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美学儒释道人文 |
儒家需要建立一个整体的秩序,因此圣人感天地之道,建立人之道,达到天人的和谐。因此对于儒家思想来说,真善美应该统一,而且本来就是统一,是理所当然,不言自明的。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一些与审美相关的问题: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道家思想认为一切秩序都是从“我”出发的,而各个“我”不同,因此没有什么绝对的秩序。也没有所谓客观的美。美与丑的二元对立都是人的迷惑所致。
老子曰:
皆知善之为善
故有无相生
长短相形
音声相和
庄子跟老子不一样,不直接讲道理,他喜欢讲故事: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既然一切都是“齐”,审美就是一件傻事而已。
佛教的说法:
佛教最根本的思想是“无爱”,与外界事物生起好恶之心,这是人的迷惑。实际上从本质上否定审美。禅宗的六祖慧能认为:“仁者心动”(不知道这个典故的可以在网上查),认为一切外境都是人心所现,因此当然也不存在客观之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否定了客观美的可能性
但是佛教也认为达到“无爱”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因此,佛教也强调了审美对于人的重要性:比如对“佛身”之美的描述以及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绘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陀要修外形用来度众生。对修行人的外表也有各种要求,在佛教的各种修行中有一项种是针对人的“姿态庄严”,称为律仪,无论沙弥还是比丘,必须要尽可能使自己庄严,但是又不可追求漂亮(剃发,穿朴素的衣服)。
总结:
儒家的思想是给普通人作为生活指南的,而道家和佛教的圣人境界(当然,大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境界只是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道家和佛门中的人则认为有这种可能性)普通人则无法实践。普通人可以学习圣人的说法,但是与圣人有同样的经验则是另一回事。
佛教对没有达到圣境的人的指南其实还是如儒家一样,建立合理的审美秩序和道德秩序,“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无垢即是美好。