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万朝觐者来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旧作重发
话说北京 78 北京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从阿拉伯传入中国,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穆斯林几乎是占70%左右,30%分散在全国各个省市,中国的各个大城市都有穆斯林。仅北京市就有穆斯林25万人,清真餐饮约2000多家,还有清真寺70多座。
中国现有2030万穆斯林,主要由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十个民族组成。其中约70%的穆斯林,聚居在中国西部地区。全国有四万个清真寺,五万名伊玛目,已经建有十所伊斯兰教经学院。穆斯林既可以在学院学习伊斯兰教知识,还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宗教传授。
伊斯兰教于公元10世纪传入北京地区。牛街清真寺,始建于辽圣宗十三年,是北京最古的清真寺。元朝因大批穆斯林入京,伊斯兰教盛行,相继建立东四清真寺等。明朝行民族宽容政策,除修葺辽、元时兴建的清真寺外,还新建了花市清真寺等4座清真寺。清朝是伊斯兰教发展最快的时期。清顺治至光绪年间兴建清真寺30多座。其中不乏大量古寺,清真寺具有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在北京的历史上,曾建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一百六十余座,在北京诸多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中,应属明代的四大官寺最为著名。所谓官寺是由明朝皇帝亲自赐名修(扩)建的,它们分别是东四牌楼清真寺(明正统十二年)、牛街礼拜寺(明成化十年)、阜内锦什坊街普坊寺(无考)和位于安定门二条法明寺(明正统十三年)。其中的东四牌楼清真寺是由牛街人、明朝回族将领后军都督同知陈友在元代礼拜寺的基础上捐资扩建的,明景泰元年(公元一四四九)由代宗皇帝朱祁钰御题命名为“清真寺”。这块珍贵的石条匾额数百年来一直镶嵌在清真寺封火式门楣的上方,可惜在民国三年(1914)的一次门楼改建完工后就莫名其妙的遗失了。民国四年(1915),张子文大阿訇利用自己的名望,邀请了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又书写了一块“清真寺”的匾额,那知好景不长,后来竟也渺无踪迹,下落不明。
阿拉伯语中,“伊斯兰”发音的原意为“顺从”、“和平”的意思,《古兰经》是伊斯兰的经典,为弘扬伊斯兰文化,传播《古兰经》真谛。现任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亲自手书《古兰经》全文,2002年开始书写首章,2006年春完成末章。河北省威县虔诚的穆斯林、石匠王凤桐基于同感,自行筹资并镌刻陈会长手书的《古兰经》。这一手书石刻选用泰山基石为材料,将《古兰经》30卷114章全文镌刻在长1米、宽0.5米、厚3厘米的石板上,共用石板528块,总面积264平方米,总重量约26吨。这是过去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所没有的。中国现在《古兰经》手抄的有,木刻的有,石刻的《古兰经》这是第一部,现在北京东四清真寺展出,展出的不过十分之一,因为其他的都在地下室包藏着。现在在准备搞一个大的展示,就是在中华民族园,准备在那里全部展出,要展一年,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伊斯兰教。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52年,它代表各民族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宣传中国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伊斯兰教务活动;举办伊斯兰教教育,培养伊斯兰教教职人才,发掘、整理伊斯兰教的优良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编译、出版经籍书刊等等。2010年中国穆斯林去沙特麦加城朝觐的有13000多人,通过这13000人到沙特麦加城,麦地那,跟世界各国穆斯林进行交流、接触,相互之间增加了友谊。
颐翁有诗叹曰,信仰自由大中华,伊斯兰教遍天涯.
穆斯林徒两千万,餐饮门店清真芭.
麦加朝圣日见众,洁净回民漫自夸.
民族区域自治好,计划生育理当加.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2011年为期三天的中国伊斯兰教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15日在北京闭幕。会议选举产生了以陈广元为会长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新一届领导机构,阿布力提甫-阿布都热依木等18人当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伊斯兰教于公元10世纪传入北京地区。牛街清真寺,始建于辽圣宗十三年,是北京最古的清真寺。元朝因大批穆斯林入京,伊斯兰教盛行,相继建立东四清真寺等。明朝推行民族宽容政策,除修葺辽、元时兴建的清真寺外,还新建了花市清真寺等4座清真寺。清朝是伊斯兰教发展最快的时期。清顺治至光绪年间兴建清真寺30多座。到2009年北京区县所属的清真寺共69座,其中不乏大量古寺,清真寺具有独具一格的建筑。 在北京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这里生活、居住着1万多名穆斯林群众。他们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并在安宁、规律的宗教仪式中沿袭着自己的传统。每周周五下午,都是牛街清真寺的主麻日(伊斯兰教聚礼日,穆斯林于每周星期五下午在清真寺举行的宗教仪式)。1000多名穆斯林群众早早地来到了清真寺,准备礼拜活动。69岁的杨崇庆老人是其中的一员,他从小就生活在牛街,退休十几年来,每天都规律地来这里做礼拜,这座古老的清真寺就像他的精神家园一样。他说:“我觉得清真寺是我美好的家乡和居住环境。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到牛街清真寺做礼拜,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这样的习惯,现在我的孩子也来这里做礼拜。”
牛街清真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也是牛街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公元996年,由当时在中国辽代为官的一名阿拉伯学者建造。北京伊斯兰教协会会长、76岁的清真寺大阿訇薛天利告诉记者,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清真寺每天要举行5次礼拜仪式,最少都有200多名穆斯林参加。他说:“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在例行礼拜的时候,政府还给提供帮助,比如开斋节、古尔邦节,会派人来帮着维持秩序,让穆斯林过好节日,而且还专门放假。”现在中国有二千一百万穆斯林,全国有四万个清真寺,五万名伊玛目,十所伊斯兰教经学院。穆斯林既可以在学院学习伊斯兰教知识,还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宗教传授。陈广元还向穆贾迪迪介绍了中国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在北京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这里生活、居住着1万多名穆斯林群众。他们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并在安宁、规律的宗教仪式中沿袭着自己的传统。每周周五下午,都是牛街清真寺的主麻日(伊斯兰教聚礼日,穆斯林于每周星期五下午在清真寺举行的宗教仪式)。1000多名穆斯林群众早早地来到了清真寺,准备礼拜活动。69岁的杨崇庆老人是其中的一员,他从小就生活在牛街,退休十几年来,每天都规律地来这里做礼拜,这座古老的清真寺就像他的精神家园一样。他说:“我觉得清真寺是我美好的家乡和居住环境。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到牛街清真寺做礼拜,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这样的习惯,现在我的孩子也来这里做礼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