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会馆(旧作)

标签:
北京的会馆旅游文化文化采风星座颐翁诗词 |
分类: 话说北京 |
旧作重发
旧作重发
现代会所多是集休闲娱乐、商务聚会、文化交流、健身美容、餐饮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场所。中国会馆兼有同乡、同业组合的双重特征;在国内会馆逐渐减少的状况下,海外的会馆却得到了蓬勃发展;时下兴起的商务“会馆”实质上是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会所”,“会馆”与“会所”有怎样的关系?
《辞海》中对会馆的解释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唐代以后,社会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增加,会馆这种民间的自发性社会组织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由科举制度和官吏易籍就任制度而激发的地域政治观首先在京师发育成长,从而迎来了会馆建设的高峰。商业会馆出现得比较早。明永乐年间随着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江南及各地百业随着中央政府北迁京师,随之商务会馆蓬勃兴起;士(试)子会馆则在科举考试迁到北京之后,旅京官商为了解决同乡学子科举考试吃住问题而兴起;明永乐年间,同乡会馆显现于京师,但多用做士子会馆,清末民初科举废除,而专属于同乡会馆。所以,会馆前期以商业会馆和士(试)子会馆、同乡会馆并重,后期则重点为同乡会馆。士子会馆和同乡会馆可以供来京赶考办事的同乡吃住落脚,或举行祭祀等大型活动,以照顾同乡,交流信息,联络情谊。它以乡土为纽带,以传统道德观为指导,以相互定期或不定期聚会、娱乐为生活方式。此类会馆一般由官吏捐资或者捐出在京宅邸而建成。 建国初期,在市政府及政协人士的关怀下,会馆文化古迹得到初步保护,不过在文革中大批会馆馆牌、馆藏文物被砸烂,古建房屋仍保存完好。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虽没有受到地震的直接破坏,但是不少会馆居民在院子里搭起了临时防震棚;地震的影响过去后,他们将防震棚加固,改建成各种简易房,由此改变了会馆原有的结构和布局。北京的会馆数有几个统计数据,最近看到报道的统计是1000多家,估计是将各省会馆的附产也计算了;上个世纪出版的资料有认为是700余家,2000年之后的资料认为是670余家;但对外公布较多的是430余家,这个数据是根据坊巷志统计得来的。 北京西城区粉房社区琉璃街和潘家胡同,被包围在高楼大厦之中,越发显得有些破败。家家的外墙上几乎都写着醒目的白色“拆”字,檐间瓦角有时还能看出明清的风貌,百年老树的绿阴,将所有路面都护卫在习习阴凉之中。这里是一个和外面的骄阳似火、喧嚣奔忙完全异样的世界。然而在不久的将来,它们都将被摩天大楼和空阔马路所取代。粉房社区里的会馆共30余家,有29号龙锦会馆、69号廉新会馆、85号萍乡会馆、104号河南会馆……更多会馆已经失去了门牌号,仅仅留在史籍和人们日渐模糊的记忆里。 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16年的宣传下,会馆文化已风靡全球,海外会馆开始了大规模的大陆追宗溯源活动,但令他们失望的是这些作为文化根源的会馆正在被大量的拆除。据悉,海外华人的资金多半由会馆掌控,而大陆对会馆古建的拆毁会浇灭他们回国投资的念头。宣南粉房琉璃街的会馆拆迁经媒体曝光之后,新加坡《联合导报》、《香港文汇报》等竞相转载,就是因为会馆在海外和港澳台华人、华侨文化中非常重要,大陆会馆的拆迁在他们看来是刨了祖坟一样的伤痛。
会所,精英的专属?会馆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士子文化与行会文化,其中,同乡会带来的民俗文化曾让京城里充满了精彩纷呈的异乡风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馆的同乡会功能在大陆已不多见。 同乡会、行会等功能逐渐消失了,这是否意味着会馆的消亡?而时下兴起的商务“会馆”实质上是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会所”,“会馆”与“会所”有怎样的关系?
拥有李嘉诚、霍英东等会员,个人入会费为1.6万美元的长安俱乐部;以李泽楷、许荣茂为代表会员,个人入会费为10万元人民币的京城俱乐部……高端的私人会所日益涌现。而创立于2006年的“兰·北京”,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世界艺术品位的顶级会所,被坊间称作“兰会所”。会所文化集休闲娱乐、商务聚会、文化交流、健身美容、餐饮服务等内容为一体,有些类似欧洲的沙龙文化,是精英的专属。在普通百姓看来,会所离他们很遥远,有点贵族化的意味。会员的财富和地位,让他们和会所一样,产生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以照顾同乡,交流信息,联络情谊为宗旨的会馆文化是不分贫富的,同乡或者同行的亲切感让会馆充满了体恤百姓的情味。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更是表示,如果文物建筑成为私人会所,让企业举办宴会,则严重违反《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博物馆等文物是公共教育机构,该为公众服务而决不能为私人服务。
清嘉庆年间,广东省香山县乡友在北京筹建香山会馆。清光绪年间,香山籍官员唐绍仪寓居此处并筹资扩建,使之形成今日规模。后因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香山会馆”更名为“中山会馆”。1914年夏,孙中山来京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时,曾在会馆花厅会客。1984年,中山会馆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如今,大部分会馆已经不存在了,而留下来的会馆中,有些成为了大杂院,有些因其文物价值和特殊的历史成了文物单位,真正恢复而经营良好的会馆,则是少之又少。当年在北京会馆中,有戏楼戏台的会馆不少,其中湖广会馆、正乙祠、安徽会馆、阳平会馆的戏楼尤被称为“四大戏楼”。当前湖广会馆是日日上演京戏,正乙祠正在重修中,安徽会馆早就修缮好了,因深处胡同中交通不便利,迟迟未营业,阳平会馆成了刘老根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