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岳老师
岳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30
  • 关注人气:4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博士作业: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一般过程及选题环节

(2011-05-14 22:01:12)
标签:

教育

吴岱明

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

研究

杂谈

分类: 学术讨论

谈谈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一般过程及选题环节

  要:博士论文研究的过程就是博士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选择题目、搜集资料、确立论点、论文写作、成果评价五大阶段,其中论文选题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围绕选题讨论了其重要意义、一般步骤、课题来源、改题与换题等问题,并重点讨论了成功选题的原则,最终提出了选题的5条标准来指导选题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科研过程,选题环节

1 话题的缘起

这是博士政治课程的第二个作业,曾老要求我们选定博士阶段科研中的任一重要环节做一些研究,写一篇小论文。我想,曾老的用意在两方面:一是想让大家思考读博期间有关科研工作的全面内容与过程,从整体上把握其中的环节与阶段;二是,针对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做较深入的论述和把握。由于博士期间的所有科研工作,最终都要服务于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这一主要目标。因此,博士论文研究的过程就是博士科学研究的过程,文章的题目也不妨直接称为“谈谈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一般过程及选题环节”。

2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一般过程

我的专业方向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总体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包括如下5个阶段[1]

第一阶段:选择题目。选题应该是所有环节中最关键的,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其他环节能否顺利展开。关于本环节会在下文中充分讨论。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研究题目一旦确定,接着就要广泛深入地搜集资料。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资料工作与研究工作实际上是一回事情,从来没有做研究工作而又取得成绩的人是不搞资料工作的。恩格斯说:“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这一点对于社会科学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搜集资料也很关键。

第三阶段:确立论点。学术论文的论点,是研究人员对研究题目的新见解。它是从大量资料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演绎所得出的。因此,确立论点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大量资料进行理论加工的过程。一篇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点有无意义、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的突破。

第四阶段:论文写作。在对所搜集的资料经过加工、提炼之后,逐步形成了很多论点,经过取舍之后又逐步决定可以保留那些能说明论点的例证材料。这时,就必须进一步整理这些论点和资料,形成论文提纲。然后,根据提供写出论文。这个过程可以如此描述如下:论文大纲——提纲——详细提纲——初稿——修改稿——终稿。

第五阶段:成果评价。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发表之后,应着手对它们进行评价,这个环节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却是推动科学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上“科研5段论”是普遍适用于自然或社会科学终的一般程序,但这种一般性的概括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科研必须依据这种固定的程序及步骤才能成功。但是,真实的情形是,成功的博士论文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科研路径(It may give you the mistaken impression that the process of researching and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follows a fixed pattern。The truth is that different paths can and do lead to successful research papers)”[2],研究可能由于研究者和研究领域的不同,其所采用的步骤或多或少,不一而足。但以上的“科研5段论”作为一般性的概括,仍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其中,选题环节是最为关键又是最为复杂的。

3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环节概述

3.1 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任何一项科研工作的起点。课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和研究方向,甚至可能影响到研究者长期的主攻方向。实践证明,课题选择得好,可以事半功倍、迅速取得科研成果;反之,课题选择不准,往往会使科研工作半途而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所以,选题的好与坏,是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大小和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选准了一个题目,等于走完了成功的一半路程”[1]。因此,怎么强调选题的重要性都是不为过的,对其中的规律进行考察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3.2 选题的一般步骤

选题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提出创新性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通常遵从如下步骤[3]:①导师确定大方向后进行大范围调研并总结问题;②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③与导师讨论并提出开题报告;④完善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

需要强调的是,大范围调研永远是选题的基础。为了能够保证选题的恰当,我们应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通通透透的思考和琢磨一番。很多案头工作必须一丝不苟的展开,在最终决定自己的题目之前,确保自己已经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把握了课题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多跟导师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3.3 选题的基本来源

吴岱明认为课题来源有8类[1]:①课题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②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③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④课题来源于书本上记载的难题;⑤课题来源于研究工作中的“反常”现象;⑥课题来源于学术争论中所提出的问题;⑦课题来源于对前人或他人著作或理论的讨论或检验;⑧课题来源于导师的意见或课题。

根据硕士研究阶段的积累的经验,我认为学位论文选题的来源,可以是完全自选的,也可以是导师指定的。自选题目可能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兴趣与爱好,以及自身的志向所在,这对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极为有力的;而导师指定的题目,则更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较厚的研究基础,因而可以避免犯许多错误。我认为,选题的较高境界是达到“主与客”、“内与外”的高度统一,达到自身愿望与外部需求的高度统一与融合。

3.4 换题与改题[3]

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在围绕一个的题目做了很多工作之后,要常常回过头去修正、改变乃至彻底更换论文题目。几乎所有研究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改题的现象,或者源于阶段性认识的不同或者源于选题存在问题,改题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认为,为了避免在博士论文选题阶段出现大的偏差,有两个限制要时时铭记:一是研究的时间限制,二是研究的篇幅限制。像“现代主义建筑研究”这类题目,由于过于宏大而在攻读博士期间难以完成。多数情形可能是这样,我们早早开始着手于一个“一般性的、不太具体的”题目,然后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慢慢去深入并最终“聚焦”在一个较窄的、相对具体的问题上,然后围绕它再深入挖掘。因此,时时尝试去具体化和窄化论文题目,然后聚焦在一个大课题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方法上实为上策。比如,一个社会学的研究题目“‘媒体中的暴力研究’,最终聚焦在‘卡通片中的暴力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研究’(The topic ‘violence in the media’ could likewise be narrowed to ‘the effects of cartoon violence on preschool children.”)[2]。为此,当我们准备聚焦在一个具体的题目上时,我们必须去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以确保已有的研究对于支撑这个题目是可能的,并且这些研究的资料是能够获得的。

