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慢病正在窒息中国 来势凶猛 将摧毁家庭顶梁柱

(2011-09-05 15:16:17)
标签:

诺丽

中国

慢病

防控

慢性病

合百诺丽

健康

分类: 杂谈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创建健康和谐社会,遏制慢病流行》报告,揭示了中国慢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表示,中国慢病控制如果这样下去,今后二三十年,将会井喷。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

慢病凶猛,将摧毁家庭顶梁柱

慢病年轻化趋势已经显现。正值壮年,别说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家庭来说,顶梁柱没了,是天大的灾难。

我们国家的慢病控制甚至还没有真正起步。

首先,没有策略。所谓 “关口前移”,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内容;第二,没有目标。“十二五”期间,或者到2020年,几个主要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科学的控制指标。第三,没有工作体系。慢病防控到底谁做?现在的医疗机构,都在做治疗,没有防控。

未来十年,我认为防控重点,一是广泛宣传健康知识;二是高危筛查和目标干预。

然而,现行卫生系统相关政策并不支持临床技术人员做科普。我们正准备提议,医生写一篇好科普文章,就算一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SCI论文,调动医生科普积极性。

同时,以“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为例,我们通过确定基地医院,建立卒中筛查和防控纵向体系,制定工作要求、流程、目标、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希望为中国慢病防控探索一个成功模式和途径。

若此模式探索成功,并得以推广,我相信,未来十年,逆转我国慢病上升的趋势是完全可能的。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

慢病防控,并不是技术难题

慢病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健康不公平,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并可能阻碍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慢病防控上,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慢病防控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建立慢病科(所)以加强防控、建立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和心血管研究中心以扩展医疗机构的公卫职能等。但也正如世行报告所言,我们依然还有很多的事迫切要去做。

未来十年,慢病防控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是努力建立支持性环境。

实际上慢病防控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国内外研究早已证实,改变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可以预防一半以上的慢性病发生。其中吸烟、酗酒、膳食不合理和缺乏身体锻炼是主要的致病风险因素。

尽管这些属于个人行为,但却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不能只从卫生系统解决,而是应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践证明,卫生系统之外的政策更有利于根本上控制慢病。

我们正努力与其他部门协商,如希望与农业部门合作,以健康为导向改善农业种养殖结构;与体育部门合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城市规划上,保证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等。

关于近期慢病防控的目标和时间表,在卫生“十二五”规划中,将会作为重点提出。

什么是慢病?

慢病的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精神心理性疾病。

慢病普遍病因复杂、得病时间不明确、病程长、难以治愈。发病形式又分为以中风和心梗为代表的急发性,和以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渐发性。

慢病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而庞大的医疗及人力花费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慢病的发生与遗传、不健康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世行数字解读中国慢病

80%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占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80%,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到68.6%。

30倍

中国慢病死亡率高于二十国集团的其他主要成员国,如中风死亡率比日本、美国和法国高4到6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约为日本30倍。

40岁

在未来20年,40岁以上的中国人罹患慢性病的人数将是2010年的两倍甚至是三倍,在未来10年内增加尤其迅速。

10年

未来10年,对于中国防控慢性病流行是一个关键时


    诺丽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酵素、维他命及矿物质,能令您身体经过多年饮食或感染所带来的失调得到平衡,排出体内污积及毒素,令各器官恢复它们原有功效,身体得到健康。在慢病高发的今天,推荐大家使用诺丽保护健康!

合百诺丽系列产品均精选斐济野生成熟诺丽果为原料,以HACCP国际食品安全认证标准生产,并获澳洲有机认证和国际有机联盟认证。不添加一滴水,100%诺丽纯汁,经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检测:没有任何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是真正的纯天然安全食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