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性诗意诗情
(2022-10-27 11:02:06)
标签:
论诗性诗意诗情旅游文化诗词文化文化采风颐翁诗词 |
分类: 诗词别论 |
旧作重发
论 诗
性
什么是诗?诗作为语言文字表达人类情感、意境、志向的传统艺术形式,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和说明她的全部理念、内涵、字义。譬如说“诗言志,歌咏言”“咏情性”,动心、夺目、适口、悦耳等。据称,古时,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所以,诗并不一定是为歌而作。诗歌连称,是近代诗词大众化、口语化的结晶。诗,按其本性来说,即浪漫的语言。诗有那些性质?从现存诗作看,诗的本性一曰玄,二曰情,三曰悟,四曰歌。同时有灵、润、趣、活等多方面的艺术特性。
玄性,应为诗的第一属性。暗含玄机,哲理,内在逻辑,隐喻,深层次,多层面或夸张,比兴,拟人,射物,讽谏,借题发挥,小题大做等等。都是诗所固有的本性。虽不是故弄玄虚,但当力避直白和平铺直叙。否则,必然会诗味全无。如陈毅的“大雪压青松”王安石的“新桃换旧符”等,总要另有所指,一语双关,一词多意,才能横生妙趣,兴味盎然,不妄为诗。即使是叙事,也应委婉,迂回,曲意,幽默,诙谐,夸张等等。诗的玄性是宽泛的,没有定式的,全凭作者自己去创造、发挥,渐成特色和风格。
情性,指诗的情感所在。是奔放,是含蓄,是粗犷,是细腻,情感丰富、多变,起伏跌宕,荡气回肠。或肺腑之言,或由衷之语,惊天地而泣鬼神,方为诗的情性构筑。有此情性本质做底蕴,自会引出浓郁的氛围,高雅的格调,浪漫的语言。诗的灵气全在于情有独衷地琢磨、锤炼。有感而发的并不就是诗。情性必须与玄性结合,蕴情于玄之中,暗藏玄机,循情入理,方可为诗。进而使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动人的效果,令作者与读者共同领悟诗的情感、意境、兴味、操守、追求等等。
诗的悟性,在于文字语言合成后,对其丰富内涵,弦外之音,别样效果的领会、体察、释义,是多层面的,深刻的。而不是简单字面意义就可以体会到的情与玄。悟是心灵相通后的茅塞顿开,是迂回、反思后的柳暗花明,是突兀所见的欢跃或永久的痛。它是玄和情的延续与发扬。如李商隐的“蜡烛相兼泪始干”毛泽东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它是作者、读者都能在文词之外感悟到的。这就是诗的悟性。诗有悟性,方觉余味无穷,让人陶醉其中,吟诵不止,起而歌之。
歌性,无庸细说,当然是指韵律和韵脚。它虽说是诗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第一位的。因为可以歌的韵文和乐曲并不一定就是诗。有些歌,譬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之类。只要把一般行文适当断开,就可以有韵,配以乐曲演唱就是歌。特别是以单音字为主体的中国文字,极易为之。正因为如此,才有诗国之称。所以,古人以合乐为歌,不合乐为诗,来区分。足见歌性并不是诗的第一要义。当然,无韵、不能歌的隐语,也不就是好诗。在玄、情、悟、歌有机结合的浪漫语言中,诗性作为整体,有其不可分割的质地。
除玄、情、悟、歌四大本质特征之外,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尚有其灵、润、趣、活等艺术特性。所谓灵性,是指与其他文学体裁比较,具有其小巧、灵活、形式多变,易于把握和记忆、吟诵。同时又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想象空间。虽不易扑捉到,但得之则如获至宝,给人一种玄妙的美感。所谓润性,是指其词语运用简练、和谐、圆润如美玉,在情感抒发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读之、听之感人肺腑。所谓趣性,即诗者自身神动而发,兴趣盎然,同时受众读之听之趣味倍增,手舞足蹈,倍感欢快、乐此不彼。所谓活性,当指无论何时读来,都如身临其境,心动情衷,活灵活现,声气十足,新鲜时尚。正因为如此,在其他文学体裁中,时有诗词穿插其中,或运用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情感、内容。灵润趣活四性是玄情悟歌本质特征的延伸和发展。除此之外诗作为文学体裁,尚有其演绎性,多样性,以及与其他文学形式的相关性、融合性等,如散文诗、叙事诗、歌体诗等。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认识的诗的诸多特性。其中玄性,也可以说是哲理性、隐寓性、虚拟性;情性,也可以说是心性或柔性、刚性、血性、烈性等情感所致的诗性;悟性则为灵性、慧性、媚性等具有感染、想象的性质;歌性其实就是音律、节奏等音乐性。无论诗的意境、体例、风格、趣味如何,其本性必定是相通或相同的,掌握诗性的目的在于欣赏、评价、创作更多更好的诗篇。
