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北京4北京的寺庙(旧作新发)

(2020-06-30 06:40:58)
标签:

观光旅游

北京的寺庙

时尚

星座

颐翁诗词

分类: 观光旅游

        话说北京 <wbr><wbr> <wbr><wbr>4 <wbr><wbr> <wbr><wbr> <wbr><wbr>北京有多少寺庙

 旧作新发

               话说北京  

                                 北京有多少寺庙


    北京的寺庙甲天下。似不为过。肯定多于全国其他城市。

    但北京的寺庙究竟有多少?

    据老北京人说:北京有多少条胡同,就有多少座庙。

    清朝中期以后,战乱不断,许多寺庙被毁。

    1958年,北京文物局统计,尚有2666座。

    据北京市档案馆编辑的《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一书,整理了1928年、1936年、1947年市政府组织的三次寺庙登记,其中1928年登记寺庙1631处,1936年1037处,1947年728处。内容包括寺庙的庙名、坐落地点、建立年代、庙产情况、法物情况,并在书后编有索引,以便读者查找。该书反映出北京的寺庙数量之多,在全国堪称首屈一指。

    1958年开展了首次全市性(城、近、远郊各区县)的文物普查,共普查、登记文物古迹8060处。其中寺庙2666座,古建筑616处,古墓葬700处,碑刻3700余项,古遗址51处。1981年,全市进行了第二次文物普查。这次普查新登记了4780项文物古迹,加上“文革”后第一次文物普查保存下2529项,统计结果为7309项。总数比第一次文物普查少751项,其中寺庙及古建筑2714项,比第一次普查多568项,古遗址359项,比第一次普查多308项;    
    各种各样的寺庙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至今还有不少地名仍以庙名代之。如白塔寺东街、红庙胡同、三庙大院等。有的地区,一条街前后即建有几十座寺庙。例如西四北大街、新街口至西直门一带,就有广化寺、万寿寺、弥陀庵、天仙庙、药王庙等20多座。

    根据文博工作者估计,北京目前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和修复较完好的,有一定观光游览价值的寺庙,约有两百座。    颐翁有诗赞曰   
        庙存双百好资源,尚有三山和五园。 
        环保园林争多建,商圈官占终要还。
        佛追神撵皇魂佑,限楼限墅莫迟延。 

        科学发展非无度,节水减排现天蓝。 

  (三山此指北京三面环山,五园此指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八大处和卧佛寺植物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原本形容江南佛寺众多。北京的寺庙数量当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应不亚于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号称‘寺庙之都’的城市。《北平群宇通检》一书记载:北京旧城内及近郊区有寺庙八百四十余处。这还算是比较保守的统计。其实鼎盛时期,曾超千座。
       天子脚下,寺庙多。任何时代,宗教都受制于政治——或者说都是为政治而服务的。元世祖忽必烈将喇嘛教奉为“国教”,并且下令修建了集皇权与神权的象征于一体的大圣寿万安寺(即今“妙应寺”)大白塔,本质上仍是为了贯彻“以佛治心”的政策。清顺治帝为接待达赖喇嘛五世来京朝觐修造了东黄寺(作为其驻锡之所),雍正帝又允蒙古部落之请兴建西黄寺——“东黄寺与西黄寺,同垣异构,时称双黄寺”,也是为了加强“民族大团结”(满、汉、蒙、藏诸民族和睦的象征)。雍正还将自己登基前的私宅捐出,作为黄教的上院(即雍和宫),够慷慨的。到乾隆年间,为礼待来京祝寿的班禅六世额尔德尼,在香山仿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式创建大昭庙,供班禅郊游(俗称“班禅行宫”);后班禅因病圆寂,乾隆帝敕建清净化城塔于其临终前居住的黄寺之西,同样是为了纪念彼此的情谊。北京的不少寺庙,都映射着帝王的影子。要么是遵奉圣旨而修筑,要么则留有一代代皇帝的履痕或墨宝。至于与之相关的传说就更多了。像潭柘寺的那棵辽代所植银杏树,就因为寺内老方丈告诉乾隆:“圣祖(康熙)和皇上驾幸潭柘寺这棵老树都生出一侧枝,以示庆祝。”乾隆一高兴,当场“御封”为“帝王树”。觉生寺是因悬挂有明永乐皇帝敕令铸造的巨型铜钟而改叫大钟寺的。自乾隆初年起,这里成为清朝皇帝鸣钟求雨的场所。

