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素丽饰包拯、方占玉饰吴妙贞演《小包拯》 |
旧作重发
北京的京剧 话说北京 45
本篇拖了好长时间,一直完成不了。因为我不懂京剧。怕把北京的京剧给写歪了。所以,慎之又慎。京剧作为国粹,当然应当是以北京的京剧为首要了。可据说全国有100多家院团,北京似乎也就仅有二三十家。比较其他剧种,如豫剧、评剧、黄梅戏等等地方剧种,在地方上存在的数量,恐怕要少的多呢。虽然我们在北京各大公园经常可以听到票友们的清唱。但群众性的演出活动,似乎较前些年少了许多。京剧剧种的高雅化趋势,似乎已经形成了。想看京剧,似乎一定要到长安大戏院等等高档剧场,花高价才能看成。当然,在诸如恭王府花园之类的高档旅游场所,还是有所谓京剧折子戏,演给外国人看的。
京剧,叫剧还是叫戏?戏和剧,有无区别?过去人常有去听戏的说法。看来主要是听演员唱。唱的不好,肯定不行。京剧讲究唱念作打。这戏,当以游戏,戏耍为要。主要不是唱。剧则以作为主。戏剧合起来,则是唱念作打四大项的完美结合。但是,话剧歌剧则没有叫话戏歌戏的。京剧则可以叫京戏。黄梅戏等等地方戏,没有叫剧的。河南的梆子、坠子,可以叫豫剧,吉林的二人转,可以叫吉剧。这是为什么?这还得从徽班进京说起。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那年高宗八十岁大寿。为了给高宗祝寿,四大徽班便陆续开赴北京演出。在北京,它们演出了许多场次,观看的人很多。徽班进京不但为高宗八十大寿增加了浓烈的气氛,也给当时的北京市民带来的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一事件轰动了京城。 何谓“徽班”?顾名思义,当是徽人之戏班。四百年的历史,并有着辉煌艺术创造与贡献。最突出的是,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京剧之父”的徽班。既有历史的辉煌,又有艺术的遗存,更有丰富的经验。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是对历史做出真实的反映,又可对现实提供很好的借鉴,也对未来留下有益的思考。
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的四个著名徽班有,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戏曲班社。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尤其在扬州地区。当时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据《梦华琐簿》)。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专家介绍,我国戏曲历史长达800多年。其中,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上承中国古典戏曲杂剧、传奇的精华,同时吸取了徽剧、汉剧、梆子等剧种的优长,更被誉为中国的国粹。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字到图像全方位展示和研究京剧艺术发展史的《京剧大典》出版。 编纂出版一部融学术性、资料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鸿篇京剧文化巨著,成为京剧界同人和戏曲研究工作者多年夙愿。在如今动辄上百亿元热钱投入影视、演出业的文化消费旺盛时代,一部国粹的典籍却因为区区几百万元的资金问题而延宕多年,实在值得深思。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在盛年演出时,不断在艺术上相互攀登,均以创作各自的新剧为巩固自己艺术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造就了一批主题风格接近的剧目,被观众津津乐道,这些剧目被称为“四妃”、“四红”、“四口剑”、“四反串”等。 由长安大戏院主办的四大流派男旦专场演出,将主题锁定“四妃”传奇。观众在长安大戏院的专场演出中,欣赏到梅派胡文阁的《贵妃醉酒》、程派杨磊的《梅妃》、尚派牟元笛的《汉明妃》和荀派尹俊的《鱼藻宫》。据了解,在京剧历史上,四大流派的“四妃”从未在一场演出中同台表演。这似乎也算是盛世京剧的在京城的一个花絮了。就颐翁看来,这北京的戏剧文化看点还是在京剧上。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东北二人转在赵本山的带领下打人京城之后,多方面已经超过了京剧。京剧是不是应当反思反思,学学二人转的通俗做法。演员也可以客串搞点别的。甚至于可以把别的戏曲特长,也吸收点到京剧里来。那样也许是拯救京剧于高雅化之余,向前迈进一步,成为代表现代首都的真正的京剧艺术。这也属题外话之列呢。当初若不是集百家之长,也许就没有京剧这个特殊的代表京城气派的京剧呢。 颐翁有诗叹曰,
荟萃京城戏百家,簇拥京剧澄精华。
莫以高雅称时尚,随缘通俗显奇芭。
海纳百川瀚宽阔,源头活水漫天涯。