2 论 诗 意
诗作为具有玄情悟歌等特殊性质的浪漫的语言,首先必须立意。否则极易成为信口开河的韵语、隐言、情歌,甚或是不着边际、毫无传承价值的淫词滥调。只有立意高远,清雅,深邃,新颖,奇特,不落俗套,方可俊美,生动,脍炙人口,给人以激情和愉悦、耳目一新的感受。为此,除倾心立意之外,尚需刻苦炼意,专情细悟,使之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所谓诗言志,主要讲的就是意志、意图、志向。但诗的立意还不止于此,还应包括构思,设计,布局等,围绕言志而筹划的全过程。它是贯穿于诗作始终的思绪编织、情感托寄、艺术加工和形象塑造等等,反复推敲、锤炼、琢磨,以致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挚拙。它包括语意、心意、情意、美意、会意、寓意、含意、深意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搜寻(寻意)锤炼(炼意)从而达到玄情悟歌的意境。
要达到玄情悟歌的意境,诗意就不能太狭隘、偏颇、粗糙、庸俗。需要广博、宽泛、厚重、美雅、含蓄,有时虽可轻盈、缠绵、委婉,但寓意不可过窄,否则就等于直白,没了诗味,更谈不上高尚、儒雅、新奇、清醇的意境了。
所谓诗意高尚,系指诗人的思想境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行路难》等多含有经世济民的崇高意愿和舍己为人的时尚风范。当然诗意高尚,不是令人作呕的说教或标语口号式的表白。而是贯穿于全诗情趣、意念的升华,给人以激情满腔、意犹未尽、饱含着想象空间和心神向往的意向。
诗意儒雅,也是一种贯穿于全诗的意韵、境界。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均表达出诗人豁达开朗、修身养性、与民同乐、安贫乐道的淡雅儒风。儒雅意境的形成,在于寓情于平凡琐事、景物之中而又超乎常人想象之外,独具匠心,意韵随和而又识高见远。
诗意新奇,给人以奇思妙想、新颖奇特和开拓创新的意境,应是诗人所追求的。如鲁迅的《自嘲》郭沫若《女神》中的若干诗作,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山》等。看事看人看景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匠心独运的思绪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新奇在于突破前人的心境、意境、语境而达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情趣、体味和快意。
清醇是在情真意切的白描之中,一种可以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想象空间。所谓绕梁三日余音犹存的美好意韵。如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夜思》金昌绪的《春怨》柳宗元的《江雪》等。语句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清澈见底。但却饱含情思,使人百读不厌。其实诗人是在久久炼意的基础之上,才有的脱口而出,炉火纯青。
诗意的高雅清奇四境,全在于日积月累、琢磨、推敲,反复炼意的创作经验升华。正所谓是梦里寻她千百遍或踏破铁鞋无觅处,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没有扎实的创作底蕴的积累,没有博览群书、蜂花蜜酿的苦意追求,是很难在诗海漫游中得一二珍珠。按诗词受众体味划分,诗意又可分为冷暖、悲欢、曲直、专泛、褒贬、忆盼以及综错、交感、明暗、喻隐、诙谐等等,为情所累所挚所发的境域、意域。而且诗意自身也是明暗喻隐双关错综复杂的,充分说明诗性的玄情悟歌本质特征。正所谓“诗意练达终高雅,情有独衷在清奇”只有痴痴挚拙于情意之中的人,才能作出有情有意的好诗。