    我们现代的官员们,虽不信神佛。但也要尽量保护好北京现有的文物和现在已经危如累卵的环境啊。

    看庙,在拜神之余,若能探听到本朝和前朝王者的风流遗韵。似更不失为一项额外的收获。毕竟,北京在大家心目中,是天子脚下,皇帝们住过的城市!这也正是“古都”之意义。皇帝的生活终究比神的生活离我辈更近一些,更容易引发起百姓兴趣。但在历史上,皇帝的形象并不好。一向是吃喝玩乐。不如寺庙的德化教育更好些。
    北京寺庙多,是很值得好好看一看,想一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寺庙本应该比故宫、十三陵之类更接近永恒。富人的别墅最好别太多,太张狂。要知道中国历来是养不住财神的国度。我们的信仰还是大同世界呀。
 

    相关资料附后

    1936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了许道龄编辑的《北平庙宇通检》[3]。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30年代的京城内外共有庙宇948座。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习五一的研究考证,1928年北平市传统宗教寺庙的实际数量超出此数,至少应有1696座。 1936年寺庙登记档案中,存有原始登记表格的寺庙有1037座。1947年7月,北平市政府,开展第三次寺庙登记工作。根据统计,1947年全市城区郊区共有寺庙1920座,其中民庙988座,僧庙685座,尼庵115座,道观126座,女冠6座。

    建国后, 北京市在1958年开展了首次全市性(城、近、远郊各区县)的文物普查,共普查、登记文物古迹8060处。其中寺庙2666座,古建筑616处,古墓葬700处,碑刻3700余项,古遗址51处。[6]
1981年,全市进行了第二次文物普查。这次普查新登记了4780项文物古迹,加上“文革”后第一次文物普查保存下2529项,统计结果为7309项。总数比第一次文物普查少751项,其中寺庙及古建筑2714项,比第一次普查多568项,古遗址359项,比第一次普查多308项。 自1981年以后,7309项一直在作为北京市文物资源的统计数字使用。1997年到1999年,本市组织实施了继1958年和1981年之后的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结果表明,全市现有文物资源总量为3550处,其中古遗址299处,古墓葬241处,古建筑1308处,石窟寺及石刻1035处。

