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北京2历史渊源(旧作)

(2023-10-31 10:33:27)
标签:

北京的历史渊源

旅游文化

文化采风

星座

颐翁诗词

分类: 话说北京

          北京猿人谈恋爱避“雷”有术                     北京密云中国印大型摩崖石刻落成(图)   

 “中国印”高96米、宽76米,采用瓦背体格式,镌刻在海拔968米的云龙涧主峰。其中“京”字印高76米、宽38米,石刻深50厘米、宽8米;碑文阴刻采用繁体隶书格式,全高8米、宽16.8米;石刻看台宽20米、长40米。

               话说北京    历史渊源

    北京何时开始有人?据最新考证是77万年前。

    而不是过去的考证的四五十万或五六十万年前。

    有史料记载的文明史,除石器,火塘,洞穴,种子等等之外的实物古董。当然还有春秋墓葬,汉墓,长城,故宫等等等等。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青铜器上的所谓金文。首都博物馆保存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共展出文物132件(组)。展示了北京地区青铜器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首博所收藏的青铜器独具北京地区特色,许多器物是国之重宝,具有极高史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17.7厘米、径13.8厘米。扁足作夔龙形,龙口承鼎,龙尾为足。器内底铸有铭文“扬作父辛宝阝尊彝”,意思是贵族“扬”铸此鼎祭祀其父“辛”。“宝阝尊彝”是对青铜礼器的泛称。 戈父甲甗,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甗是蒸食器,下半部是煮水的鬲,腹内壁铸有铭文“戈父甲”。圉方鼎,高33厘米、径18.2厘米。此鼎器盖可倒置做浅盘。装饰于口沿下的一首双身龙纹系同时表现龙的两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独特的艺术透视法。器盖内与器腹内铸有相同铭文:“休朕公君,燕侯赐圉贝,用作宝阝尊彝”。铭文记载了贵族“圉”参加周王典礼并获赐贝币,铸鼎纪念这一殊荣。

首博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

   兽面纹方座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2.1厘米、径18.9厘米。器内底铸有铭文“作文祖宝阝尊彝”。
    北京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当属西周燕国文化。燕侯墓M1193中的铜器铭文曾载,燕侯克就封燕国时,带来了周王分给他的羌、微等六个方国部族,与周初其它分封国、如鲁国得到的“殷民六族”等意义相同。周灭商后,将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同族或同盟,每个被封者都要靠自己的武力来维持领地,周灭商时,强大的武装力量被瓜分成许多支各自为战的小股力量,曾为商臣的一些小国部族愿意服事周人以保有贵族地位,燕侯封国,实际是来源复杂,表现特异的文化多面组合状态。

    几十年来,在琉璃河地区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器物及铭文,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周武王克商之后,“封召公于燕”及燕国存在的历史真实性;而考古发现的城址遗迹,确认了西周初期燕国古城的存在和准确位置及规模。特别是70年代以来,经考古界、史学界、天文学界等多学科、多领域利用考古发现、文献资料联合开展的北京建城年代的讨论和综合研究,更是将这一考古发现及史学研究工作推向深入,特别是天文学家利用现代天文学知识和方法并运用现代科技运算手段,对文献记载的关于武王伐纣时,出现在天空的那颗著名岁星这一天文现象进行推算、研究,并得出一个更精确的时间结论,从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将周武王克商分封燕、蓟的年代,准确地定位在公元前1045年。

    这些诸多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不容置疑地将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追溯到遥远的西周初期,从而再现了北京古都城市的辉煌历史。西周初期周武王对当时的燕、蓟等国的分封,是北京城市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当时的北京地区及我国广大北方地区的开发、建设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琉璃河古燕都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悠久的建城史——距今已达3050年,是我国古代建城历史最早的城市之一;二是形成了北京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城市发展系列。从西周至明清以来各时期历史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和遗迹保持了历史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考古成果显示,琉璃河古燕都城在当时已是一座具有较大规模的城池;城墙东西长达850米,南北残存600余米,墙体用土夯筑,厚度约4米,为增强其防御能力,将城墙分筑为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等三部分,城墙外围环绕沟池,即早期的所谓“护城河”城墙下部曾发掘出一条用河卵石砌筑的排水沟以及城内的居住区域等。可以看出,地处北方地区的燕都古城,与中原同时期的商周古城共同进入我国早期城市文明的艺术殿堂。北京地区以后出现的汉、唐幽州城、辽代南京城、金代中都、元大都等历史延续最终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建于北方的元、明、清统一国家都城的确立,奠定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北京历史上这些曾辉煌一时的古代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现在多已变成遗址、遗迹。但往昔的历史风采及现存的残墙遗迹,仍能构成一部北京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展示着昔日的建设成就与辉煌。正是由于具有了3000余年城市发展史的雄厚根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古都仍然成为全国的首都,继续发挥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功能。颐翁有诗叹曰,

