的护手霜都舍不得买。我听了真不是滋味啊!
因为我们是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我们不能打工,不能经商,除了消费和陪读,什么都不可以做。这样使得自己常常有一种被社会隔离的感觉,而且老公在国内的压力陡然增大。让人颇为无奈。这种生活的落差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的。
语言不通,也是大部分陪读妈妈的最大困难。她们年龄大多已经40岁左右,为了孩子万里迢迢来陪读,多年前学的英语早就忘得差不多了,现在需要重新捡起来谈何容易呢。好的语言学校太贵,学费和孩子的学费差不多,很多妈妈是舍不得的。觉得孩子的学费就已经很高了,怎么能再花同样的钱用到自己的身上呢?所以有很多教会的免费英语课程上就有很多陪读妈妈的身影。
一方面,要应付语言不通,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巨大落差,一方面还要照顾好孩子,不能有任何闪失;另一方面,还要发扬勤俭持家的美德,为了减轻国内老公的压力,尽量节省每一分钱——这就是典型的陪读妈妈的写照啊!
以前新西兰的移民局是同意将陪读签证转为工作签证的,结果很多陪读妈妈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取得了绿卡,孩子的学费自然也和当地人一样了。后来移民局反应过来了,陪读身份改变,让国家无形中损失了国际留学生的巨额留学费用,所以从前几年又颁布了一个规定,凡是陪读签证一律不可以转成学生签证或者是工作签证。——也就是说,你除了陪读,别的什么也别干。
对于工作也有规定,不可以在孩子在家的时候工作,不可以每周工作20个小时以上,那也就意味着只能做零工了。如此一来,能找的工作少之又少。如果语言不通,只能做些最基本的体力活,而且因为签证的特殊性,老板往往给现金不上税,一个小时比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数要少将近一半。
所以往往出来的人都非常渴望解决身份,因为那意味着福利,意味着你可以少花很多钱。
但解决身份,怎一个难字了得呢!
好在女儿的乖巧和懂事,让我这个做母亲的十分欣慰,也算没有白吃这些苦。
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
生活中的任何改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看你如何对待了。我想,让女儿经历一些辛苦的生活,对她没有坏处,只有好处,不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