    雍和宫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曾是雍正继位前的府邸。雍正继承皇位后,将其中一半改为佛教寺院,一半作为皇帝行宫。但行宫后来遭火焚毁。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把上院改为“行宫”,赐名“雍和”。雍正去世后,为在殿内停放他的灵柩,将中路殿堂原有的色琉璃瓦改为黄色。又因乾隆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的一座佛教寺院,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北京雍和宫  这座建筑具有汉、满、蒙古、藏民族特色,是全国罕见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雍和宫南北长近400米,占地约66平方米,具有将汉、满、蒙古、藏等多种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寺院殿宇宏伟,楼阁巍峨,既有宫殿金碧辉煌的建筑,又有古刹庄严肃穆的气氛。整个寺庙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 中路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有七进院落、五层殿堂,由南往北,依次为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建筑。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伫立雍和宫南院,可见一座巨大影壁、三座高大碑楼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8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站在八角碑亭旁,便见悬挂着乾隆帝题匾“雍和门”的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佛。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佛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出天王殿,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
    雍和宫内紫檀木雕刻的罗汉山、白檀木雕刻的弥勒大佛、金丝楠木雕刻的旃檀佛龛,被誉为雍和宫内的木雕“三绝”。雍和宫作为汉藏文化的瑰宝,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钟寺永乐大钟有五绝
  据说清朝雍正皇帝当年路过西直门外曾家庄一带时,认为这里"长林佳茂,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宜为寂静清修之地",于是下诏在此地修建了觉生寺。这是雍正十一年,也就是1733年的事。按说,这座寺建成的时间并不早,但一座大钟使其名声大噪,以致于人们淡忘了它的本名,改而称之为大钟寺了。
  这个大钟是明成祖进京后铸造的,和修建故宫、天坛并称为他的三大壮举。专家认为,此钟有五绝:一是形大量重,钟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二是内外铸有23万余字的佛教经文,是世界上铸造文字最多的钟。三是撞击之,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回音不绝70多秒,十几里外都可听到。四是科学的力学结构,如此大钟仅靠一根长一米,高14厘米,宽6.5厘米的铜穿钉,承受着40多吨重的剪切力。悬钟木架采用八根斜柱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大钟250年安然无恙。五是高超的铸造工艺。大钟合金比率为铜80.54%、锡16.4%、铅1.12%,以及少量的锌、镁、铁等金属元素。经铸造专家鉴定,其含锡的比率曲线是铸钟的最佳比率曲线。
  这口大钟因铸造于明永乐年间,人们称之为永乐大钟。明、清两朝,每逢辞旧迎新之际,寺里的和尚都要敲钟108下,表达人们祈福消灾的愿望。
  1986年,这里建成了中国古钟博物馆,现已收集历代古钟180多口,花纹、造型都非常精美。其中一口原始社会末期制作的陶钟,据说已有4000年的历史。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庙宇,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在全国享有盛誉。创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主要是清代修建的。
  道观由层层递进的四合院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参观白云观可分中、东、西三路进行,主要殿堂均在南北中轴线上。山门里有一汉白玉石浮雕小石猴,十分生动,传说摸一下能去病纳福,于是,摸石猴就成了逛白云观必备的节目。还有一个就是"扔金钱眼",在山门后有一座石桥叫寓风桥,桥洞口悬有直径一米的金漆大"铜钱",钱孔中挂一铜铃,游人用硬币投向钱孔,以望心想事成、财运亨通,十分有趣。
  往北行为灵官殿,内供灵官护法门神及关羽、赵公明等四神像。殿后的钟鼓楼,按东鼓西钟之制设置,区别于佛教等寺庙。邱祖殿在玉皇殿、老律堂之北,为观内的主要建筑,内供着林海音文章中所提到的道教全真派始祖邱处机塑像,塑像下埋葬有邱处机的遗骨,名邱祖墓。
    智化寺保留古乐活化石
  坐落在东城胡同中的智化寺,是明朝宦官王振在正统九年(1444年)所建。他是明代宦官专权的第一人。清乾隆年间,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路过这里,进寺游览,看见寺里所供王振塑像,勃然大怒,认为王振害国,死有余辜,就奏请皇帝,拆毁了王振塑像。此后,智化寺逐渐衰落。寺中万佛阁与智化寺大殿顶部的藻井,是公认的建筑艺术精品,美仑美奂,也流失国外,现存美国纳尔逊和费城博物馆。
  智化寺1961年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实为珍贵。梁思成还认为其彩画"为明代彩画罕见的佳例"。
  智化寺的音乐也在1952年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爱和皇帝比阔的王振,将宫中最重要的古乐偷带进了自己修建的寺庙,智化寺的京音乐至少是明初的,已有500多年历史,而且还可能和北宋时期的"鼓吹教坊"有关,那就更悠久了。因此,智化寺京音乐被认为和五台山青黄庙音乐、福建南音、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古乐一样,同属我国最古老的乐曲,是音乐的"活化石"。

    妙应寺   妙应寺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元代,初名大圣寿万安寺,遭火焚,明朝再建时改称妙应寺。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俗称白塔寺。现寺内的建筑大都为清代所建,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为元代遗物,至今已700余年。院中间耸立着白塔,塔下台阶可直登塔基,顶端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参加了设计和修建。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   