  古都周燕青铜证,炎黄阪泉战不虚。蚩尤墓葬直需看,早有先人洞顶居。

  而今不去思古朴,楼林只叹恨天低。烟雾缭绕奇缺水,期盼疏散星汉稀。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北京猿人登上话剧舞台《猿人的原始之恋》将演

                    北京猿人老了20多万岁教科书内容将改写

周口店猿人洞72年后再发掘

    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处。(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欧阳晓菲摄

 据了解,北京周口店遗址文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包含27处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40多个人类化石遗骸,10万多件石器,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这些材料为研究人类发展史和阐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提供了珍贵而生动的实证,是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也是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在远古时期和汉唐时期,人们每年的祭祖,都是到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边的黄帝陵祭祖。那里有黄帝陵和蚩尤墓。那时在中国的古籍上,只有一个桥山,就是指涿鹿县黄帝城附近的桥山。黄帝在此驾崩,葬于此。可到了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北方大片的领土被少数民族占领,汉人包括北宋朝廷都无法到被金人占领的涿鹿黄帝陵祭祖了。只好在黄帝的迁徙出发地举行祭祖。陕西也把当地的山改名叫"桥山"。

  我看祭祖黄帝是应该的,[转载]哪里才是真正的黄帝陵?但是应该到真正的黄帝埋葬地,河北诼鹿县黄帝陵祭祖。蚩尤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去涿鹿祭祖,可以把两位先祖一块祭奠。 在河北涿鹿县周围,那些很偏僻的地方,却存留着大量的古地名。那里是真正的黄帝定居地.
  河北省考古研究所解放后多年在那里进行考古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文化和仰韶文化彩陶都同时出现在涿鹿附近的考古发掘中,很是奇怪。这两只代表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的文化,为什么都来到河北北部的这个地区呢?这使专家们认真看待司马迁史记里关于炎,黄二帝在这里进行史前著名的 "阪泉大战" 的记载。
     这里有蚩尤寨,蚩尤墓。使人回忆起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著名史前大战 "涿鹿之战"。
   最使我感动的是文物部门在寻找蚩尤墓的具体地点时的情景。八十年代末,人们对政策的变化还吃不准。蚩尤的守墓人,不愿说出蚩尤墓的地点。县里文物部门做了工作后,守墓人问: 你先说清楚蚩尤是好人,还是坏人。你们会不会毁掉蚩尤墓?县里人说: 蚩尤也是中华史祖之一,我们是要保护它的墓。守墓人这才把他们领到蚩尤墓前。县里马上拨款对蚩尤墓给以整修,还让原来的守墓人守护。五千年后,蚩尤的部族后人,还在为蚩尤守陵!仅此一点,就让我知道蚩尤在五千年前的势力有多么强大。难怪黄炎联盟都险些败在他的手下呢!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共展出文物132件(组),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作为贯穿展览的两条轴线,通过展示北京地区独特的青铜文化面貌,将北京地区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地位呈现出来,展示了北京地区青铜器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首博所收藏的青铜器独具北京地区特色,许多器物是国之重宝,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17.7厘米、径13.8厘米。扁足作夔龙形,龙口承鼎,龙尾为足。器内底铸有铭文“扬作父辛宝阝尊彝”,意思是贵族“扬”铸此鼎祭祀其父“辛”。“宝阝尊彝”是对青铜礼器的泛称

    圉方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33厘米、径18.2厘米。此鼎器盖可倒置做浅盘。装饰于口沿下的一首双身龙纹系同时表现龙的两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独特的艺术透视法。器盖内与器腹内铸有相同铭文:“休朕公君,燕侯赐圉贝,用作宝阝尊彝”。铭文记载了贵族“圉”参加周王典礼并获赐贝币,铸鼎纪念这一殊荣。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11厘米,径33厘米。盘内底铸有铭文“癸伯矩作宝阝尊彝”。此盘造型古朴,纹饰精湛,是一件具有商末遗风的文物精品。

首博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

    兽面纹方座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22.1厘米、径18.9厘米。器内底铸有铭文“作文祖宝阝尊彝”。 

周灭商后,武王(或成王、周公)封召公奭于商北燕故地,召公在朝辅政,由其长子主政。亳在此时改称“圣聚”。遗址出土了大量带有“偃”(或匽)字的西周时代的青铜器。有的青铜器铭文还记载了偃侯派人到国都为召公送食物等等,并有六匹马的车马坑和许多奴隶殉葬墓。还出土有西周时代的板瓦,证明西周在圣聚修焦过宫殿。  《史记·周本纪》记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左传·昭公九年》记述周武王时的国土,“燕,亳,肃慎,吾北土也。”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说明西周初年北燕已属于周王朝的一个方国了,这个方国的都城就在董家林。《太平寰宇记》说这里“在燕为中都,在汉为良乡县”。是十分正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