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高96米、宽76米,采用瓦背体格式,镌刻在海拔968米的云龙涧主峰。其中“京”字印高76米、宽38米,石刻深50厘米、宽8米;碑文阴刻采用繁体隶书格式,全高8米、宽16.8米;石刻看台宽20米、长40米。
旧作重发
话说北京 2 历史渊源
北京何时开始有人?据最新考证是77万年前。
而不是过去的考证的四五十万或五六十万年前。
有史料记载的文明史,除石器,火塘,洞穴,种子等等之外的实物古董。当然还有春秋墓葬,汉墓,长城,故宫等等等等。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青铜器上的所谓金文。首都博物馆保存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共展出文物132件(组)。展示了北京地区青铜器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首博所收藏的青铜器独具北京地区特色,许多器物是国之重宝,具有极高史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17.7厘米、径13.8厘米。扁足作夔龙形,龙口承鼎,龙尾为足。器内底铸有铭文“扬作父辛宝阝尊彝”,意思是贵族“扬”铸此鼎祭祀其父“辛”。“宝阝尊彝”是对青铜礼器的泛称。 戈父甲甗,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甗是蒸食器,下半部是煮水的鬲,腹内壁铸有铭文“戈父甲”。圉方鼎,高33厘米、径18.2厘米。此鼎器盖可倒置做浅盘。装饰于口沿下的一首双身龙纹系同时表现龙的两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独特的艺术透视法。器盖内与器腹内铸有相同铭文:“休朕公君,燕侯赐圉贝,用作宝阝尊彝”。铭文记载了贵族“圉”参加周王典礼并获赐贝币,铸鼎纪念这一殊荣。

兽面纹方座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2.1厘米、径18.9厘米。器内底铸有铭文“作文祖宝阝尊彝”。
北京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当属西周燕国文化。燕侯墓M1193中的铜器铭文曾载,燕侯克就封燕国时,带来了周王分给他的羌、微等六个方国部族,与周初其它分封国、如鲁国得到的“殷民六族”等意义相同。周灭商后,将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同族或同盟,每个被封者都要靠自己的武力来维持领地,周灭商时,强大的武装力量被瓜分成许多支各自为战的小股力量,曾为商臣的一些小国部族愿意服事周人以保有贵族地位,燕侯封国,实际是来源复杂,表现特异的文化多面组合状态。 几十年来,在琉璃河地区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器物及铭文,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周武王克商之后,“封召公于燕”及燕国存在的历史真实性;而考古发现的城址遗迹,确认了西周初期燕国古城的存在和准确位置及规模。特别是70年代以来,经考古界、史学界、天文学界等多学科、多领域利用考古发现、文献资料联合开展的北京建城年代的讨论和综合研究,更是将这一考古发现及史学研究工作推向深入,特别是天文学家利用现代天文学知识和方法并运用现代科技运算手段,对文献记载的关于武王伐纣时,出现在天空的那颗著名岁星这一天文现象进行推算、研究,并得出一个更精确的时间结论,从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将周武王克商分封燕、蓟的年代,准确地定位在公元前1045年。
这些诸多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不容置疑地将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追溯到遥远的西周初期,从而再现了北京古都城市的辉煌历史。西周初期周武王对当时的燕、蓟等国的分封,是北京城市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当时的北京地区及我国广大北方地区的开发、建设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琉璃河古燕都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悠久的建城史——距今已达3050年,是我国古代建城历史最早的城市之一;二是形成了北京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城市发展系列。从西周至明清以来各时期历史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和遗迹,保持了历史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考古成果显示,琉璃河古燕都城在当时已是一座具有较大规模的城池;城墙东西长达850米,南北残存600余米,墙体用土夯筑,厚度约4米,为增强其防御能力,将城墙分筑为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等三部分,城墙外围环绕沟池,即早期的所谓“护城河”城墙下部曾发掘出一条用河卵石砌筑的排水沟以及城内的居住区域等。可以看出,地处北方地区的燕都古城,与中原同时期的商周古城共同进入我国早期城市文明的艺术殿堂。北京地区以后出现的汉、唐幽州城、辽代南京城、金代中都、元大都等历史延续最终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建于北方的元、明、清统一国家都城的确立,奠定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北京历史上这些曾辉煌一时的古代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现在多已变成遗址、遗迹。但往昔的历史风采及现存的残墙遗迹,仍能构成一部北京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展示着昔日的建设成就与辉煌。正是由于具有了3000余年城市发展史的雄厚根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古都仍然成为全国的首都,继续发挥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功能。颐翁有诗叹曰,
古都周燕青铜证,炎黄阪泉战不虚。蚩尤墓葬直需看,早有先人洞顶居。
而今不去思古朴,楼林只叹恨天低。烟雾缭绕奇缺水,期盼疏散星汉稀。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20109月10日,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和北京一九九八国际青年艺术剧团共同制作的史诗话剧《北京猿人的原始之恋》在海淀剧院隆重推出。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北京猿人的艺术形象请上话剧舞台。 据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的隗主任介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其重要地位和知名度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国人心目中还缺乏应有的认知,每年慕名而来的有很多外国朋友。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了。正是为了使更多的国人了解祖先的生活,所以该博物馆和北京一九九八国际青年艺术剧团共同打造了这部话剧。