    云居寺石经和隋代印度佛舍利
  房山西部山岳地带,自隋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有上方山兜率寺等七十二庵、云蒙山龙泉寺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石经山云居寺了。
  南北朝时期,出现过几次灭佛运动。僧人们为了保护佛教,就将佛教经典刻于石板上,使之能流传后世。其中最有名的石经,就在云居寺。隋代的时候,静琬和尚来到这里,看到有石洞可以藏经,就开始了刻经。其后时断时续,刻经活动一直进行到了明代。人们还在藏经洞附近修建了云居寺。可惜,"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成一片废墟。
  1995年,市政府决定修复云居寺,并将修建地库,将石经藏于地下,以更好地保存。这些刻经石板现在保存完好的共有14000多块,镌字数千万,除去重复刻造者,共刻经1120余部,其中50余部在其他各版大藏经中都没有收录。云居寺石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而且刻工精美,对研究古代书法、民族、佛教史都有重要价值。
  1981年,有学者还在藏经洞内发现了佛舍利函,据记载,这是隋代时从印度传来的佛舍利,距今已有1300多年。
    卧佛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多是清代以后重修的。之所以叫卧佛寺,当然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卧佛了。这尊释迦牟尼像长5.3米,重54吨,呈侧身睡卧状,如我国其他卧佛像一样,头东脚西,面向南侧,右臂弯曲,手掌托头,左臂顺膝,手指掐吉祥印,面部表情慈和安宁,佛像后面有泥塑彩绘十二弟子立像。据说这是表现了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十二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因为是表现释迦牟尼逝世时的形象,佛教称为"涅槃"像。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圆寂",是佛教修行追求的最高理想,即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卧佛寺还有一株古腊梅,春节期间绽放,给人们带来喜悦。
  卧佛寺内外的自然、文化景观也非常多。郑板桥有诗吟咏这里美好的景色:"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桃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在晚来风。"还有一个叫汪其俊的诗人咏卧佛寺牡丹的诗也很有意思:"何意空门里,名花傍酒杯,恍疑天女散,绝胜洛阳栽。香与青莲合,阴随贝叶来,佛今眠未起,说法为谁开?"寺西边的樱桃沟幽静、曲折,充满野趣,前人留下了"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的诗句,"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也在其中。南边的北京植物园更是花木烂漫,一墙之隔的黄叶村,传说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
    东岳庙民间诸神大汇展
  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代,由道教的一派玄教的大宗师张留孙和其弟子吴全节募资兴建,供奉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
  泰山在古代被视为距天最近的地方,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故自秦始皇起便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的圣地。但在民间,自东汉以来,即流传着泰山为治鬼之所的说法,认为人死归土,都要到这里接受审判,泰山神被奉为幽冥世界的最高主宰。人们传说,东岳大帝统领下的幽冥地府,有七十六个办事机构,称为七十六司,以人世间的政治形态加诸鬼神,宣扬仁民爱物、忠君孝亲的传统伦理。各司皆有神主,俗称判官。北京东岳庙塑就有七十六司神像,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24年先后两次来这里研究七十六司,并发表了研究文章。后来还不断有中外学者来调查研究,探讨中国人关于冥府的各种传说及老北京的旧风俗。
  东岳庙还供奉有其他众多的神仙,据说曾供有三千尊神,号称神像最全。既有天界至尊玉皇大帝、科举之神文昌帝君、伏魔大帝关圣帝君、荡魔天尊真武大帝,又有保佑妇女儿童、赐子广嗣的碧霞元君、子孙娘娘,保佑人们发财的文武财神,赐给人们姻缘的月老,除瘟去疾的五瘟神、行医治病的药王、保护粮仓的仓神以及灶王爷等民俗之神,还有建筑业祖师爷鲁班、骡马驴行的祖师爷马王爷、梨园界的祖师爷喜神等各种行业之神,与平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民间诸神的大汇展。
  东岳庙还有一大特色是碑刻数量众多,为京城各庙之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俗称道教碑,被视为镇庙之宝。2001年经专家鉴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还曾专门撰文讲述这里与《红楼梦》之间的联系:"一是清代的道录司就设在此庙,这是雪芹书中明白写及的一个'官方'道教总管理。二是'太虚幻境'的想象构思,全由此庙而得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