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遐想(旧作)
标签:
母亲节的遐想旅游文化文化采风星座颐翁诗词 |
分类: 节日人文 |
据测定,萱草花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硫胺素、尼克酸、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钠、镁、硒等人体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较好的疗效。《本草正义》载:“萱草花,今为恒食之品,亦禀凉降之性,《日华》谓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苏颂谓利胸膈,安五脏;濒湖谓消食利湿热,其旨皆同。又今人恒以治气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颇著。”现代科研证实,萱草花具有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保健蔬菜。黄花菜中还含有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成分,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大便的排泄,因此可作为防治肠道癌瘤的食品,同时还有抗菌、增强免疫力的功能,常吃萱草花还能滋润皮肤,增强皮肤的韧性和弹力,可使皮肤细嫩饱满、润滑柔软,皱褶减少、色斑消退、达到美容的效果。萱草花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不宜食用鲜品,以防中毒。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女娲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山东省日照市南的尧王城遗址一带有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观星台,现在遗迹尚存。
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山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为兵家必取之地。从女娲阻止炎黄之战的地理位置上看,黄帝居于渭北黄龙,炎帝居于鄂西神农架,女娲所在二者间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娲山。
女娲庙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头山”。据当地百姓讲,当时女娲在炼石之成后,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踏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故得名“偏头山”,相传山上曾留下女娲的脚印。此山现为女娲山乡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责任林山,传说中的脚印已被垦荒植树。女娲第二脚踏向中皇山,将该山山头西侧夷为平地,后在平地上建起现在的女娲庙,中皇山因庙而又得名为女娲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