该剧的编剧导演王鹏博介绍,《北京猿人的原始之恋》描写了北京猿人之间的生死爱恨和他们与大自然以及野兽的顽强搏斗。事实上,这部戏最早的创作初衷源自于王鹏博和本剧的艺术总监、画家吴东魁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王鹏博介绍,当年两人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游览,发现这里冷冷清清。两人十分感慨,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祖先发源地,本该得到后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地方,谁知竟人烟稀少。于是两人商量,共同打造出一部关于祖先的文艺作品以告慰祖先。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种种原因,这件事情一拖就是20年。
为了表现原始人的风貌,主创团队决定让演员们穿上隐形衣进行表演。据介绍,隐形衣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衣服有弹力,紧身,颜色也要漂染得接近猿人肤色,而且整件隐形衣还要“长”出猿人毛发。毛发是牛尾染成棕色后,一根根织进隐形衣上的,可谓费时费力,一件隐形衣造价高达五千元左右。据主办者介绍,在海淀剧院演出之后,这部话剧还将搬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进行实景演出。
从《北京猿人的原始爱情》的剧名上看,爱情似乎是该剧主题。但在为了繁衍抢夺女人的原始荒蛮时代,谈爱情绝对不靠谱。对此,王鹏博坦言,爱情不过是噱头。“看剧情介绍就会明白,我们真正表现的其实是猿人对后代的责任和牺牲,代表最朴素的人性。我们没有任何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企图,就是单纯以正剧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王鹏博说。
《北京猿人的原始之恋》描写了北京猿人之间的生死爱恨和他们与大自然以及野兽的顽强搏斗。


在保护清理的同时,专家将对地层进行观测和取样,继而对样品开展系统的沉积学、环境学和年代学分析测试,了解遗址的地质形成和应力,建立更加系统、精确的年代和环境变迁框架,为遗址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改善猿人洞剖面外观、放置更清楚的标识、利用揭取的样品进行地层序列复原等举措,提升遗址的展示和科普水平。 《自然》杂志同时配发美国学者拉塞尔·乔洪等人的评论说,最新测定成果将北京猿人的生存时间推向了一个更寒冷的年代。与四五十万年前相比,77万年前地球要寒冷许多,那时正处于一个小冰期。新测定结果将使得学术界对古猿人在寒冷气候下的生存能力有新的认识。 1929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龙骨山猿人洞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确认猿人代表了人类进化中的重要阶段,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研究史中最为动人的发现之一”。1936年,贾兰坡又先后在猿人洞发现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1930年,考古工作者在离猿人洞100多米远的山顶洞中,发现了2.7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
但所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失踪。
 |
山顶洞人文明史的展板。韦昕摄 |
据了解,北京周口店遗址文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包含27处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40多个人类化石遗骸,10万多件石器,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这些材料为研究人类发展史和阐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提供了珍贵而生动的实证,是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也是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在远古时期和汉唐时期,人们每年的祭祖,都是到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边的黄帝陵祭祖。那里有黄帝陵和蚩尤墓。那时在中国的古籍上,只有一个桥山,就是指涿鹿县黄帝城附近的桥山。黄帝在此驾崩,葬于此。到了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北方大片的领土被少数民族占领,汉人包括北宋朝廷都无法到被金人占领的涿鹿黄帝陵祭祖了。在黄帝的迁徙出发地举行祭祖。陕西也把当地的山改名叫"桥山"。
但是应该到真正的黄帝埋葬地,河北诼鹿县黄帝陵祭祖。蚩尤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去涿鹿祭祖,可以把两位先祖一块祭奠。 在河北涿鹿县周围,那些很偏僻的地方,却存留着大量的古地名。那里是真正的黄帝定居地. 河北省考古研究所解放后多年在那里进行考古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文化和仰韶文化彩陶都同时出现在涿鹿附近的考古发掘中,很是奇怪。这两只代表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的文化,为什么都来到河北北部的这个地区呢?这使专家们认真看待司马迁史记里关于炎,黄二帝在这里进行史前著名的
"阪泉大战" 的记载。
这里有蚩尤寨,蚩尤墓。使人回忆起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著名史前大战
"涿鹿之战"。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决战,蚩尤做为在南方最大统治集团的首领,怎么会到河北北部的这么偏远的地方来.而且还战死后埋在这里呢。 看看现在的矾山镇,就是一个小山村。它没有任何修饰。但是它周围存在的众多历史古迹却令人惊叹。黄帝城在这里,黄帝统一合符的地点釜山在这里,黄帝和蚩尤打仗的定车台在这里,轩辕湖和黄帝泉在这里...... 陕西只能造一个黄帝的衣冠冢,但是它造不了黄帝时代众多的地点和历史遗迹。而在偏僻贫穷的小村镇涿鹿的矾山,这些古迹比比皆是。另外,没有一个皇帝死后会到离着几千里外的地方去埋葬的。在宋代以前,没有任何古书里有黄帝葬陕西的记载。但却有历代到涿鹿祭奠黄帝的记载。
最使我感动的是文物部门在寻找蚩尤墓的具体地点时的情景。八十年代末,人们对政策的变化还吃不准。蚩尤的守墓人,不愿说出蚩尤墓的地点。县里文物部门做了工作后,守墓人问:
你先说清楚蚩尤是好人,还是坏人。你们会不会毁掉蚩尤墓?县里人说:
蚩尤也是中华史祖之一,我们是要保护它的墓。守墓人这才把他们领到蚩尤墓前。县里马上拨款对蚩尤墓给以整修,还让原来的守墓人守护。五千年后,蚩尤的部族后人,还在为蚩尤守陵!仅此一点,就让我知道蚩尤在五千年前的势力有多么强大。难怪黄炎联盟都险些败在他的手下呢!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共展出文物132件(组),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作为贯穿展览的两条轴线,通过展示北京地区独特的青铜文化面貌,将北京地区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地位呈现出来,展示了北京地区青铜器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首博所收藏的青铜器独具北京地区特色,许多器物是国之重宝,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