4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5条标准

关于科研选题的标准的讨论是选题环节中最重要的问题,为此查阅了很多资料,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吴岱明提出6条选题研究课题的基本原则[1]:①需要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造性原则;④可能性原则;⑤经济效益原则;⑥了解行情原则。

刘桂生认为,从指导思想上说,选题的原则是:“大小兼顾,小题大做,先顾其大,后顾其小”。什么是“大”?简单说就是题目意义重大,这不用多说,所须注意的是“小”。什么是“小”?这个“小”,不是说“无足轻重”、“没有意义”。它的根本意思是“核心”、“关键”、“重点”、“要害”、“具体化”等等[4]

刘建明认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应该满足这样几个要求[3]:①课题应该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最好能够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②在学术上,发现别人错误的命题进行辨析;③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大的参考意见;④解决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上述的谈法各有其侧重,并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指导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工作的心得,以及我所在专业的特点,从以下从6个方面谈谈我对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标准的一孔之见。

4.1 应用性——选题要面向应用研究

学科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而研究类型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中,绝大多数研究领域是偏重于技术与工程,偏重于应用与开发研究。我们所在的学科研究通常是借鉴其他更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来解决本学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要进行一些“基础性”“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是不大可能的;有时可以搞一些边缘、交叉、横断的研究,但也需要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实践中检验一下研究结果。因此,选题一定要明确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一方面我们的学科性质不允许,另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积累、时间限制也搞不了。选题一定要面向应用研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来解决我们学科中的具体问题实为上策。

4.2 现实性——选题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里所说的“选题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2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选题要突出强调“现实意义”而不要太多关注“理论意义”,这点在4.1已经谈过了。再多说一句,我看过的几篇偏重“理论意义”的博士论文,要么感觉是有了博士论文的框架但处处不深入;要么感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读书报告”!

第二层意思是说要关注现实中的“迫切问题”、“研究空白问题”、本学科有“用武之地”的问题。我们的国家建设日新月异,我们学科面临的实际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该选择“最迫切”的、直接影响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的问题来解决。在这些“迫切问题”中选择“空白”的领域最容易实现突破性进展,选择那些非本学科莫属或是本学科担当龙头的领域,对有效解决问题、拓展学科领域以及锻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的裨益。

4.3 专业性——选题要有专业的视角,求解的应答域要落在本专业领域的范围内

博士论文选题一定是科学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5]。它意味着,论文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作为探索的对象,却在意料之中,是“已知的未知”。尽管预设的目标和求解范围具有猜测性、可错性,但在研究过程中却能起到定向和指导作用。没有问题指向便无从研究,有求解目标而无应答域,则求解目标是一个无限定的全域也难以研究;若应答域预设错误,也不可能按求解目标进行求解。因此,设立合理的、面向专业视角的应答域,是决定论文研究是否有解的关键。

对于建筑学研究的大多数领域而言,求解的应答域一定般落在空间特性层面、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层面、空间设计技术层面等。而我读到的有些论文的研究结论最终落在加强管理、健全法制、变革观念等层面,这样的研究与管理学、法律学、文化学的研究,其区别何在呢?我们专业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呢?

4.4 预研性——选题要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只有围绕选题方向进行了一定理论文献与对象调研工作,才能保证对选题后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能够整体把握,对题目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有一个正确的预测。选题是属于“已知的未知”[5],对“已知”掌握的越多,对“未知”预测的越清楚。因此我校《研究生手册》中在“博士研究生中期筛选实施办法”要求在学位论文开始之前,要“阅读不少于80篇(其中不少于1/3的外文文献)有关参考文献”的要求。

做好“预研”工作,可以结合已参与完成的科研课题项目,可以结合导师在研的课题,可以在其他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题目进行选题等。

4.5 针对性——题目名称不要太大,而要小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题目大包括2个方面,一是题目涵盖面大,如:“╳╳学研究”,“╳╳体系研究”,“╳╳方法论研究”等题目,绝非一般博士论文可写。有时,在其后加上“初探”2字,其实还是勉为其难!二是内容含糊,如:“╳╳案例研究”,“╳╳现象研究”等题目,看了题目不知道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研究(问题的指向)、属于那个学科(求解的应答域)、也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的目标),有一种“逮到啥算啥”的感觉。

小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的题目,通常能清晰的读出其研究角度、具体对象、求解问题等。如:“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的西安渭河景观规划途径研究”,研究角度——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的视角,具体对象——西安渭河,求解问题及应答域——景观规划的途径。这样的题目让人一目了然。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是决定学位论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其重要性——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应该认真运用如上讨论的原则进行深入探索,收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吴岱明. 科学研究方法学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3~41; 160~170.

[2]Joseph Gibaldi.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fifth edition) [M].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1999. 2~5.

[3]王俊峰. 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 中国研究生[J].  2005,8(4):52~53.

[4]刘桂生. 博士学人与博士论文. 中国研究生[J]. 2005,10(5):52~54.

[5]顾民,汪向阳,肖子健.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 [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91~1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