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要回国了,女儿的小伙伴也要回国了。
我很怕好友的离去,勾起了女儿思乡的情结,更怕小伙伴的中途退却,减弱了她的进取之心。
几天前,女儿的小伙伴天天憧憬着回国的日子——回国有好吃的,有好玩儿的,有那么多亲人和朋友还有同学,而这里,有什么呢?
放眼望去,这里就是一个大农村。除了有不假人工的天然草坪,大树,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没有鳞次节比的游戏机房,只有每个区域的图书馆;没有歌舞厅卡拉OK厅,只有电影院;甚至没有大型的商场,唯一一个大型的商场和国内任何一个大型城市的普通商场相比较都显得那么的可怜。这里的所有商场包括超市在下午5点全部关门,有个别大型超市能坚持到7点就很了不起了。周六开门,周日很少有商场开门,马路上显得冷冷清清。
难怪我当初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基督城很安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确实,这里的生活有种让我脱离城市的感觉,出门就是大草坪,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了形如郊区的地方,偶尔能看到散养的牛和马,甚至还有驼羊。
可是,这的确是新西兰第三大城市,是南岛最大的城市,它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过35万。不知道其余的小城市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却无比喜欢这里的一切。
因为它的生活非常方便,对我这个路盲加路痴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对我这个吃饭只要一个菜就打发的人也最合适不过了,对我这个酷爱大自然美景的人最合适不过了,对我这个喜欢安静地坐在家里看书视逛街为苦刑的人也最合适不过了。
送女儿游泳,跳拉丁舞,学习摄影,哪一个距离都不会超过15分钟的车程。一马平川,没有上下坡,没有左弯右绕,最宽的马路就是6个车道,也稀少的很。
年轻人不喜欢这里,他们觉得这里太安静了,太缺少激情了,生活中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少了。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说,愿意留在基督城的,几乎都是喜欢安静的人,也几乎都是缺乏斗志的人,因为这里的生活太安逸太平静太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了。
奥克兰不一样。很多人都说喜欢那里,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喜欢那里。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解释就是:奥克兰有什么好?那么大,那么乱,那么多人,和香港上海一样,如果是那样,我还出国干什么?
当然这个解释都是基督城的人们给我的。
但是因为有家人的关系,(先生的弟弟妹妹父母都在那里),基于亲情考虑,我还是决定亲自带女儿去看看。
本来已经帮女儿和好友女儿报名了华德福,就等今年结束,明年开学就直接上华德福了。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好友这样一走,对女儿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震动。
女儿本来一向是“胸无大志”的,我从来听不到她说出什么励志性的语言,也许是我的消极思想感染了她。记得我曾经刺激过她一次,说了一句不知是谁的名言:宁做雄鹰搏击一日,不做乌鸦苟活百年。那时女儿还小呢,她冒出来的话让我很快闭上了要教育她的嘴巴。她说:乌鸦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人人都要做雄鹰?我愿意做一只快乐的乌鸦,还能活一百年呢!
可是,也许是年龄渐大,也许是经历了这番折腾,女儿最近突发惊人之语。她突然宣布自己决定上美国的名牌大学,而且是非前50名不去。
我不知道她的这些想法是从哪里来的,按照我的想法,就上个华德福中学,然后上个基督城的坎特伯雷大学或者到奥克兰上个奥大,是很简单的。而如果决定去美国读书,花费的精力就不一样了,而且只有奥克兰才有和美国大学相衔接的课程设置,这和我当初的设想实在差距太大了。
女儿偏偏不,她每天兴趣十足地在网络上寻找美国的大学介绍,寻找她感兴趣的学校,寻找一切她想知道的知识,而且还自己和留学中介联系读美国大学的事宜。
我冷眼旁观,怕她三分钟热度。
人家却不然,忙得不亦乐乎,听说去美国要考托福,立马开始每天背托福单词,听说需要sat成绩,开始立马寻找考试资料。看她认真用功的样子,不像是开玩笑。
此热情持续了将近两个星期,这丫头还是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我说,美国的大学很贵,你想去就自己考吧,拿到全奖就去。
这丫头回答我:那好啊。
我问她:基督城不好吗?为什么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
她的回答是:人生哪里能没有压力呢。
我不再劝阻她了,并且开始认真思索这个问题了。也许我是老了,千帆过尽,世事纷扰也见过了,现在想要休息了。想要过一段平静的生活了,而女儿,正值花季年华,正是想要拼搏的时候,罢了罢了,给她机会让她去闯闯吧!
给她设置了种种障碍,可是她却丝毫不放在心上,奇怪的是以前为什么从来没有表现出来呢?我本来以为我的孩子是非常甘于平凡和寂寞的一个小姑娘。
我该高兴呢?还是该忧虑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