3 论 诗 情
情、意都是十分广博的概念。情意在诗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诗情与诗意的内涵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诗情的情,不只是情景、情感、情绪、情趣等睹物、涉身、处事所生之情,而且有亲情、友情、爱情,娱情、性情、豪情,郁情、愁情、悲情,文情、思情、心情,私情、恩情、激情等等多种形式、内容,变化万千,无法尽述的含义。一旦与诗结合在一起,构成诗情,则更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一是成为一种具有玄情悟歌本质的情。在这一点上诗情与诗意有相通之处。一般说富有诗意的生活和富有诗情的语言总是相互照应的。没有诗情的语言是不可以入诗的。没有情感做基础是很难有好诗的。
诗的抒情意义应是第一位的。即使不是专门意义的抒情诗,也要在诗中抒发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情感。明了这一点,十分重要。不仅确立了情在诗中的核心地位,也明确了好诗的评价标准。以情感为核心来组织语言、文字,达情、炼意,力求形式完美、音韵和谐,如能情景交融,则为致佳。诗情是诗意的基础。情真才能意切。以传情达意的浪漫语言来组诗,必为好诗。一般说,文情并茂就是这个意思。
诗情多为有感而发的激情。由眼耳鼻舌身,性梦思景事的触动,而生出带有灵性的激情,经过人文的洗礼,成为诗情。诗情的突发性、由衷性、灵感性、短暂性,需要诗人及时的扑捉到,才有可能成为千古佳句。否则会稍纵即逝。作诗能力的提高,全在于诗人情感灵敏性的提高而又善于扑捉、加工。当然更少不了诗人的人文基础的修养、磨练。单有人文基础修养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诗人,其中关键在于诗情扑捉能力的磨练,激情的磨练。
诗情在表达方式上,多不直接外露,尤其是古诗词、传统诗词。一般讲求融会、贯通,借题发挥,隐喻、委婉、含蓄,从而形成多种风格、流派。各有个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方式特点,诗情诗意特色。对诗情诗意表达方式的研究应是诗词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在人文修养、激情扑捉之上的巧妙构思、言情达意、别开生面,是把诗情色彩、情调、风格展现淋漓的关键。尽量少用感叹、语气词来烘托、营造情感气氛。
诗情的基调、风格,在同一首诗中,必须是一致的,才能加强其感染力。情调高雅、时尚,是通过文辞措置、修饰,音韵平仄配置、偕同等诗词创作技巧来得以完成的。这些多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创作经验的积累。诗人长期坚持某种情调、风格,则可渐成某种流派。诗情的个性化过程,有时并不是诗人自己刻意所追求的,而是由读者和评论家发现、总结出来的。尤其是后人而不是同时代人的品评,更显珍贵。
诗情的纯真、美善,是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真善美的诗的语言又是由激荡的诗情陶冶出来的。因此,这种诗情苦寻之痛,反复琢磨之艰辛,非诗成之后的浪漫情怀可比。被诗情所折磨的酸涩、苦痛,只有作诗人自己去承受。奉劝还没有误入诗情的人,不要为诗所累。且要珍惜诗人的苦衷。且莫苛求于作诗人的草率。生命诚可贵,诗情价更高。自由在情趣,莫要太穿凿。
诗情也是可以虚构的。这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然而事实是,人类有伟大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所谓虚情假意,从创作意义上说,对诗人是一种摆脱现实束缚的思想解放。当然虚构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情理之中的巧妙构思,设计,虚构某些场景、画面,理想之中的情景、人物、意念等。她不仅可以使诗人摆脱,现实思维难以达到的情景而造成的苦痛,而且可以给诗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诗趣。