我信京剧真京剧,化归戏神领百花。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专家介绍,我国戏曲历史长达800多年。其中,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上承中国古典戏曲杂剧、传奇的精华,同时吸取了徽剧、汉剧、梆子等剧种的优长,更被誉为中国的国粹。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字到图像全方位展示和研究京剧艺术发展史的《京剧大典》出版。编纂出版一部融学术性、资料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鸿篇巨著,成为京剧界同人和戏曲研究工作者多年夙愿。该专家说,在如今动辄上百亿元热钱投入影视、演出业的文化消费旺盛时代,一部国粹的典籍却因为区区几百万元的资金问题而延宕多年,实在值得深思。
作为一个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唱艺术非常值得研究,由于他上世纪20年代便开始录制唱片,至今保存下来的声音资料到底有多少,目前任何一个图书馆和资料馆所收集的都不全面。这些声音资料往往散见于民间的收藏家和京剧爱好者手中,并且,每个人手头上收集到的都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梅兰芳在一生中到底录制过多少唱片?不管是梅葆玖还是专门研究梅兰芳的专家,都说不清楚。而影像方面的资料则更少了。而且,随着时间流逝,这些音像资料会慢慢损坏,到将来,能保存下来的梅兰芳音乐资料会越来越少。
那么,这套《梅兰芳声腔艺术全考》又是怎么出来的呢?原来,有个人一直在收集梅兰芳的音乐资料,他就是中国文联的戏曲专家鲁青先生。鲁青毕业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主要研究京剧,在80年代曾参与了中国京剧史的编写工作,后来又担任《中国京剧百年经典》、《中国京剧有声大考》和《中国京剧史》(下卷)的主编工作,在他研究中国京剧史的时候,便很注意收集一些京剧史料。他经过十几年努力,终于把梅兰芳的唱片收集齐整,最终出版了这套《梅兰芳声腔艺术考》。
1949年之后,梅兰芳一共录了23出戏,整理建国后的唱片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他发现,有些唱片也必须经过反复斟酌才能确定。鲁青介绍说:“比如《宇宙锋》这出戏,一共有三部分,包括《指鹿为马》、《金殿》和《装疯》,人们一般只演《金殿》和《装疯》,梅先生也是这样。但解放后,有一次梅先生演出,把前部分《指鹿为马》给演了,也有录音,这是非常珍贵的。很多人都没有听到过他演唱的《指鹿为马》。还有一出合作戏《龙凤呈祥》(也叫《甘露寺》),梅先生生前演出过两回,但两次的合作者不一样,录音比较好的叫《龙凤呈祥》,录音不太好的叫《甘露寺》。《龙凤呈祥》的演员阵容是,李和增一个人演刘备;《甘露寺》是谭富英、杨宝森和李和增三个人演的刘备。赵云也是由三个人演的。梅先生在这出戏里只演到‘洞房’,‘洞房’之后的‘回荆州’是由张君秋演的。虽然录音差一点,我还是把它保留下来了。还有《凤还巢》,梅先生的版本不下五六个,我还都弄到了,选哪个?我原来选的是青岛版的,1953年在青岛的电台录音,因为演员阵容不一样,但是效果太差,后来我选择了中央台录的版本,因为整体效果更好一些。”
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将汇集“四妃”传奇:梅派胡文阁的《贵妃醉酒》、程派杨磊的《梅妃》、尚派牟元笛的《汉明妃》和荀派尹俊的《鱼藻宫》。这是京剧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四妃”首次同台,全男旦主演阵容也显得别有新意。 京剧四派“四妃”首次同台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在盛年演出时,不断在艺术上相互攀登,均以创作各自的新剧为巩固自己艺术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造就了一批主题风格接近的剧目,被观众津津乐道,这些剧目被称为“四妃”、“四红”、“四口剑”、“四反串”等。由长安大戏院主办的四大流派男旦专场第二季的演出,将主题锁定“四妃”传奇。8月21日,观众将在长安大戏院的专场演出中,欣赏到梅派胡文阁的《贵妃醉酒》、程派杨磊的《梅妃》、尚派牟元笛的《汉明妃》和荀派尹俊的《鱼藻宫》。据了解,在京剧历史上,四大流派的“四妃”从未在一场演出中同台表演。
据统计,京城里的会馆曾经有400多处。为了同乡联谊和社会交往的需要,规模较大的会馆往往设有议事和宴乐的场所,绝大多数的会馆都有不同风格的戏楼或戏台。 这些主要集中在北京宣南地区的会馆,兴起于明代,广设于嘉靖、隆庆时期,是当时在京居住的同乡之间聚会的主要场所之一,相当于外地官绅、士子、商贾、同乡的旅社和驻京办事处。也因此,最初,这些会馆戏楼的演出剧目以地方戏为主。不仅如此,就连戏楼的装修风格上也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正乙祠 三百年间,北京城经历八国联军入侵、直奉战争、日寇占领、解放战争,正乙祠这纯木结构的戏楼居然基本无损地保留下来。
