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重发
北京的教育 话说北京 61
我的话说北京系列博文,曾写过一篇北京的高校。但还没有涉及北京的中小学和北京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看来好像至少要再写一篇北京教育博文,才能使未来过北京和对北京教育不甚了了的朋友粗略了解一下北京教育的现状。
北京除高校之外,还有多少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高中学校?此前我也没太在意过。现在孙子上初中二年级了,忽然使我想了解一下北京的中小学和中等专业教育问题来。 根据市教委《2009-2010学年度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目前本市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96.5万人,其中城八区在校生共52万人,按照免收教科书最低费用每人90元计算,此次政策落实后,本市中小学生最少将省下4680万元。此前,本市已经实现对10个远郊区县和朝阳、海淀、丰台三区农村中小学中非农户籍学生免收教科书费。2008年,本市曾提出过免除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费,但因全市学校大面积抗震加固、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因此2009年9月的免教科书费计划“泡汤”。据悉,经市政府同意,本市自2010年秋季起,将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范围,更换部分学科循环使用教科书。
可据我所知,不仅教科书没有过免费,学费杂费都相当高。多数家庭都要交择校费啊。否则就要与民工子弟一起上一些条件差的中小学校。而且学费也不低。少则一学期几百元,多则几千甚或上万啊。您又找哪去说理去啊。基本上是各个家庭自己的梦自己去圆啊。谁乐意让孩子上差的学校呢?于是只好多数学生都交择校费了。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教育产业。不仅如此。教师在课内不提高教学质量,平时就办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假期更是名目繁多的业余补习班。不只是孩子们每天奔波劳碌。家长们接接送送忙得一塌糊涂。弄得高考分数,还不敌偏僻乡镇。您说说,这叫什么事啊。这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核心已经不是教师和教材问题了。而是千方百计地掏家长的钱包啊。
过去各种技校和职业高中都是免费或低学费的。现在老的中专都升格为大专了。新办的中专技校,学费都是每学期千八百。而且毕业后都是自谋职业。现在做学生之苦,特别是做城市中小学生和高中技校高校学生之苦,何止是苦不堪言啊。 您把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产业来搞,可想而知那作为产品的学生是如何忍受被加工制造之苦的。家长又是如何无止境地被折腾和掏腰包的。难道我们过去的教育不是产业时,就没有出过人才不成?难道这国民生产总值就非要靠教育往上拉动不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职业学校最多时曾发展到400多家,可是现在北京各区都只保留了一两所职业高中,直接原因是招不上来学生。为什么?主要还是就业没着落,还不如上各种培训班实惠呢。培训班也可以发各种各样的文凭,通过关系照常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其他原因当然很多。生源自然减少是一个方面,这些年北京市整个中考学生数一直呈自然下降趋势。还有,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子女的期望值也上去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普高、上大学。更重要的是,现在整个社会用人胃口越吊越高,重学历、重文凭,导致现在的职高生源不仅下降而且越来越不理想。当年,初中毕业中等偏上的学生都会选择读职高,而现在,只有那些5门文化课不及格、品行不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才会考虑上职高。越是这样,越会产生连锁反应,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也就越成问题。哈哈,竟说北京教育的坏话了。那就看看全国的教育问题吧。北京也许不是最坏的。
11月17日至18日,主题为“一切为了农村学生”的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院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此间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燕赵都市报》11月19日)
据报载,10年间,辍学的主体已经由高年级迁移到小学一、二年级。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辍学学生分别为51.08万人、55.86万人、64.28万人、51.81万人,辍学率分别为29.18‰、31.71‰、37.35‰、31.16‰,占年辍学学生的60%~80%,为历史最高峰。“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撤并教学点,不仅使大量的小学低年级孩子辍学,更为可怕的是还会使大量的儿童不能入学,每年可能产生新文盲上百万。”韩清林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全国小学辍学率已经倒退到1999年以前的水平。”哈哈,看来教育形势全国都不太乐观呢。北京可能主要还是那些民工子女,有些上不了学的问题需要好好解决啊。一些教育官员常以“做大做强”作为评价学校标准,大的学校,往往被领导认为是办学水平高的标志,得到较多的荣誉,而小的学校,往往被认为是办学水平不佳的标志,这些错误的观念至使一些基层教育官员用“撤校并校”来泡制政绩工程。经济效益成“撤校并校”
的驱动力,几个小的小学变成一个大的小学,可以减少老师的数量,可以进行教育资源的垄断,有关教育部门可以凭此来获得收益。因为孩子远离家庭,要在学校食宿,住宿费和伙食费将给学校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有些教育官员会赚得盆满钵满,但那些无辜失学孩子眼里的绝望与泪水你们看见了吗?“撤校并校”其实是破坏教育生态平衡的一种行为,孩子去上学不能每天回家,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关爱,孩子远离家庭,可能会造成亲情的断裂,这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此外,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本没有能力承担在外读书费用的能力,只能辍学,这无疑是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全国每年可能产生新文盲上百万,这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会造成国进民退,一个社会,国民素质的低下会制约社会的进步,制造社会的隐患。教育还是少一点功利,多一些博爱天下为好,教育不是摇钱树,而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摇篮,多一个人类走向文明的摇篮,人类就多一份希望。热切盼望取消教育产业的提法,盼望不要把教育纳入jdp考核指标来考核官员的政绩。改由适龄学生入学率,国民文盲扫盲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等指标来考核。
颐翁有诗叹曰,
教育何必产业化,读书学习识无涯。人才粘连铜臭气,倡廉反腐怎奇葩?
统计指标当独创,莫为资本乱嘘哗。市场不是唯一路,民生植根福中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