什么是诗?诗作为语言文字表达人类情感、意境、志向的传统艺术形式,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和说明她的全部理念、内涵、字义。譬如说“诗言志,歌咏言”“咏情性”,动心、夺目、适口、悦耳等。据称,古时,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所以,诗并不一定是为歌而作。诗歌连称,是近代诗词大众化、口语化的结晶。诗,按其本性来说,即浪漫的语言。诗有那些性质?从现存诗作看,诗的本性一曰玄,二曰情,三曰悟,四曰歌。同时有灵、润、趣、活等多方面的艺术特性。
玄性,应为诗的第一属性。暗含玄机,哲理,内在逻辑,隐喻,深层次,多层面或夸张,比兴,拟人,射物,讽谏,借题发挥,小题大做等等。都是诗所固有的本性。虽不是故弄玄虚,但当力避直白和平铺直叙。否则,必然会诗味全无。如陈毅的“大雪压青松”王安石的“新桃换旧符”等,总要另有所指,一语双关,一词多意,才能横生妙趣,兴味盎然,不妄为诗。即使是叙事,也应委婉,迂回,曲意,幽默,诙谐,夸张等等。诗的玄性是宽泛的,没有定式的,全凭作者自己去创造、发挥,渐成特色和风格。
情性,指诗的情感所在。是奔放,是含蓄,是粗犷,是细腻,情感丰富、多变,起伏跌宕,荡气回肠。或肺腑之言,或由衷之语,惊天地而泣鬼神,方为诗的情性构筑。有此情性本质做底蕴,自会引出浓郁的氛围,高雅的格调,浪漫的语言。诗的灵气全在于情有独衷地琢磨、锤炼。有感而发的并不就是诗。情性必须与玄性结合,蕴情于玄之中,暗藏玄机,循情入理,方可为诗。进而使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动人的效果,令作者与读者共同领悟诗的情感、意境、兴味、操守、追求等等。
诗的悟性,在于文字语言合成后,对其丰富内涵,弦外之音,别样效果的领会、体察、释义,是多层面的,深刻的。而不是简单字面意义就可以体会到的情与玄。悟是心灵相通后的茅塞顿开,是迂回、反思后的柳暗花明,是突兀所见的欢跃或永久的痛。它是玄和情的延续与发扬。如李商隐的“蜡烛相兼泪始干”毛泽东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它是作者、读者都能在文词之外感悟到的。这就是诗的悟性。诗有悟性,方觉余味无穷,让人陶醉其中,吟诵不止,起而歌之。
歌性,无庸细说,当然是指韵律和韵脚。它虽说是诗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第一位的。因为可以歌的韵文和乐曲并不一定就是诗。有些歌,譬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之类。只要把一般行文适当断开,就可以有韵,配以乐曲演唱就是歌。特别是以单音字为主体的中国文字,极易为之。正因为如此,才有诗国之称。所以,古人以合乐为歌,不合乐为诗,来区分。足见歌性并不是诗的第一要义。当然,无韵、不能歌的隐语,也不就是好诗。在玄、情、悟、歌有机结合的浪漫语言中,诗性作为整体,有其不可分割的质地。
除玄、情、悟、歌四大本质特征之外,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尚有其灵、润、趣、活等艺术特性。所谓灵性,是指与其他文学体裁比较,具有其小巧、灵活、形式多变,易于把握和记忆、吟诵。同时又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想象空间。虽不易扑捉到,但得之则如获至宝,给人一种玄妙的美感。所谓润性,是指其词语运用简练、和谐、圆润如美玉,在情感抒发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读之、听之感人肺腑。所谓趣性,即诗者自身神动而发,兴趣盎然,同时受众读之听之趣味倍增,手舞足蹈,倍感欢快、乐此不彼。所谓活性,当指无论何时读来,都如身临其境,心动情衷,活灵活现,声气十足,新鲜时尚。正因为如此,在其他文学体裁中,时有诗词穿插其中,或运用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情感、内容。灵润趣活四性是玄情悟歌本质特征的延伸和发展。除此之外诗作为文学体裁,尚有其演绎性,多样性,以及与其他文学形式的相关性、融合性等,如散文诗、叙事诗、歌体诗等。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认识的诗的诸多特性。其中玄性,也可以说是哲理性、隐寓性、虚拟性;情性,也可以说是心性或柔性、刚性、血性、烈性等情感所致的诗性;悟性则为灵性、慧性、媚性等具有感染、想象的性质;歌性其实就是音律、节奏等音乐性。无论诗的意境、体例、风格、趣味如何,其本性必定是相通或相同的,掌握诗性的目的在于欣赏、评价、创作更多更好的诗篇。
