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仅房山区现存古塔就有107座,约占北京市现存古塔总数的一半,故赢得“房山宝塔冠京师”的美誉。游览房山,举目可见式样各异、年代不等的宝塔。虽久经风霜,但风貌犹存。 目前保存较好的有良乡昊天塔、云居寺北塔、万佛堂花塔,严行大德灵塔、龄公和尚塔、姚广孝墓塔、豆各庄塔、镇江营塔等。大部分是纪念埋葬僧人的灵塔。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昊天塔,又称“多宝佛塔”。位于良乡东关燎石岗上,辽代修建。塔身通高47.5米,呈八角形,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内各层有回廊,廊内有瞭望孔,曾用于军事瞭望。景区内最为有名得当数唐塔,唐塔数量众多,约占全国现存唐塔的三分之一。区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塔是云居寺唐塔,共七座,均为汉白玉石塔。其中,最早的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最有名的是位于石经山的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塔。 云居寺北塔和万佛堂花塔,建筑风格也很突出。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建于辽代。通高30米,顶部似钟,下部如钵,两层楼阁式的塔身,塔座紧腰处有一周伎乐天砖雕。全国现存两座,形式极为少见。万佛堂花塔,位于河北镇万佛堂村,辽咸雍六年(1070)年修建。通高24米,上部呈笋状,至顶小龛密布,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饰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兽首或象头。远望如花盛开,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 现存明塔以崇各庄乡常乐寺村东的姚广孝的墓塔。通高33米,八角形九级密檐式。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塔刹铁制,状似葫芦。在明塔中,崇各庄乡的豆各庄塔和南尚乐乡的镇江营塔也各具特色。豆各庄塔由座上的三层砖雕莲瓣托起,每两层檐间饰上下对称的印覆半莲瓣,多达八层,并用莲花封顶。镇江营塔为一座覆钵式石塔,方型须弥座,束腰浮雕仰覆莲,上部是九重相轮宝珠刹。 房山境内现存的古塔,因始建朝代不同而格调不一,但造工精细雨坚固,外观端庄秀丽,砖雕石刻各具特色。它们不公展现了我国古代造塔艺术的成就,也给人们美的享受。据统计,全国目前保存辽塔100多座,主要分布在山西、北京、河北、吉林、辽宁。笔者在辽西寻访到的辽塔有36座,它们是辽西古塔中的主体。目前,被称为「斜塔」的古塔在中国已达到17座,其它斜塔的倾斜度,较堪称世界第一的前卫歪塔的斜度都有很大的差距.上海松江县天马山「护珠塔」倾斜度是6度52分,位居倾斜度亚军的是南京「定林寺塔」,倾斜度是7度59分54秒,不足8度.意大利比萨斜塔是由於人为的设计失当而逐渐倾斜的,其倾斜度为5度40分。当地还流传着“银山佛塔数不清”的说法,因为除了这五座金塔、两座元塔外,山巅坡谷还散布着大小数十座佛塔,大都是明塔、清塔,其中有喇嘛塔,也有楼阁式砖塔。可见自元代以后,已非喇嘛塔的一统天下。“银山铁壁”是燕京八景之一,其历朝积累的塔林令游客嗟叹。时光流逝,而宝塔长存。房山云居寺令人钦敬之处,不仅在于它珍藏着历时千余年的隋唐石刻经,还在于其拥有北塔,在这座八角笋形的唐代舍利塔四角,又各有小唐塔一座,分别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太极元年(710年、712年),和唐玄宗开元十年、十五年(722年、727年)。抚摸着冰凉的砖塔,令人有梦回唐朝之感。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体实心砖塔。全塔总高57.8米。是唐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作品。雄伟壮丽,稳重挺拔,经一千五百年风雨,依旧巍然矗立,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注视着北京的变化。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一种神秘想象《梵宫塔影》,被列入当时京城《宛平八景》之一。说的是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即使关闭,大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古人云:此非塔影,乃舍利珠光上聚,摄入塔影。即佛光也。这一种神秘想象待天宁寺塔院全部修复后,有望再现。其中原理,有待现代科学解释。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涅磐后,其弟子为在中原传播佛教,将一包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献给隋文帝,隋文帝颁旨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中之一。有史书记载天宁寺石函下葬情况: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斋行道,至三日起庆时,舍利前佛香供养。灯光焰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与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天宁寺塔为辽代补建。据隋仁寿年间以逾数百年。但从塔的形式看,“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那么辽建天宁寺塔,是为保护佛舍利吗?因为辽代是一个“迷失的王朝”,史记甚少,因此,天宁寺塔下是否有安放佛舍利的地宫,便成为天宁寺头号之谜。历史上曾经记载,春节时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三百六十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全塔共悬挂风铃三千四百个,风作时铃齐鸣,仿佛编钟悠远流长。有古诗为证: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右绕於塔(顺时针),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南无三满哆,母驮南,唵杜波杜波娑婆诃。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清代著名文人、《日下旧闻》的作者朱彝尊有《寓天宁寺诗》,诗中有句“万古光林寺,相传拓跋宫”。隋代时称“宏业寺”。到唐代该寺名叫“天王寺”,现寺山门前西侧立一大碑,上书“唐代天王寺”。到辽代,因古契丹人信奉佛教,辽朝又利用唐的幽州作为辽的五都之一南京“燕京”,又称为“析津府”,故在燕京广建寺院。天王寺因位于燕京城的宫城旁,则更是大规模的修建,并修建一座高大雄伟的砖舍利塔以弘扬佛法。天王(宁)寺塔不但是北京最古老的砖塔,现在还保存完好(有的资料说天宁寺塔建于辽代,但有的资料和古诗文说此塔建于隋代)。到金代,金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章宗时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在元初,该寺随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但唯舍利塔尚存。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天王寺在明正统年间又重修时改名“天宁寺”(有的资料说是明宣德年间改名天宁寺)。明正德、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都曾重修。
天宁寺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滨河路。北魏孝文帝创建,初名林光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弘业寺,唐时又称天王寺。金代更名大万安寺,元末毁于兵火,明初重建,明宣德时改称天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