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一)教育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它强调“自然发生”。观察法,就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一般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两种。
一般日常的观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科学观察,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计划,对于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较深入的认识。教育观察则属于科学观察。
(二)教育观察的基本特点
教育观察的基本特点是:
1.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教育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确定了观察的范围、形式和方法。
2.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教育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即不改变观察对象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过程,使研究者能够考察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表现。在观察过程中一般不需要有特殊环境或使用复杂工具,能较客观真实地搜集第一手资料。
3.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观察是在自然状态条件下,直接观察某教育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观察结果作明确、详细、周密的记录,力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并以科学理论分析、判断和理解观察结果。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原则
运用教育观察研究,根本在于如何提高观察效率,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使观察得到的经验事实材料与被观察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1.目的性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研究者必须知道每次观察的重点和方式,特别是要按照研究的目的认真选择典型观察对象、环境条件和工具。也就是说,要以研究课题确定的目的为标准,使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其主要过程得到充分的表露。
2.客观性
观察中常会因以下主观因素而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先入为主的偏见;无意过失;假象和错觉。
要坚持观察的全面、系统、客观,使观察所得的经验事实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就要做到尽可能地从多方面观察事物,把握客观对象的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如实地反映现实情况,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
3.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观察时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观察的自觉性,不仅表现在搜集事实材料的可靠性上,而且表现在对观察结果的科学解释上,表现为从事实材料中概括提炼形成的观察结论的可靠性。对同一教育现象,由于个人的认识、经验、理论、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由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异,这正是自觉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使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二)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到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三)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它的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每当其一种行为发生时,观察者及时进行观察记录。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四)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即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一)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
要明确在观察中要了解什么情况、搜集哪方面事实材料,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也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观察和如何观察的问题。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对观察客体要进行明确的单位分类,对所观察的事物要确定最主要的方向,观察提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防止有效信息被遗漏。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做好记录。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1.描述记录:
描述记录包括日记描述法、轶事描述法、连续记录法
2.取样记录:
取样记录于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较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既获得可靠的观察资料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它包括时间取样(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发生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事件取样(以事件、活动作为选择标准进行分类取样)
3.行为核对表:
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下面划勾。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