2 论 诗 意
诗作为具有玄情悟歌等特殊性质的浪漫的语言,首先必须立意。否则极易成为信口开河的韵语、隐言、情歌,甚或是不着边际、毫无传承价值的淫词滥调。只有立意高远,清雅,深邃,新颖,奇特,不落俗套,方可俊美,生动,脍炙人口,给人以激情和愉悦、耳目一新的感受。为此,除倾心立意之外,尚需刻苦炼意,专情细悟,使之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所谓诗言志,主要讲的就是意志、意图、志向。但诗的立意还不止于此,还应包括构思,设计,布局等,围绕言志而筹划的全过程。它是贯穿于诗作始终的思绪编织、情感托寄、艺术加工和形象塑造等等,反复推敲、锤炼、琢磨,以致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挚拙。它包括语意、心意、情意、美意、会意、寓意、含意、深意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搜寻(寻意)锤炼(炼意)从而达到玄情悟歌的意境。
要达到玄情悟歌的意境,诗意就不能太狭隘、偏颇、粗糙、庸俗。需要广博、宽泛、厚重、美雅、含蓄,有时虽可轻盈、缠绵、委婉,但寓意不可过窄,否则就等于直白,没了诗味,更谈不上高尚、儒雅、新奇、清醇的意境了。
所谓诗意高尚,系指诗人的思想境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行路难》等多含有经世济民的崇高意愿和舍己为人的时尚风范。当然诗意高尚,不是令人作呕的说教或标语口号式的表白。而是贯穿于全诗情趣、意念的升华,给人以激情满腔、意犹未尽、饱含着想象空间和心神向往的意向。
诗意儒雅,也是一种贯穿于全诗的意韵、境界。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均表达出诗人豁达开朗、修身养性、与民同乐、安贫乐道的淡雅儒风。儒雅意境的形成,在于寓情于平凡琐事、景物之中而又超乎常人想象之外,独具匠心,意韵随和而又识高见远。
诗意新奇,给人以奇思妙想、新颖奇特和开拓创新的意境,应是诗人所追求的。如鲁迅的《自嘲》郭沫若《女神》中的若干诗作,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山》等。看事看人看景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匠心独运的思绪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新奇在于突破前人的心境、意境、语境而达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情趣、体味和快意。
清醇是在情真意切的白描之中,一种可以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想象空间。所谓绕梁三日余音犹存的美好意韵。如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夜思》金昌绪的《春怨》柳宗元的《江雪》等。语句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清澈见底。但却饱含情思,使人百读不厌。其实诗人是在久久炼意的基础之上,才有的脱口而出,炉火纯青。
诗意的高雅清奇四境,全在于日积月累、琢磨、推敲,反复炼意的创作经验升华。正所谓是梦里寻她千百遍或踏破铁鞋无觅处,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没有扎实的创作底蕴的积累,没有博览群书、蜂花蜜酿的苦意追求,是很难在诗海漫游中得一二珍珠。按诗词受众体味划分,诗意又可分为冷暖、悲欢、曲直、专泛、褒贬、忆盼以及综错、交感、明暗、喻隐、诙谐等等,为情所累所挚所发的境域、意域。而且诗意自身也是明暗喻隐双关错综复杂的,充分说明诗性的玄情悟歌本质特征。正所谓“诗意练达终高雅,情有独衷在清奇”只有痴痴挚拙于情意之中的人,才能作出有情有意的好诗。