这个专演豫剧的“小剧场”是在玉泉路一家梨园酒楼的大厅里,虽是在酒楼中,却并不是那种伴宴的演出。负责人王激昂说:“我是演员出身,知道演员在上面唱,客人在下面吃是什么感觉,肯定会因为分心因而影响演出的质量,那岂不成了糊弄不懂豫剧的人。她说:“我们从河南各地的豫剧团聘请了30多位专业演员,来争争北京这块大市场,让豫剧在北京城发扬光大。我们还要定期请名家来为我们的演员们排新戏。等到有了一批忠实观众,我们就可以去占领大剧场了。”该团由民营企业家杨战奇创建,是北京的第一个豫剧团,也是新时期以来北京成立的第一个民营戏曲团体。出生在南阳的杨战奇从小喜欢戏曲,长大后到北京发展,但始终忘不了家乡的地方戏。两年前,他在自己开办的饭店里搭了一个戏台,不时地邀请河南著名戏曲。
有别于北方戏楼的是,正乙祠戏楼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式戏楼。不但如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亦是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室内剧场,故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与其他会馆戏楼相比,正乙祠的最大特点便是小巧玲珑。它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两旁设有楼梯,拾级而上,可达官座和两廊。看楼中心池座为马蹄形,上有罩棚,只可容纳两百人同时看戏。 早期,正乙祠演出的都是“雅部昆曲”,包括《蝴蝶梦》、《琵琶记》、《桃花扇》、《燕子笺》等名剧。直到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正乙祠从此改变了只唱昆曲雅部的格局。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当年,徽班演员米应先在正乙祠演出《战长沙》中的关二爷。倏一出场,只见他面如重枣,听戏的官员和百姓跪下一大片,以为是关二爷显圣。为这,清政府竟然下令禁演关二爷的戏。 正乙祠的辉煌还不止于此。同治四年,程长庚率“三庆班”、梅巧玲为班底的“四喜班”等在此演出;“同光十三绝”中的多数演员都在此登台献艺;1919年,余叔岩在此为母亲举办祝寿堂会,名伶反串,妙趣横生。其中,梅兰芳反串吕布,扮相英俊,风度翩翩,一洗人们常见的脂粉气,成为京剧史上独一无二的“孤本演出”;民国时期,著名的“熙春社”在此活动长达七年;上世纪20年代,黑龙江省督军吴俊陞的公子向余叔岩学戏,更于1928年在此上演了《战太平》;上世纪30年代,言菊朋、张伯驹、鲍丹庭、陈墨香等在此演出,盛极一时…… 正乙祠最后的辉煌止于1936年。当年,住在西河沿222号院的富豪林子安请来梅兰芳、王瑶卿、李多奎、萧长华、骆玉笙、刘宝全、侯宝林等名家,在正乙祠演堂会,轰动京城。
北京的京剧院团(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虽然尚没有和企业“亲近”(转企),但这“终极目标”依我看来是大势所趋的“在劫难逃”。目前实行的“差额拨款”也实在让这些“当政”的院(团)领导如坐针毡。难怪这两大院团近两年来已经“醒攒儿”的开始注重“市场”的品牌推广了呢。
在文化部的授权下,国家京剧院日前已经对第二批、第三批京剧传承人进行了授牌。国家京剧院创研部主任吕慧军说,这也是文化部主推的京剧传承计划其中之一。第二批、第三批非遗传承人一共10位,近日在国家京剧院召开了非遗传承人命名大会,继2008年刘长瑜、刘秀荣、杜近芳等8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晶华、冯志孝、张春孝近日也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选国家级传承人的标准是各大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以及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成绩。作为激励措施,每位艺术家领取了8000元的传承奖金。
“在京剧的传承上我们一直在努力。”吕慧军说,国家京剧院每年受文化部的委托,都要联合重要院团一起做流派经典剧目的传承。通过把经典剧目教给学生,来使流派传承,这10位艺术家里面有一大部分跟国家京剧院有合作。 获得资格的老艺术家都是对传承京剧艺术有责任感的,集聚一堂的老艺术家们唏嘘感慨,对获得“国家级京剧传承人”身份倍感光荣,他们大多带着年轻学生参加了这个仪式。这次传承人的挑选根据他们对京剧的贡献选出,获选代表也基本涵盖了京剧的流派,以使京剧可以继续往下传承。对现有京剧剧目质量不好、学生表演不到位特别着急。他们觉得,年轻人相比于他们那时吃的苦少得多,会的技艺也少,戏的质量和丰富性都远不及他们那个时候,希望国家和剧院方都能投入更多精力来支持京剧传承,要让京剧原有的精神不失传不走味儿地传承。他们认为,这传承不是一两年就能见效的,也不是一两笔钱就能够挽回市场,希望政府能加大点投入,把博大精深的京剧做好5年、10年培养市场的准备。 何谓“徽班”?顾名思义,当是徽人之戏班。它有四百年的历史并有着辉煌的艺术创造与贡献,最突出的是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成为“京剧之父”。
