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收购大宝引发业界反思
(2008-08-20 14:02:30)| 标签: 强生收购大宝日化刘静安中国 | 分类: 聚焦大事件 | 
专家称:民族品牌应走自己发展之路
“大宝,天天见”,如今提及这句熟悉的广告语,令人唏嘘。近日,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生)宣布全盘接手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宝)。资料显示,大宝整体转让金额约3亿美元,成为截至目前外资并购国内日化品牌的最大标的。
大宝官方网站显示,强生7月30日宣布其已完成从北京三露厂和大宝公司职工持股会收购大宝的交易。该收购已获得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并完成了必要的收购程序。交易条款中包含了一份全面的员工安置方案,以有效保障员工利益。
早在去年2月27日,大宝就已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转让其整体股权,并开出了23亿元的转让价格。根据挂牌公告,转让的形式为股权整体转让,包括北京三露厂持有的83.42%的国有股份与大宝公司职工持股会持有的16.58%的股份。同时挂牌信息还显示,收购方必须是从事护肤品生产和销售业务的企业,并且拥有在国内或世界范围内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好市场表现的护肤品品牌。同时,收购方应承诺继续使用和发展大宝品牌,优化和提升该品牌的知名度,并且支付的股权转让价款不低于挂牌价且必须一次性支付现金。
虽然大宝开出的股权转让价码不低,但跨国企业并未因此退却。日化巨头强生、联合利华、宝洁、雅芳此前纷纷表示有意收购大宝,而最终大宝还是被强生收购。强生总裁吴人伟说:“该交易进一步体现了强生扎根中国市场,致力于发展中国消费健康护理行业的承诺。我们计划借助强生在市场营销、研发和产品创新领域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大宝品牌。”
大宝的前身是北京三露厂,该厂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安置残疾人就业而设立的国有福利企业,始建于1958年,1985年转产化妆品。从1997年开始,大宝连续8年夺得全国护肤类产品销售冠军。2003年在行业中市场份额是17.79%,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在国内日化市场一度风光无比,甚至连宝洁、欧莱雅等国际巨头也不敢小觑。
但是,公司的发展隐患一直存在,大宝品牌一直停留在低端市场,没能进入以跨国化妆品公司为主体的合资品牌占据的中档市场,更无法撼动进口品牌一统天下的高档市场。在国外品牌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强烈冲击下,自2004年起大宝市场占有率出现负增长,净利润逐年下降。近几年,大宝与中国化妆品行业近20%的发展速度相比,显得上升乏力。此外,大宝除SOD蜜外,有影响的新品并不多。种种因素综合之下,大宝走上了转让整体股权之路。
面对收购案,北京日化协会会长刘静安分析,在后WTO时代,中国日化行业市场大,利润空间也不小,因此对跨国公司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并购,通过这种方式,目前中国市场上约80%的日化产品都是外资品牌。他说:“对于中国日化企业而言,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资本实力。相对来说,中国企业缺少资金支持以及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自主创新的技术以及品牌运作和战略抗衡的经验等,国内企业虽有本土渠道和终端网络优势,但也显得势单力薄。”
实际上,在大宝遭遇强生收购之前,不少民族日化品牌已接连被卷入收购大潮,如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丝宝集团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被德国拜尔斯道夫购入,中华牙膏也成为联合利华旗下品牌等等。这次收购,人们十分关注身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大宝品牌的延续问题,虽然强生高级公关经理何焰一再表示,两者的合作是强强联合,保留和进一步发展大宝品牌是强生的业务重点之一,但国内的业内人士对此不抱乐观态度。
北京汉鼎世纪咨询执行总裁王涛认为,外企绝不会让收购来的品牌走高端路线,而对自己的品牌形成冲击。强生收购大宝的意义是不但拥有大宝已有的低端市场的四成份额,而且借助大宝的渠道,将强生的婴儿用品等其他日化产品渗透到国内二、三线市场。营销专家路长全说:“强生对大宝关于品牌的承诺不过是短期内给中国人心理上的安慰,这样的承诺在很多外资收购案中都提出过,比如当年百事可乐收购天府可乐的承诺,可现在天府的影子在哪儿?大宝只是又一个本土品牌沦陷的个案,10年后国人才会看到民族品牌的力量和重要性。”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