3 论 诗 情
情、意都是十分广博的概念。情意在诗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诗情与诗意的内涵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诗情的情,不只是情景、情感、情绪、情趣等睹物、涉身、处事所生之情,而且有亲情、友情、爱情,娱情、性情、豪情,郁情、愁情、悲情,文情、思情、心情,私情、恩情、激情等等多种形式、内容,变化万千,无法尽述的含义。一旦与诗结合在一起,构成诗情,则更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一是成为一种具有玄情悟歌本质的情。在这一点上诗情与诗意有相通之处。一般说富有诗意的生活和富有诗情的语言总是相互照应的。没有诗情的语言是不可以入诗的。没有情感做基础是很难有好诗的。
诗的抒情意义应是第一位的。即使不是专门意义的抒情诗,也要在诗中抒发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情感。明了这一点,十分重要。不仅确立了情在诗中的核心地位,也明确了好诗的评价标准。以情感为核心来组织语言、文字,达情、炼意,力求形式完美、音韵和谐,如能情景交融,则为致佳。诗情是诗意的基础。情真才能意切。以传情达意的浪漫语言来组诗,必为好诗。一般说,文情并茂就是这个意思。
诗情多为有感而发的激情。由眼耳鼻舌身,性梦思景事的触动,而生出带有灵性的激情,经过人文的洗礼,成为诗情。诗情的突发性、由衷性、灵感性、短暂性,需要诗人及时的扑捉到,才有可能成为千古佳句。否则会稍纵即逝。作诗能力的提高,全在于诗人情感灵敏性的提高而又善于扑捉、加工。当然更少不了诗人的人文基础的修养、磨练。单有人文基础修养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诗人,其中关键在于诗情扑捉能力的磨练,激情的磨练。
诗情在表达方式上,多不直接外露,尤其是古诗词、传统诗词。一般讲求融会、贯通,借题发挥,隐喻、委婉、含蓄,从而形成多种风格、流派。各有个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方式特点,诗情诗意特色。对诗情诗意表达方式的研究应是诗词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在人文修养、激情扑捉之上的巧妙构思、言情达意、别开生面,是把诗情色彩、情调、风格展现淋漓的关键。尽量少用感叹、语气词来烘托、营造情感气氛。
诗情的基调、风格,在同一首诗中,必须是一致的,才能加强其感染力。情调高雅、时尚,是通过文辞措置、修饰,音韵平仄配置、偕同等诗词创作技巧来得以完成的。这些多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创作经验的积累。诗人长期坚持某种情调、风格,则可渐成某种流派。诗情的个性化过程,有时并不是诗人自己刻意所追求的,而是由读者和评论家发现、总结出来的。尤其是后人而不是同时代人的品评,更显珍贵。
诗情的纯真、美善,是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真善美的诗的语言又是由激荡的诗情陶冶出来的。因此,这种诗情苦寻之痛,反复琢磨之艰辛,非诗成之后的浪漫情怀可比。被诗情所折磨的酸涩、苦痛,只有作诗人自己去承受。奉劝还没有误入诗情的人,不要为诗所累。且要珍惜诗人的苦衷。且莫苛求于作诗人的草率。生命诚可贵,诗情价更高。自由在情趣,莫要太穿凿。
诗情也是可以虚构的。这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然而事实是,人类有伟大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所谓虚情假意,从创作意义上说,对诗人是一种摆脱现实束缚的思想解放。当然虚构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情理之中的巧妙构思,设计,虚构某些场景、画面,理想之中的情景、人物、意念等。她不仅可以使诗人摆脱,现实思维难以达到的情景而造成的苦痛,而且可以给诗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