“徽班”既有历史的辉煌,又有艺术的遗存,更有丰富的经验。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是对历史做出真实的反映,又可对现实提供很好的借鉴,也当对未来留下有益的思考。 四大徽班,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四个著名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戏曲班社。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尤其在扬州地区,更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据《梦华琐簿》)。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在文化部的领导下,还将全面开展京剧艺术的资料整理工作,将各地保存的京剧文献、文物,如总纲、总讲、身段谱、工尺谱、串头、单头等进行系统地分类、影印、出版,对京剧唱片、音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京剧艺术数据库。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将整合全国戏曲学术力量,全面启动“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工程,编纂《京剧大典》、《京剧百科全书》。2011-2013年,北京市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将完成“中国京剧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工作,预计投入费用共计3000万元。
其中有一些是延贯多年的大项目。2009年1月,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召开过专题座谈会,就“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召开工作计划阶段的第一次会议。据悉,在表演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将设置专职研究员、专职传承人、专职继承人。
2002年,京剧艺术研究者和表演家们酝酿4年却因资金问题无法投入制作的《京剧大典》,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编纂工作正式启动,200多年的京剧史料和剧目声像资料被制作成典籍永久保存,这项工程目前已经完成。有专家评价该典将成为戏曲界的“永乐大典”。
既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中国的京剧为什么在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愿意欣赏...你不能够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家京剧团了,你还想成立一家京剧团或者说你宣称我这个京剧团要普及传统的艺术...比如北京有什么资源可以嫁接? 在第六届京剧艺术节举办期间,共有35台剧目,其中有27台参评剧目,另有8台祝贺演出剧目,包括来自台湾地区和美国的京剧表演团体,还有徽剧、汉剧等经典折子戏专场,汇聚江城,陆续上演,集中展示和检阅近年来京剧艺术所取得的新成果,充分调动广大京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将掀起一个观看京剧演出、探讨京剧发展、关心京剧未来、弘扬京剧文化的热潮。
在北京,共有三个200年以上民间老戏楼在对外营业。当年按不得影响皇宫王府安静生活的旧例,戏楼一律设在外城,所以戏园大都集中开设在前门外繁华的闹市里。东侧阳平会馆、西侧正乙祠以及西南方的湖广会馆,相互遥望,气质境遇却各不相同。位于北京前门外正乙祠又名银号会馆或浙江银业会馆,建于清康熙年间,内设戏楼、大堂、后室、廊庑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的室内剧场,也是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因此还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 最初它是浙江银号商人的集会之所、饮食宴乐之地。随着京剧的诞生和发展,京剧创始人程长庚、卢胜奎,京剧大师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人都相继在此登台演出,正乙祠也就跟着红起来。 正乙祠最后的辉煌止于1936年。当年,富豪林子安请来梅兰芳、王瑶卿、李多奎、萧长华等名角,天津唱大鼓的“小彩舞”骆玉笙、鼓界大王刘宝全、戏法大师“快手刘”、相声演员侯宝林等名家在正乙祠唱堂会,轰动京城。之后相继成为日军仓库、国民党伤兵营和煤铺。1954年后,它又作为教育局招待所达40余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